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图穷匕见
完了,冲我来的。czyefang
岁鸢算是明白了,兜这么大一个圈子,结果还是冲她来的。
赫狄木刺夷似乎有意朝侧门看了一眼,嘴角勾起了一抹不明意味的笑。
“皇后意下如何?”他问。
赫狄风有话要说,但刚想开口,赫狄木刺夷就转过头来看他:“弟弟在皇城生活这么久,见过另一个公主吗?”
“那位公主,与我可否成配?”
岁鸢盯着赫狄风的脸,等着他的反应。
灵羽也在观察着,不过她观察的,是赫狄风皮囊之下的公离权。
他皱着眉,心里的想法看起来百转千回,经过了漫长的斗争后,他最终选择了沉默。
岁鸢的心脏狠狠地一沉,四肢也瞬间麻木了起来。
他是什么意思?
他为什么不替她回绝?
他真的不在乎自己吗?
“弟弟不说话,就是没有意见了?”赫狄木刺夷紧接着问。
“我的另一个女儿,容貌出众,温婉端方,”皇后替他回答,“大王子不如见见,再考虑要谁做侧王妃。”
群臣匍匐在地,但也不妨碍他们交头接耳。
岁鸢虽然听不见他们的低声议论,但大概都能猜到他们说些什么。
无非就是,自己的确是个不错的人选。
出身低贱,得幸寄养在皇后名下,能化解此次危机当然是最好的选择。
赫狄木刺夷的眼睛从这些人身上扫了过去,他们暗自得意以为占大便宜的眼神被他一览无余。
他突然觉得他的父王把这些人视作心腹大患,实在是太没有必要了。
岁禾迫不及待地扯着皇帝的衣角,低声喊他:“父皇,父皇……儿臣不想去,不如就让他见见。”
岁鸢一直在看赫狄风,他低着头,心里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大概什么都想,只是不想她。
岁鸢等得太久了,心里那股失望和烦躁缠绕在一起,驱使着她一把推开侧门。
身后的两个士兵架着青若追出来,在看到赫狄木刺夷时单膝跪了下去。
“属下有罪,没有看好公主让她……”
赫狄木刺夷摆摆手,示意他们退下。
岁鸢带着一腔怨气,气冲冲走到了赫狄风跟前:“你为什么不说话?”
赫狄风看着她的眼睛,不过片刻就逃似地避开了。
他回答不了她眼里装着的诘问,也无法在面临变故时,就立刻下决定要不要干涉岁鸢已经大变的命格。
原本他打算通知知县后就立刻去一趟司命星君府,看看为何突生变故,以及往后的命数又会如何。
但赫狄木刺夷的人拦住了他,还带着奄奄一息的清娘子。
这一切都是他下凡之前,命格里并没有的变数。
岁鸢一把抓住他的衣领,迫使着赫狄风看自己:“我要听你说,你想让我嫁给他吗?”
群臣默然,连皇帝和皇后都没有反应过来。
岁禾也坐在地上,呆呆地看着自己的姐姐。
“我……”赫狄风欲言又止。
“那好。”岁鸢转身去拿赫狄木刺夷准备的契约书卷。
“割让城池十座,每年运送黄金百万,玉器百万,并许嫡公主为每任王储侧妃。”
岁鸢念了几条,就合上羊皮卷看赫狄木刺夷:“你是王储吗?”
赫狄木刺夷笑着摇头:“暂时还不是。”
但带着这卷文书和黄金回去,他不是还能有谁是。
赫狄兮里清来这里,不也是为了争王储吗。
只是手段不同,且各有胜负罢了。
“不,不可能,”沉默的皇帝终于开口,“我的女儿,只能是王妃,未来的王后。”
赫狄木刺夷装作一副认真思考的样子,但不到眨眼的功夫他就拿起毛笔,儿戏一样地将议和文书上的侧字划掉了。
岁鸢看着他在侧字上打个叉,有些不可思议地抬头看他:“你……”
她总觉得什么地方不太对劲,但一时半会儿又不太能捋清楚。
赫狄木刺夷把文书拿走,走到皇帝面前展示:“本王子耐心有限,陛下还不满意的话,就只能放火烧船了。”
护卫全都被他控制住了,船队上全是赫狄木刺夷麾下的勇士,他们来这里,就是为了攻其不备的。
“朕如何能信你?”皇帝略有动摇。
岁鸢虽然知道自己的父亲不怎么在意自己,但他这么快妥协,还是有点让她意外。
赫狄木刺夷的举动无疑是打了所有人的脸,现在就因为换了个公主,他们就开始考虑签下这份文书了。
“陛下可以不信我,”赫狄木刺夷笑着说,“但我可不是我那优柔寡断的弟弟,我也并非一定要你们和我讲和。”
“反正这船队里皇室不少,都杀了我再去解决皇城里剩下的,到时候你们割让的,可不止是金玉城池和公主了,是整个天下。”
“陛下……”一帮老臣开始哀嚎,止不住地叩头求他决断。
皇帝看着这些和自己一起打下江山的老臣,一直支撑着他的某个柱子似乎崩塌了。
他年近五十,原本周身气度自持,让人不易察觉他的衰老。
但这股气没了,他也就瞬间老了。
岁鸢看着他用干黄的手指抓住一根紫毫,在议和的文书上颤颤巍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
她心里的难受像海浪一样拍打在灵羽的胸口,视线也因为泪水而模糊了起来。
岁鸢死后,活过来的就是少昊灵尊。
她未曾主动回到她人间的故土,去看看她生活的地方变成了什么样。
还是在变成人畜无害的乌鸦后,修了人身离开明净山她才知道,这个后周一共就有两个皇帝。
一个是她在人间的父亲,一个是皇室倾覆后大臣扶植起来的代君。
开疆拓土的英雄被打断了脊梁,酒池肉林的生活再培养不出第二代能臣。
好不容易被终结的乱世,在英雄长逝后又卷土重来,王朝飘摇,百姓离乱。
急转直下的国运让人以为是上苍注定,但野史后来记载过这秘不可宣的一晚。
后世的史学家也在书页间用小字批注:
以小女子求和,大丈夫何用?国运之衰,乃人之祸矣。
文臣不思谏,将军不思战,帝不护子,后不爱夫,难成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