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二任杭州
【公元1089年,苏东坡第二次调任杭州,虽然调任到杭州两年,但这一次苏东坡给杭州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刚来到杭州的苏轼遇到了大旱,风雨不调,百姓收入不佳,饥荒和瘟疫接踵而来,苏轼见此,数次向朝廷申请赈灾款,并且要求免两浙西路上供米三分之一,以此来救济灾民。】
【第一,苏轼得到灾款,先稳定当地米的价格。】
【第二,苏轼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来换成大米来救救灾民。】
【第三,在第二年的春天,苏轼将常平米以低价出售,制作厚粥和汤药,派人带着医生分街坊给百姓治病,救活了很多人。】
【据叶石林的《避暑录话》记载:“宣和后,此药盛行于京师,太学诸生,信之尤笃,杀人无数。”此次疫情当是金兵围攻汴州之后造成的大疫,《五行志》:“金人围汴京,城中疫死者几乎半数。”】
【苏轼得知疫病渐起,便向朝廷上书报告灾情,请求支援,朝廷拨出了二十万石大米救灾。】
【苏东坡早年从巢谷获得到“圣散子”,在这一次疫病中发挥很大的作用,苏轼准备了很多“圣散子”。】
【“圣散子”有效又便宜,一服药一钱。】
【疫情期间,杭州城内的大街小巷,都是求医的百姓。】
【苏轼除了拿出自己的财产和朝廷的灾款来赈灾,还要想办法平衡物价。】
【疫情期间,杭州城内,不乏有一些药铺囤积药材,肆意抬高药价,大发国难财。】
【苏轼在杭州城内设立了多家临时病坊,以此来隔离染病的百姓,又请一些会医术僧人坐诊,再招募一些僧人来负责病人的药物和饮食。】
【在苏轼的抗疫治理下,疫病得到控制,被治愈的人不断好转、痊愈。】
【苏轼认为这样的治疗方式太过分散,对此不太满意,于是他决定要建一座医院,来集中收治病人。】
【随即,苏轼拨出公款二千贯钱,自己开始变卖家财,拿出五十两黄金,同时号召城内的富商豪家捐款。】
【最后在众安桥创立了“安乐坊”,用来防治疫情,打压黑心商铺。】
【《续资治通鉴长编》载:“作饘粥,药饵,遣吏挟医,分方治病,活者甚众。”】
【“苏轼知杭州日,城中有病坊一所,名安乐,以僧主之,三年医愈千人,与紫衣。乞自今管干病坊僧,三年满所医之数,赐紫衣及祠部牒各一道。从之,乃改为安济坊。”】
【“安乐坊”前后三年,救治病人不计其数,有效地阻止了当地疫情的扩散。】
【据考证,苏轼创立的“安乐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公立医院。】
【哪怕苏轼日后离开杭州,他依旧会为“安乐放”捐钱。】
【为了让安乐坊长久经营下去,采用了“置田获利”。】
【此外,苏轼还收到过一笔礼金,金五两、银一百五十两,苏轼便以此人名义,转捐给了“安乐坊”,“用助买田,以养天民之穷者”。】
【“安乐坊”也没有辜负苏轼的期望,直到他死后,依然还在治病救人。】
【苏轼在杭州治理瘟疫的过程,被视为“教科书式”救灾。】
【苏轼对待疫病所采用的一系列举措,其中官方分发医药、提供药方、号召富人捐款等举措,引得无数后来者争相学习。】
【“安乐坊”的创建,在疫情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的运作模式很快引起了朝廷的关注、重视。】
【朝廷开始效仿,在全国各地设置“安济坊”,收养救济贫病之人,给病患提供医药费。】
【南宋按照此法创办了“养济院”。】
【它们作为官办的医疗机构,在救助和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天幕弹幕。
【东坡先生,民之父母,父母之好官!!!】
【安乐坊,第一所公办医院,是苏轼创办的;东坡学堂,第一所孤儿院,也是苏轼创办的。】
【老苏到底做了多少个第一???】
【杭州有幸来过苏东坡。】
【老苏,越了解你,就越崇拜你!!!】
【苏晓春提、三潭映月,打卡圣地。】
【在对付完灾害和疫情后,苏轼将他的工作重心转向了水利。】
【苏轼在杭州最具代表性的功绩就是“治理西湖”。】
【在苏轼来到杭州后,发现当地西湖淤泥堵塞,杂草丛生,苏轼便向朝廷请求西湖治理,朝廷批准了苏轼的西湖治理计划。】
【苏轼第一次任职期间,曾经在杭州陈襄治理、修复过这些井,结果他十几年回来之后,六口井几乎等于荒废。】
【苏轼再次上奏朝廷,请皇帝赐度牒以清理西湖。】
(度牒是出家人的身份凭证,可免除租赋。)
【在得到朝廷的批准后,苏轼便用这些度牒来换取金钱,雇佣百姓来清理西湖。】
【公元1091年,苏轼组织上万劳力,在费时四个月时间,终于将西湖的淤泥、杂草清理干净,西湖又恢复到了往日的美景。】
【挖出来的淤泥,不能置之不用。】
【白居易曾在杭州治理过西湖,留下了——白堤。】
【在他的启迪之下,苏轼和官员商量,在他们的精心策划下,用清理出来的淤泥和水草,在西湖的西面修筑了一条长达南北的长堤,堤上修建了六座桥,用来分散水流且方便行船,给后世留下了——苏堤。】
【在完工之时,苏轼写下了《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扬州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诗见怀次韵》
太山秋毫两无穷,钜细本出相形中。
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
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急昌丰。
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
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云空。
朅来颍尾弄秋色,一水萦带昭灵宫。
坐思吴越不可到,借君月斧修朣胧。
二十四桥亦何有,换此十顷玻璃风。
雷塘水干禾黍满,宝钗耕出余鸾龙。
明年诗客来吊古,伴我霜夜号秋虫。】
【湖水被疏通之后,引水浇灌良田,水源问题得到解决,百姓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宋史》记载,“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
【堤上建有六桥,自南向北依次命名为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和跨虹桥。】
【苏堤是跨湖连通南北两岸的唯一通道,穿越了整个西湖水域,在苏堤上具备较为完整的视域范围,是观赏全湖景观的较佳地带。】
【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它命名为——苏堤。】
【此番工程,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在南宋时,“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
【在元代又称“六桥烟柳”,列入钱塘十景。】
【在西湖的中心位置,修造了三座小石塔,以此为界,让人在规定的位置种植菱角。】
【三座小石塔,后面演变成西湖第一盛景——“三潭映月”。】
【在中秋月明之夜,到西湖泛舟,灯光从塔中透出,宛如一轮轮明月,倒影在湖中,皓月当空时,月光、灯光和湖光交相辉映,月影、塔影、云影相互映衬,画出一幅“一湖金水欲溶秋”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三潭映月”被誉为“西湖第一大胜境”。】
【一元人民币的背面就是采用“三潭映月”的盛景。】
【苏轼留存至今有两千七百多首诗词,其中有四百多篇与杭州、西湖,他的诗词对杭州有着极大的宣传。】
【西湖十景中,“苏堤春晓”、“三潭映月”,这两个都是苏轼的手笔。】
【在梳理淤泥期间,百姓知道苏轼爱吃猪肉,纷纷给他送来猪肉。】
【苏轼让人把猪肉切成方块,按着《猪肉颂》中“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的烹饪方法,煮熟猪肉,送到工地来犒劳工人。】
【这道名菜,就是流传千古——东坡肉。】
【苏轼在杭州所做的一番行动,利国利民,杭州人民十分感动!】
【据《宋史》记载:“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杭州百姓家中有苏轼的画像,为他作祠,来报答苏轼曾为他们所作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