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感天动地师生情
【好景不长,苏轼又接到了朝廷诏命,以龙图阁学士任扬州知州。】
【在这里,苏轼与“苏门四学士”的晁补之相遇,二人共治一州。】
【苏轼在从颍州来到扬州的路上,途中所见所闻,写下了《臣自颍移扬,过豪、寿、楚、泗等州》
臣自颍移扬,过豪、寿、楚、泗等州,所至麻麦如云。臣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访问父老,皆有忧色,云:“丰年不如凶年。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若丰年举催积欠,胥徒在门,枷棒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言讫泪下,臣亦不觉流涕。又所至城邑,多有流民……
臣闻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水旱杀人,百倍于虎;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臣窃度之,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
【意思是,我从颍州到扬州的路上,经过濠、寿、楚、泗等地方,所到之处遍地都是麻和麦子的丰收景象。我常常屏退身边的人,亲自进入村庄。询问父老乡亲,他们脸上都有忧虑的神色,说:“丰收的年头还不如灾荒的年头。天灾流行,百姓虽然缺少粮食,俭省吃穿用度,还可以活下去。如果是丰收的年头,官府催缴积累的欠债,一群官府小吏上门,枷棒打在身上,一家人求死不能。”说完流下眼泪,我也忍不住落泪。我又到别的地方,看到很多流亡的百姓……
我听过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凶猛。”过去我常常不信这话,根据现在的情形来看,大概比这更严重。水灾旱灾伤害百姓,比老虎凶猛百倍;然而百姓害怕催缴欠债,竟然比畏惧水灾旱灾更厉害。我私下揣测,每州催缴欠债的士卒,不少于五百人。拿整个天下的情况来说,这就是有二十多万的虎狼散落在民间,百姓怎么能够安心生活呢?朝廷的仁政怎么能够实现呢?】
【简单说,灾荒之年,只能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丰收之年,面对官府的巨额债务,还是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根本活不下去。】
【得知当地百姓的遭遇,苏轼向朝廷上书,在《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中明确指出百姓之苦,但却遭到朝廷的拒绝。】
【不久后,扬州地带爆发瘟疫,苏轼再次上书,请求免积欠。】
【这一次,苏轼成功了,朝廷的诏令下来,得以宽免一年,扬州百姓奔走相告,无不欢呼雀跃。】
【苏轼在扬州写下了《和陶饮酒二十首》,其中在第11首中记录下了这件事。
民劳吏无德,岁美天有道。
暑雨避麦秋,温风送蚕老。
三咽初有闻,一溉未濡槁。
诏书宽积欠,父老颜色好。
再拜贺吾君,获此不贪宝。
颓然笑阮籍,醉几书谢表。】
【还有,在公元1092年三月,苏轼来到扬州,刚一来到扬州的苏轼就看见了万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景。】
【扬州每年都会举办“万花会”。】
【但细心的苏轼发现,扬州举办的“万花会”只有当地的达官贵人们喜气洋洋,而普通的百姓却是满面愁容。】
【随着苏轼的深入调查,发现“扬州芍药”与“洛阳牡丹”分属南北魁首,二者争奇斗艳,各领风骚。】
【洛阳年年都会举办“牡丹花会”,选用上好的牡丹做屏帐,梁、栋、柱、拱上悉以竹筒贮水簪花钉挂,营造出“红绿荫中十万家,谁道群花如锦绣”的气氛,吸引游客前来赏花。】
【因此,扬州受此启发,也举办了“芍药花会”,规模与洛阳的“牡丹花会”不相上下。】。
【苏轼发现每年举办的“万花会”享受的只有达官贵人,底层百姓遭殃受罪。】
【一方面,地方的官吏趁着“花会”的时候,会以“催缴陈年积欠”为理由敲诈勒索,那些花农得不到实惠,反倒是欠债。】
【另一方面,“万花会”举办,损耗十万余朵芍药花,再加上各种配套使用,动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敢想象。】
【受罪的只有当地的底层百姓,因此,苏轼决定取消“万花会”。】
【尽管遭到蔡京的极力反对,但是苏轼毫不退让,在据理力争之下,终于成功取消劳民伤财的“万花会”,这个举动也使得苏轼被当地百姓感恩戴德。】
【扬州知州鲜于侁在平山堂宴请苏轼。】
【宴席上,苏轼听到歌女吟唱恩师欧阳修所作之词,又目睹庭院前恩师亲手栽植之柳,有感而发,深感人事变幻,思绪万千,写下了《西江月·平山堂》缅怀恩师。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人生如梦,恍若隔世,看似消极厌世,实则洞穿人世。】
【在扬州的大明寺内,有一对师生先后建的厅堂:欧阳修的“平山堂”,苏东坡的“谷林堂”。】
【在“平山堂”的后面建有“欧阳祠”,是苏东坡纪念他的老师欧阳修建立的,取自《谷林堂诗》中第一句“深谷下窃宛,高林合扶疏”中的“谷林”两字为堂名。】
【闲暇之余,苏轼自然是不会放过扬州的美食,扬州的时鲜令苏轼大快朵颐,并且写下《扬州以土物寄少游》来发表他的感言见解。
鲜卸经年秘需酥,团脐紫脂填腹
后春纯苗活如酥,先社姜芽肥胜肉。
鸟子累累何足道,点缀盘飨亦时欲
淮南风俗事瓶罂,方法相传竟留蓄
且同千里寄鹅毛,何用孜孜饮愿鹿。】
【苏轼在扬州写下的诗词,其中《江城子·墨云拖雨过西楼》较为有名。
墨云拖雨过西楼。水东流,晚烟收。柳外残阳,回照动帘钩。今夜巫山真个好,花未落,酒新篘。
美人微笑转星眸。月华羞,捧金瓯。歌扇萦风,吹散一春愁。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
【苏轼只在扬州做了六个月的知州,虽为官半年时光,但他仍在扬州留下了足迹。】
天幕弹幕。
【欧阳修对苏轼是真的好,一个50多岁的老人愿意给苏轼让路,当时苏轼才20多岁。】
【欧阳修和苏轼,亦师亦友亦知己,半尊半慕半倾心。】
【欧阳修给自己孩子书信说:“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我也。”】
【欧阳修是天下老师的标杆!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宣扬人才,哪怕你未来会超过他,他愿意给你让路,为你铺路。】
【两人相互成就,成为大宋的一段佳话,千年之后,我辈心向往之。】
【当苏东坡见到欧阳修,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欧阳修穷的只能用木棍在地上写字,谁都没想到长大后,竟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有五人都是出自他的门下。】
【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五人均出自欧阳修的门下,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携、指导而名扬天下。唐宋八大家,剩下两人都是唐朝人。】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一生只娶一人,未曾纳妾。】
【大宋的文臣是真的牛,奸臣也是。】
北宋。
苏轼看着这里,心中浮想联翩,想起了从前他的恩师对他的教导和指引。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
欧阳修介绍了韩琦、富弼给苏轼,他们皆以“国士”之礼以待苏轼,用天下读书人最高礼节来对待苏轼。
苏轼在写给欧阳修夫妇的祭文《祭欧阳文忠公夫人文》中写道:“公为挝掌,欢笑改容。此我辈人,余子莫群。我老将休,付子斯文。再拜稽首,过矣公言。虽知其过,不敢不勉。”
苏轼记得自己和老师第一次见面时的细节:您拍手鼓掌,喜笑颜开。说:“这是我一类的人,其余的人不能与之为伍。我老了将要退休,将文章之道传授给你。”
苏轼再三叩头致谢,说:“您老的话过分了。”
虽然知道他过分的话,但不敢不自我勉励。
这是一位享年已久的文坛大家对一个冉冉升起的希望之星的托付。
那年,欧阳修51岁,苏轼21岁(虚岁)。
当年欧阳修看到苏轼的答卷,欣悦说道:“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
这也是成语“出人头地”的由来。
欧阳修在给自己孩子书信中说道:“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我也。”
在孔凡礼的《三苏年谱》记载:“修喜得轼,并以培植其成长为己任。士闻者始些不厌,久乃信服,文风为变。苏氏文章,遂称于时。”
欧阳修喜得苏轼以后,以培养他成长为自己的任务,一开始听到这件事的人一片哗然,很不服气,后面见到了苏轼文采,也服气了。
之后,欧阳修利用自己的关系,让苏轼去参加制科考试(需要人引荐才能去参加),在推荐信中说道:“如若缪举,臣甘伏朝典”。如果我推荐错了,我甘心接受朝廷的惩罚。
后来,苏轼得到“百年第一”。
苏轼在初任杭州时,前去看望苏辙,随后,二人合伙去颍川去拜访早已退休的欧阳修。
那也是师徒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公元1071年八月,欧阳修获太子太师。
翌年,公元1072年9月8日,欧阳修离世,与世长辞,享年66岁。
公元1074年八月,欧阳修获赐谥号“文忠”。
此后,多次被加赠官爵。
公元1080年十二月,特赠太尉。
公元1085年十一月,加赠太师,追封康国公。
公元1096年五月,再追封兖国公。
公元1104年,改封秦国公。
公元1113年,改封楚国公。
欧阳修去世后17年,苏轼在二任杭州时,曾去拜望当年推荐欧阳修的名僧:慧勤和尚。
可惜慧勤和尚早已离世,他的弟子告诉苏轼,他们把欧阳修和慧勤的画像挂在厅堂中,每日祭拜。
但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个月后,那个地方居然出现了一眼清泉。
苏轼感慨万千,把这口泉命名为“六一泉”。
时隔近千年,这口泉尚在,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西泠印社的西面。
对中华历史而言,我们有幸得遇苏东坡;对苏东坡个人而言,他有幸得遇欧阳修。
苏轼想起了与老师的这种过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心底不禁发出质问。
为官不为,何以为官?
老师,我是否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