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败坏日久
乾清宫,三日后。
“虎头蛇尾,东平王会操结束了!”当着诸位阁臣的面,承辉帝恢复了往日那种从容,一切又重回掌握之中。
双手背后,别人看不到的地上,承辉帝左右掐右手,让自己冷静。
阁臣们越发的恭敬,起身道贺:“陛下上合天意,下应民心,洪福齐天!”
如此真诚的马屁,登基以来,承辉帝还是第一次听,以前也说,听着就假。
这一次之所以真,实在是皇帝登基以来,经历过的最凶险的事。
普通百姓不知,阁臣们很清楚,李逆在西,穆贼在东,遥相呼应。西北贾琏若败,辽东穆贼必犯华北。
“幸赖皇帝慧眼识人,以贾琏为帅西征,破敌于张家口,消息传回,穆贼自退。”
给皇帝拍马屁这种事情,梁道远从不肯落人之后。此人最善于钻营,一心只想往上爬,承辉帝虽不喜欢这个人,却依旧留着他在内阁里。别人是否看懂了皇帝人用意不得而知名,孔照肯定是看懂了。内阁就该什么声音都有。
“陛下,最近三日,请调贾琏回京的折子不下一百份,微臣令内阁压下去了。”孔照是懂如何在承辉帝之下做官的。
内阁首辅对军事不内行,那便支持内行的人好了。打着为贾琏好的名义,让贾琏从前线回来,暗搓搓的提醒皇帝【功高震主】。
这些折子通政司那边过不了,转内阁来了,梁道远主管吏部,他是一份都没拦着,最后还是孔照给压回去了。
梁道远当然是不怕的,他干的就是这个活,真要不这么干了,他也没必要在内阁继续存在了。
梁道远也很清楚,自己最后一步很难迈过去了,万一呢?反正不可能自己离开的,死活都要赖着。
“陛下,可令贾琏击退贼寇后,坐镇大同、云州,整肃边军。”郭衍起身说话,最近几天老郭心里很慌,做贼心虚的慌。
面对郭衍的建议,有人听不下去了,潘季驯拍案而起:“郭衍,你无耻!”
“姓潘的,你不要血口喷人!”郭衍自然不肯后退,若要心虚躲闪了,那点小心思就做实了。
“贾琏不过十八岁,何以坐镇三边?你这是捧杀!”潘季驯给那点小心思点明了,其实大家都知道,只有老潘说出来了。
心情不错的承辉帝饶有兴致的看着两人对喷,丝毫没有劝架的意思。人只有在吵架的时候,才会口不择言的说出心里话。
郭衍的意思,无非是担心贾琏回来后针对性的报复他,至于梁道远嘛,他知道自己有存在的价值,无所谓帮谁了,乐的看戏。
“姓潘的,我看你是在暗示陛下不能容人!此欺君之罪也!”郭衍非常熟练的扣帽子,他最大的优势,自然是帝党。
潘季驯脸都气红了,脖子粗了一圈,撸起袖子冲出来,对着郭衍挥拳就打,口中不忘继续攻击:“奸贼,受死!”
果然武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途径,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石锤了!
两人不顾身份,撕打在一处,承辉帝难道没有劝,主要是看出来了,潘季驯常年在外实干,身体要壮实的多,郭衍不是对手。
不过三两下,老郭就被按在地上,一顿爆锤。皇帝不开口,众人不能不劝,只不过没人上去拉架,都是嘴上工夫:“别打了!”
“住手啊!斯文扫地,斯文扫地!成何体统”
“君前失仪,住手啊!”
“郭奸贼!看打!”潘季驯不停挥拳!
“潘匹夫!伪君子!”郭衍嘴上依旧很硬!翻滚躲闪!
满脸喜色的裘世安进来看一眼,顿时愣住了,承辉帝看见后,不紧不慢的开口:“都住手!来人,扶两位阁老起来!”
内侍上前把两人拉开,裘世安这才上前:“圣人,贾大人自大同又传回好消息,贼寇全部退过长城了。”
众人顿时都安静了,帽子落地的潘季驯与眼睛黑一圈的郭衍,都停下了呼吸。尽管此前都预判,张家口战败后,草原贼寇难以为继,必定会退兵的,真的消息传来后,还是很惊喜的,因为这一次危机彻底过去了。
【早知道就不打这一架了!】郭衍和潘季驯心里暗暗后悔。
承辉帝想先睹为快的,一看群臣便作罢,让裘世安直接念出来。
一开始大家听着都挺欣慰的,当听到沿途各军镇不战而走的时候,脸色都变的有点难看了。尤其是梁道远这个吏部尚书。继续往下听,得知贾琏行军令,直接杀了一百多人的时候,脑补出的场面自然充满血腥。进而人人心中不禁会想,贾琏疯了么?最后得知贾琏把人都扣在军营里,并且派人接管了云州与大同,武力威逼一干官员写材料,就等着朝廷决断时,众人的表情,非常的精彩。
所有人下意识的看承辉帝,发现皇帝居然在笑的时候,四位阁臣的心情各一,孔照只是默默的叹息,梁道远忐忑不安,郭衍决定主动请求外放。至于潘季驯嘛,他真是无所谓了,毕竟没有单独刻意的针对贾琏。
“拟旨!”承辉帝开口,中书舍人们入内,目不斜视,好像之前什么都没发生。
“左都御史林如海为钦差,大理石、刑部挑选精干官员随从协同,侦办此案,嗯,赐尚方宝剑,便宜行事。宁远伯孙统制,代理大同总兵,弹压地方,辅助办案。接旨之日,贾琏即可率神机营回京,不许停留。”
承辉帝口授大意后,一份骈四俪六的圣旨写好了,皇帝看完后用印,内阁诸公传阅后,没有异议,孔照用印。
这时候再看此前内阁的各种心机,承辉帝觉得真是想笑。心里默默的骂娘:【兔崽子,朕还容不下一介少年乎?】
林如海接旨后,得知贾琏干的事情,自然是大吃一惊。法理上贾琏是不能随便杀官员的,即便有金牌,能判死刑,也不能当场排枪打死。需把人押送回京,等待陛下勾决。所谓的行军法的借口,非常的拙劣。但他就是这么干了!
回家说明情况,贾敏赶紧准备行囊,黛玉跟在一旁时,贾敏还在抱怨:“链哥儿吃了枪药么?火气再大,也不能越权杀人嘛。”
“链哥应是有苦衷的!”黛玉在一旁帮忙辩解的时候,流露出担忧的眼神。
林如海沉默不语的看着女儿,一阵心口疼。当夜,林如海与贾敏睡在一起,说了很多安抚之言。
次日清晨出了林府,汇合大理寺与刑部的官员,本以为就这样了,不料还有三位内侍携百余龙禁尉随行。
林如海也不好多问,宣布启程,一行人都是骑马出行,不敢有丝毫的耽搁。 这一路沿途白日赶路,夜宿驿站,连着赶路六日才到了大同城下。看见路边营寨遗址时,林如海勒马看了一会,【这便是链哥儿动手的地方。】
城外十里亭,孙统制与杨统制率众出迎,林如海不见贾琏,当即喝问:“贾琏呢?”
杨统制上前答话:“回钦差的话,贾大人率部出巡长城沿线,已经走了七天了!”
林如海闻讯大惊失色,这小子怎么乱来的?真就是一点都不担心么?
贾琏担心个屁,不但不担心,此刻正在烤一块羊腿,边烤边抱怨:“兔子肉柴的很,一点都不好吃,难怪不能当军粮。”
张三在一旁无语的看看这個家主,往边上挪了几步,拉开距离。兔肉是因为柴么?因为没油水(脂肪)吃不饱好不好?偶尔吃一吃很不错了。
一边想,一边往面前的兔子上撒点盐、孜然、辣椒。这玩意必须吃重口的,不然真不好吃。
“大人,出门七天,朝廷应该有信了。”张三还是提醒了一句。
“嗯,明天就到了,这趟出去,发现的问题很多。长城沿线太过松懈了,这次草原各部越长城南下,百姓遭罪不小啊。”
贾琏说着,语气忍不住变冷了,此前杀人还是太少了,手软了啊。应该把大同和云州的知府与总兵、参将都砍了才解气。
“长城沿线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大同、云州官员没有弃城而逃,就不该死。”张三知道他咋想的,赶紧提醒他,别激动回去剁人。
“你都看见了,长城沿线的隘口那些士兵的尸体,瘦骨嶙峋,无一人投降,全部战死了。”贾琏说起这个心情格外沉重。
“看见了,还是我带人埋的。”张三说着眼睛发酸了,眼前的兔肉也不香了。
“戍边的战士饭都吃不饱,那些当官的该死不该死?回去之后,还要去喜峰口等地看看。谁拿戍边的战士不当人看,我就砍谁。”
入夜,一路风尘的林如海等人不肯休息,连夜审理官员,办理此次贼寇越长城之案。
随行监督的内侍小贵子,也只能拖着疲惫的身躯陪同听审。
熬了一夜之后,事情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内侍小贵子骂骂咧咧:“这帮做官的,当着贾大人的面老实交代,见了林总宪与咱家,全都翻供了。真当咱家是好欺负的么?大理寺与刑部的官员还替他们说话,气死咱家了,一定要狠狠的弹劾这群狗官。”
小贵子骂人的时候,身边只有熬了一夜的林如海,揉了揉发酸的眼睛,放下最后一份卷宗,林如海叹息道:“这群官儿平日没少上贡啊!”
小贵子冷笑道:“看见他们跪地嚎哭,投入贾大人的模样,咱家便知道,一个一个的都该死。大理寺与刑部的几个官也该死。”
林如海不动声色的笑了笑:“所有翻供的卷宗誊抄一遍,派人送京城吧,陛下与诸位阁老也好。倦了,睡一觉去。”
一觉醒来,得知贾琏回来了,正在外面等着,林如海赶紧梳洗出来,时间已经是午后。
“哟,这不是贾都督么,还知道要回来?”林如海开口阴阳,贾琏默默的把一份报告递给他:“劳烦林总宪看看!”
林如海哼哼两声没反驳,坐下后一边吃一边看,林如海翻的很快,看的也很快,所以他后悔了,看这个影响食欲。
报告丢一边,林如海继续专注的吃饭,也不讽刺阴阳了,默默的吃饱之后,拿起报告道:“走!”
正堂上,大理寺与刑部的官员都在,内侍小贵子也在,林如海出现时,众人纷纷行礼,看清楚随后跟进的贾琏时,众人表情不一。
“贾大人为国征战,咱家有礼了。”小贵子上前一个九十度作揖,贾琏赶紧扶着:“别,千万别!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分内的事情!”
小贵子起身后,冷笑道:“贾大人知道什么叫分内的事情,做的也都是分内的事情,咱家都亲眼看见了,一定据实奏报。”
说着话,转头看着林如海等一干人等,继续冷笑:“有的人啊……!”
这一出戏码啥意思,刚回来的贾琏还真不知道,也没人告诉他。
林如海咳嗽一声:“贵公公,宣旨吧!”
小贵子这才收起冷笑,自袖口内掏出圣旨,举在手里:“贾琏听旨!”
贾琏大礼跪地接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钦此!”
贾琏起身接过圣旨,看看外面的夕阳后:“贾某回营准备,明日启程。”
“嗯,回去吧,这里还要几天才能弄好。”林如海看似随意的交代,实则另有意思。
当夜,林如海带着众人又忙活了一夜,期间各种争论,最终如何定案还在,毕竟人太多了。
天还没亮,神机营先锋已经出城,城门口林如海和小贵子都在送行。
“如今各府县的官员都在押,一些非主官,本总宪做主先放了,回去代理衙门事务。沿途几个县的官员吏部能补的上,逃走百姓的家没了,就怕地也没了。回去之后,贾大人一定要当面向陛下痛陈利害。”
看着林如海苦口婆心的样子,贾琏挺无语的苦笑道:“尽力而为吧!”
小贵子在一旁阴森森的补一句:“山西巡抚、布政使居然拿不出粮食,驻军及救济百姓居然要向粮商购入粮食,这回真是开了眼了。”
贾琏平静的看着大同城内的方向:“正常,不然他们不能辛苦一趟把粮食从太原送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