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清穿之技术宅太子 > 火器29<!>

火器29<!>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再想到马上要开始攻打琉球的战争计划, 看着这个神奇的机器,康熙皇帝快速的在心里计算着怎么装备火器营和神机营。各类新式火铳,火炮,再加上这个蒸汽机大量, 快速, 稳定的生产无烟火-药,杀伤力绝对是以前的几十倍···正思绪翻涌, 胸潮澎湃的时候,却被小太子出声打断。

    “皇阿玛,您请看。” 原来是小太子指着那个汩汩冒着黑烟的大烟囱, 向康熙皇帝说明昨天赏雪时候的那个问题。

    “皇阿玛,用煤炭和用黑油一样都是有污染的,当然用黑油的污染少一点儿。但是日久天长的, 加上蒸汽机的使用量一大起来, 如果不在一开始就把规矩定好, 这大清国的天空就会被这些黑烟笼罩, 白天看不到西山雪景, 晚上也看不到天上的星星。”

    康熙皇帝沉默不语, 眉头锁了起来。

    他眼见这个大烟囱朝天上冒出的浓浓的黑烟,也确实是理解了小太子说的,没有了蓝天白云的后世。 可以想象,那个时候因为落后挨打,百年战火的破坏和西方国家挖地三尺的搜刮,新建的国家那真的会是怎样的一穷二白, 缺衣少食。

    为了填饱肚子,穿的暖和,当然是要想尽一切办法。 在那种情况下,可不是会相应的顾此失彼吗?

    “这片天空,这片土地,世世代代的全然无私的养育着我们。 从夏商周开始到现在,两千年的历史了,不能让目光短浅的宵小之辈为了那点眼前的绳头小利,去破坏这肥沃的土地和干净明亮的天空。”

    “儿臣觉得我们可以就从现在起,在大清国内进行推广,宣传,教育爱护环境。 皇阿玛以为如何?”

    “正当如此。” 康熙皇帝还没从刚刚的激动中恢复平静,听了小太子的话,第一个念头是,如果没有了这方天和地,他这个天子何在?

    自古帝王都觉得自己是“顺自然神意而生,受天地之命而降。” 警告世人,皇帝的权力是出于神授的,秉承天意治理天下的,所以皇帝又被称为天子。 天子,顾名思义,天之嫡长子,其命源天。

    从盘古开天地以来,所有的皇权统治者都把自己和神秘的大自然,天地神话联系在一起。 皇家自称是天命所归,皇帝是天子,其统治文化一直遵循“天,地,人”的法则,即“天地人合一”。

    在后世,哪怕是在小太子上辈子的公元四十世纪,“天地人合一”这一治国理念还是多多少少的被当权者使用。 经历了大灭世的人们,把保护和爱护环境的意识几乎是刻在了骨血和灵魂里面。

    尤其是在华夏子孙刚刚到外星系定居的时候,作为外来者,无根无源,备受其他种族歧视,更是怀念母星-蓝星。 官方和民间各个有识之士都站出来组织人们,一起研究他们当宝贝一样库存珍藏的各种资料文献,推广,宣传华夏文明。

    当时为了和西方文化区别开来,还对古华夏的传统文化,思想教育,政治形态,经济形态,法律法规,民间风俗等等方面都做了特别研究,帝国的孩子们学习识字,都是从《弟子规》开始的。

    从公元前的二十世纪到现在的大清,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各种现象比如风雨雷电,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等一方面是敬仰和信奉,甚至是作为民族图腾来顶礼膜拜的,比如满族人对乌鸦,苍鹰,野猪的图腾崇拜等等。 另一方面是用自己的智慧,积极乐观的因地制宜,改造自然,让自己可以更好的存活于天地间,哪怕是各个朝代的皇家也不敢,不会故意的去破坏自然环境。

    当然了,生产工具的落后也是一个原因,远远没有公元二十世纪后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

    道家圣人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也就是后世道家学派所说的是“天人合一。”

    到了春秋时期,儒家圣人孔子的《易传》中讲到的:“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阳;立地之道,曰柔刚;立人之道,曰仁义。” 孟子的《孟子离娄上》 也讲到的:“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分别从“仁道”和“诚道”来阐述天,地,人三者的关系。

    发展到宋朝和前朝时期,因为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有了大量的人口,和更多的大型建筑。 程朱学派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同时,又吸收了墨家的“兼爱”,主张“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万物同源,一气流通,不得间隔。 提倡人们爱护和保护大自然。

    大自然生生不息,是“道”,也是“仁”。 把道德范畴的“仁民”扩大到“爱物”,不求人类独存于世,而是与天地万物共生。四书五经里面都有教育,叮嘱人们要保护树木,即使是砍伐也要注意季节,和补栽幼苗。 打渔的时候,看到网兜里有小鱼,要给放生。 打猎的时候,遇到幼崽,也尽量不要猎杀。

    “儿臣心里已经有了一些想法,关于宣传环境保护,爱护自然这一方面。回去后和皇阿玛具体说说。皇阿玛您先听听合适不。若是可行,儿臣再写个具体的章程出来。” 小太子刚

    刚在嘟嘟那里翻了翻相关资料,觉得回到乾清宫后,可以把适合现在的大清国使用的一些方法整理出来,给皇阿玛做个参考。

    在父子二人的说话间,蒸汽机的演示就基本结束了。 康熙皇帝表示出很高的赞赏,激动的喊了三声“好!” 对这些匠人们大加赏赐。 尤其是对着黄履庄,很是欣慰。通过这些日子的观察考察,康熙皇帝已经可以确认,黄履庄这个天才,虽然是个汉人,但是确实是个可以放心重用的汉人。

    随后小太子又领着还沉浸在刚刚的蒸汽机演示带来的震撼中的康熙皇帝,继续参观了一些零件的生产情况,着重提醒了康熙皇帝目前炼铁工艺的不稳定。如果要生产合格的蒸汽机,先必须要有各种合格的零配件。

    随后又到生产手表的那个小角落看了看。 认真的听匠人们的讲解,听到他们说已经基本掌握了手表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那部分,也就是机芯的研制,估计再过十来天,就可以收到手表的样品,康熙皇帝又是大为感佩。

    想象着未来的大清,每个人的手上至少戴着一块手表,做任何事情都可以精确到所谓的分,秒,可以给每个人在一天内节约多少时间? 而人们用这些时间,又可以多做多少事情? 尤其是在战场上,将给将士们带来怎样的便利?

    无法想象啊。

    又琢磨到《冬装》那本书中,那么多的手表款式,太皇太后都要全部收藏,其他人估计也有这想法,就为手表能带来的巨大利益心动不已。也就更头疼,这手表的生意到底应该让哪几家进来参一份子。

    以前小太子捣鼓那些精油啊肥皂啊之类的,都是日常消耗品,也不是必须的,虽然是赚来了巨大的利益。却都不会像今天他所看到的这两样,尤其蒸汽机,给他带来无法描述的震撼,心怀激荡,久久无法平复。

    看着面前站着的这些,准备恭送他离开的,面容忠厚甚至是有点痴傻的匠人们,康熙皇帝不知道说什么,他不知道要怎样的奖赏,才能表达出这些匠人们的功绩。

    蒸汽机,这么一个堪比造纸印刷,指南针的发明创造,将会给大清国带来怎样的变化? 康熙皇帝目前还想象不出来。 但是他知道,有了小太子的新的大清国的历史上,将永远的记住这些人的名字,就好像记住,鲁班,蔡伦这些大师的名字一样。

    “朕不知道现在说什么可以表达朕的激动之情。只有一句话,史书上会永远的记住诸位大师们的名字。 你们研制出来了一个伟大的器械,就好像我们的祖师鲁班发明墨斗曲尺一样,它将造福我们大清国的每一个子民和我们的后代子孙。”

    士农工商,虽然匠人们属于“工”,社会地位不高,也没有商人们的富裕。可是对于在任何一个行业里,能做到顶尖档次的人才,人们都还是佩服的。

    唐朝的公孙大娘,身为乐籍女子,因为舞剑舞的好,被尊称为公孙大家。 宋朝的李清照也是一个女子,打过让士大夫们深为不齿的离婚官司,但她的诗词还是广为传颂,还是被称为大诗人。

    所以此时,康熙皇帝是真心实意的,尊称这个院子里的匠人们为大师。

    “皇上,小臣等实在不敢当皇上的赞誉,这都是太子殿下的功劳。” 黄履庄等人被康熙皇帝激动的模样吓到了,见皇上说完了,没忍住,冒然的跪地开口。 “皇上,这么多天下来,太子殿下教导了很多,小臣等冥思苦想十几年也想不出的精妙结构变化。小臣等实在是铭感五内。”

    其他的匠人没有那个胆子跟着出来说话,就默默的跟在黄履庄后面跪了下来。

    康熙皇帝乐了,瞅了一眼站在他身边面无表情的小太子,心里已经开始计算着,怎么让这院子里的几十个宝贝疙瘩,将来再给他带出来几百几千类似的匠人大师,制造出成千上万台的蒸汽机。

    “朕理解在场的诸位大师们对太子殿下的尊重。 都请放宽心,你们还是跟着太子做事,朕再给你们拨出一个大的更大的院子,这个蒸汽机还是要继续研究,朕相信你们,可以做的更好。”

    小太子和康熙皇帝慢慢的踱步回乾清宫,边走边低声交谈着。 梁九功带着一串宫人侍卫远远的缀在后面。

    “皇阿玛,儿臣觉得,我们可以在兴建厂房制造蒸汽机的同时,也着重把环境保护方面的律法制定出来。加大惩罚力度,让大清的达官贵人,平民老百姓都有所顾忌,甚至惧怕。”

    “人们在破坏环境之前,会去衡量,去对比,冒着巨大风险去触犯法律后可能会得到的利益,和被官府发现后或者被其他人检举后,必定会受到的惩罚,是不是值得。”

    康熙皇帝现在的脑海中还是蒸汽机轰隆运转的画面,看到小太子平静的跟天天喝奶-子茶的模样,就伸手扑棱了一下小太子的小光脑门。 然后才在小太子不满控诉的瞪视中,若无其事的开口:“胤礽啊,皇阿玛早在两年前,就让九卿,詹事,科道,一起修订《大清律》 ,可是直到现在皇阿玛还没听到一点好消息。”

    《大清律》最初是先帝爷顺治皇帝参照前朝的《大明律》 修订的,特点是“集解附例”,在律文的后面附加了相关条例达四百三十余条,希望

    通过这些案例作为参考,使官吏们有个能够作为量刑的依据。

    后来,也就是大约十年前,刑部尚书对哈纳等人奉康熙皇帝旨意,对前面的《大清律》内的参差遗漏,详酌校正,重新印刷成册。

    再到康熙十八年,由于发现后立之新法与原有之旧法有所冲突,康熙皇帝就命令九卿,詹事,科道一起,再次修订《大清律》,可是一直到现在都毫无进展。

    胤礽听着皇阿玛的声音里有点颓丧,就出声安慰道:“皇阿玛,您别着急,蒸汽机还在改进中,不宜大量生产,要普及的话,儿臣觉得至少要几年。南北城重建也不是一日之功。”

    “儿臣可以把后世的有关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都写下来,给刑部的大人们做个参考。 只是儿臣写字速度慢。而且时间方面也是紧张。” 小太子有点烦恼,他答应阿茹娜格格的《春夏秋服装汇总》那本书才刚刚开始写。就算他把其他的事情都不做,只默写那些法律条文,也是要很长的日子的啊。

    “胤礽都可以记住?” 康熙惊讶了,他知道小太子的记忆力好,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可是他更知道小太子对于研究的热情。 实在没想到,小太子会把这个和他的研究完全不搭边的法律条文,也都给记住了。

    “恩,差不多。” 嘟嘟记住的也相当于是他记住的?

    “律法关系重大,皇阿玛希望他们可以早一天完成修订。 这样,胤礽你口述,皇阿玛给你去翰林院找来几个写字速度快的官员帮你写。 每天抽个半个时辰的时间就好。正好你下个月就正式进学了,皇阿玛本来就想给你设立一个詹士府,就把他们都放到詹士府,平时也能给你帮帮忙,做些写写画画的事情。” 康熙皇帝有点迫不及待。

    律法,那是皇帝实行君权的最大最传统的表现形式之一。 比如历代帝王都很看重的每年秋天的“秋审”,“朝审”大典,就是体现帝王“君权神授”,“替天行道”,代替上天和为帝王自己“市恩”“好生之德”的非常隆重的一个典礼。

    后世的二十世纪,研究华夏传统法律的学者们都认为,秋审和朝审这个制度经历几个朝代,到了大清时期几乎是完全成熟了,它在思想上既集中体现了“天地人合一”的治国理念,对于君君臣臣的皇权统治的深刻影响,更是突出了人们对自然,对刑狱之事相当的敬畏和谨慎以待的心理。

    从《礼记月令》中有关“秋冬行刑”的经典记载,到汉唐的“秋决之制”,再到前朝和大清现在的秋审和朝审,基本就可以看出华夏两千年来日益成熟的传统法律框架。

    因为“春耕夏种,秋收冬藏”,所以要在“秋冬行刑”。 因为“人命关天”,所以“秋审衡情”,在天理,国法,人情三者之间谨慎权衡,寻求一致,以最大的公平做到“替天行道”。

    作者有话要说:  有点卡文, 写了一个下午又推翻重来。 发的晚了点。 么么哒亲们。 文中的“天地人合一”的思想和大清律法方面,在下查阅的资料并不多, 可能不够严谨,也只是在下的个人的观点。 亲们多多包涵。 在下昨天下午写完文拿给一个好友看,她说她对于“厚德载物”的第一印象是大唐的公孙皇后,和很多老总办公室挂的条幅。 于是晚上重写的时候就把“天地人合一”这一整条脉络都简直写了一下,给串起来。 今天又修改了一下,添加了几段文字。 么么哒亲们。请牢记收藏:,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