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红楼老太太 > 塾师

塾师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林如海既然托付了, 石梅肯定要给贾敏撑面子。

    “他推荐的什么人啊?”

    贾敏说道:“一个姓杜的举子, 那年秋闱之后,他父亲去世,没参加春闱, 如今出孝, 又没赶上恩科,要等后年春闺, 这中间两年, 他想找一家坐馆。”

    因为去年政变, 牵连许多人,六部杀的杀,抓的抓,罢黜的罢黜, 基本去掉一半官员, 只好向地方上选拔, 因此造成地方缺员厉害。

    故而,陛下今年三月开了恩科,明经进士一共取了八十八人, 目的就是补充地方官员。

    因此, 三年大比就要往后顺延。

    石梅原本想让贾政明年八月考个举人, 再磨练三年后上场。

    届时贾政二十七, 学识经历都有了,万无一失。

    没想到政变竟然也影响取士,恩科加塞, 到让贾赦贾政兄弟正巧赶上趟了。

    这个杜举人叫杜宗元,跟林如海是同乡,而今在金陵县衙做书吏,赚取生活费用。

    进贾府坐馆,是想提前进京,与京都俊杰会文,同时揣摩考官的好恶。

    进士本来难考,即便满腹才华,文章若是不能契合考官的好恶,也有可能落选。

    贾政考明经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石梅问道:“嗯,这倒能跟你二哥做个伴,明儿让赖大下帖子。”

    贾珠眼下还没开笔作文,暂时贾敏还能教导,一旦开笔,就必须得参加过科举考试的举人指点,免得走弯路。

    贾珠贾琏都是荣府孙子辈的俊杰,不能等闲视之。

    像是贾敦罗秀才,水准也就跟贾敏差不离儿。

    教导家族的蒙童尚可,若是想要参加科举,他们的水准还是低了点。

    贾敏却道:“林大哥说了,已给杜举人写了信件,他若是有意,自会上门投帖,若是无意,则罢了。”

    石梅笑问:“不是说有两人?”

    贾敏笑道:“另外一个是个秀才,姓傅,父母双亡,中年丧妻,膝下一儿一女,家无恒产,怕娶了继室虐待他一双儿女,不准备续弦,只想找个差事养活一儿一女。

    林大哥说他读书极为通透,文章也很出彩,就是考运奇差,二十岁开始入场,已经考了三回了,回回不中。

    他坐馆要拖家带口,不如杜举人干脆,父母双亡,孤身一人。”

    石梅有点牙疼:这个林如海都是结交什么人啊,父母双亡,中年丧妻,都是些福分浅薄之人。

    还真是物以类聚!

    石梅心里有点不喜欢,顺水推舟:“好,那咱们就学姜太公吧。”

    翌日。

    赖嬷嬷带着赖升来给石梅磕头:“我那个二小子急着回京,他想给太太磕个头。”

    石梅明白,这是赖嬷嬷试探她要不要给宁府准备贺礼呢。

    贾珍不成器,石梅有些失望,却不会即刻就疏远宁府,即便不看好这门亲事,贺礼必定要准备。

    石梅叫来王氏张氏吩咐两妯娌替贾敬两口儿收拾了一车贵重药草。

    金陵的药材原本就要比京都便宜许多。

    除了贵重药材,石梅又让王氏从公账支取二千两银子交给赖升。

    二千银子足够买个三开间的小宅子。也够小户人家吃上一辈子了。

    即便荣宁二府是亲戚。

    这份贺仪也很重了。

    主要是石梅很满意贾敬。

    贾敬这人做事十分靠谱。

    之前,贾敬跟与荣府联合出资二十万,替贾氏宗族买进两万亩祭田。

    并在地契上注明,祭田为贾氏宗族恒产,永不变买,子孙有违禁变卖者,除族驱逐。

    根据大月朝律令,即便两府获罪抄家,这两万亩祭田也不在抄家之列。

    算是两府给子孙留下的一跳退路,也是一份东山再起的根基。

    后来,贾敬回京之后,又特特去户部打探,荣府在户部欠债八十八万。

    在京都地面,算是欠债大户。

    贾敬已经替荣府垫付了八万银子的欠债。

    石梅觉得贾敬这人不应该落得个家破人亡的境地。

    且荣府也需要贾敬这个进士老爷的帮衬。

    石梅觉得有必要给贾敬提个醒儿。在给贾敬的回函中,石梅针对贾珍的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石梅摒弃了贾母的观念:什么孩子年轻,都是这么过来的,大了就好了。

    三岁看老,教育趁早。

    贾珍这号纨绔子弟,靠他自己醒悟,浪子回头,根本不可能。

    石梅提议,既然贾珍读书不成,索性不要再读了,不如学习皇室宗亲。

    皇子宗亲家的孩子们,在袭爵封赐之前,没有正经差事,一般都是塞进锦衣卫,或者丰台西山的卫戍部队历练。

    一来有人拘管着,免得他闲逛生事,二来积攒人脉,为将来袭爵当差做准备。

    石梅也就那么一提。

    至于贾敬杨氏舍得不舍得孩子受苦,石梅就不能干涉了。

    反正将来贾珠与贾琏兄弟俩在科举之前,石梅肯定会设法把人塞进锦衣卫,或者宫廷侍卫里去历练历练。

    再不会逼着孩子十七八岁就去科举考进士

    。

    十八岁考进士中状元,做梦吧。

    石梅觉得,这两兄弟十八岁能够堂堂正正考个秀才回来,那就是贾氏祖坟冒青烟了。

    当然,荣府的地位,完全可以替两兄弟找几个大儒推荐,直接参加秋闱。

    但是,自己考得秀才岂不是含金量更高呢。

    再者,秀才都考不上,难道就能考取举人?

    自己个哄着自个玩呢!

    九月十八。

    杜宗元上门投帖来了。

    这个杜宗元比林如海还大两岁,今年二十六了,却是未婚。

    石梅知道,这个时代的寒门子弟,都等着金榜题名之后被京官们榜下捉婿呢。

    即便不被捉婿,只要红袍加身,恩师大人自然会替他做媒,说一门贵亲。

    比如林如海,其实就是被贾代善榜下捉婿了。

    这也是林夫人不满意荣府亲事的原因。

    贾代善这一加塞,把她一子二媳,兼祧两房的美梦打碎了。

    林母不满意,但是,大多是寒门举子都希望有此际遇。

    荣府眼下满门妇孺,不适于招待男客。

    石梅没见杜宗元,而是让赖大请了十房的秀才公贾敦出面,代为招待杜宗元。

    贾敦与杜宗元见面之后,大为推崇。

    石梅便决定聘请杜宗元为塾师。

    两下谈妥待遇。

    月例五两,四季衣衫,冰敬碳敬,三节两寿。

    另外,派遣伺候的长随一名,小厮两名,进出马车代步。

    这是举人的价钱,还是一个将来可能一飞冲天的举人。

    若是秀才,每月二两足够了。

    杜宗元十分满意贾府的诚意。

    月例五两,再加上三节两寿,冰敬碳敬,四季衣衫,春夏也罢了,冬季一件绸缎面的棉袍,就是七八两。

    若是东家讲究一些,缝制一件皮袍,差点二十两,好一点就是四五十两,百八十两。

    荣府一看就不是刻薄吝啬的人家。

    算下来,一年的俸禄一百二十两往上走,相当于知府的待遇了。

    杜宗元很满意,答应从十月开始进府坐馆。

    对于荣府要求兄弟两人每人两名伴读的要求,杜宗元满口应承:“一个也是教,一群也是教。顺手的事情,也不费劲。

    不过,我这丑话说在头里,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的好坏,但看个人的造化!”

    这是说,他不能保证人人都能科举及第,跟他一样考个秀才举人。

    石梅听着贾敦转述,倒是笑了:“告诉杜先生,就说俸禄月结,不会等到孩子们中了秀才再结算!”

    然后,贾敦提出一个请求:“请教婶娘,未知两位侄子的伴读可曾满员没有?”

    石梅闻音知雅意,道:“塾师不敢打正主儿,却是会打伴读,你家只有一根独苗,你身子也不大好,你舍得吗?”

    贾敦却道:“正是因为家里没有兄弟帮衬,将来一切都要他自己,侄儿想让他走出金陵见识见识,开阔开阔眼见,还请婶娘成全。”

    石梅自然应了:“这也不是什么大事,你舍得就让他来附学。叫个什么名儿,我让他们补上他的号牌。”

    每个伴读每月都有八两笔墨纸砚补贴,账房得登记造册。

    贾敦忙着推辞:“侄儿不是为了这个……”

    石梅摆手:“我知道。孩子们都是一个家族的兄弟,难道独独对他另眼看待不成,孩子心里怎么想呢?既然来了就是一样看待。”

    贾敦这才恭敬的作揖:“犬子名唤贾珪。”

    贾敏得知多了一个伴读,问道:“这样就有五个伴读了,岂不是多个人?”

    石梅道:“有什么要紧,京都还有八个房头呢!五太爷家里的贾菖,六太爷家里的贾瑞,三房还有贾琼,哪里不能凑个双数!”

    贾敏就笑:“这两小子得宠呢,哥哥们从前都是一个伴读!”

    石梅说道:“所以才会消息不通,任凭五房八房作耗,差点拖垮两府。”

    贾敏一愣,然后仰头看着石梅:“不是吧,您这是在替琏儿将来接管家族铺路?历来都是长房任族长呢?”

    石梅一笑:“在我看,珠儿琏儿,哪个都比贾珍有慧根。再者,人大分家,树大分叉,五房不是去东省地立族去了。”

    贾敏唬了一跳:“母亲啊,您是说跟宁府分宗啊?”

    石梅叹息:“我这不过是未雨绸缪,你也瞧见了,宁府那个珍哥儿,胆大妄为,余将军尚在其位,四品大员,他就敢践踏,她母亲的面子也被他踩在脚下,今后在族里还怎么服众?

    如此不管不顾,只图自己痛快,我怕他将来会惹出塌天大祸来。”

    “ 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

    石梅不了解贾敬到底干了什么事情,估计是跟他出家有关系。

    所以,一旦阻止不了贾敬出家,分宗势在必行。

    贾敏满脸愁容:“母亲,我怎么觉得自从爹爹仙逝,一切事情都变得不顺起来了?”

    石梅替她抹平眉头:“这才多大点事啊,都是我们顷刻间能够化解的事情。

    一辈子长的很,谁还不遇见几个

    坎儿呢。

    人一辈子跟这万里江山一样,有沟有坎,山川湖泊,不可能一马平川,也不能永远风平浪静,咱们也只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你就慢慢学吧。

    不过,也不用害怕,有娘呢!

    我会在一旁看着你,帮着你!

    你娘我从孙子媳妇熬成老太太,可谓见惯了风雨,老成精了。”

    贾敏暖心的想哭,圈着石梅脖子,粉嫩的脸蛋贴在石梅颈窝里,抽抽鼻子:“娘亲才不老呢!娘亲看着比我两个嫂子还年轻标致呢!”

    这就是偏私吧!

    石梅甜蜜一笑:“胡说八道,我怎么跟你嫂子比呢。”

    贾敏却一本正经的争辩道:“真的,真的,您没瞧见吗,大嫂也罢了,刚刚生产,很辛苦,不过是面色苍白些。人看着还精神鲜活。

    您没瞧见二嫂子,以前不算顶标致,却也粉白细嫩,一脸笑容,看着很富态可亲。

    不像现在,一张脸硬邦邦的,棱角分明,成天蹙眉苦脸,眼睛不知怎么都变成三角眼了,眼神还冷冰冰阴恻恻,怪吓人,我都不敢跟她对视!”

    石梅唬了一跳:“不会吧?虽然不能吃肉动荤腥,但是,小祥之后,我已经吩咐厨房每日替他们熬制一盏燕窝,粗粮也换成细白面了,你这形容的,怎么像是逃难的难民了?”

    贾敏举手保证:“真的,我没撒谎,您这有一年不叫嫂子们晨昏定省,有很久没仔细看过二嫂子了吧?”

    石梅失笑:“你这个孩子,我盯着她们看什么呀?她们也不是珠儿琏儿,还小呢,要我看着?”

    贾敏皱皱鼻子:“反正我没撒谎,二嫂子不仅气色不好,我似乎都瞧见她眼角都有细纹了,赶明儿王家人瞧见,还以为咱们怎么她了呢!”

    石梅却是有很长时间没有仔细看过王氏了。

    王氏不像张氏,石梅说无需晨昏定省。

    张氏很快看出婆婆并非厌烦,而是不喜欢太早起。

    她会隔三差五,在午后时分,抱着贾琮来献宝。

    王氏就真的不来了!

    正在此刻,小丫头通报:“太太,二奶奶来了!”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雪原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今天下午断网了。

    我上蹿下跳,刚刚才好了。

    多多谅解。 ,,,,请牢记收藏:,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