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满分作文的标准
结束了一天的阅卷工作后,王天明吃完晚饭,有说有笑地和几个同为作文阅卷组组长的老师做些交流。
今天又有几张白卷啦,《我的局长父亲》这样啼笑皆非的作文啦,还有个最奇葩的考生居然写了自己和女友的恋过。
其实作为老师而言王天明并不死板,反而认为高中时期的恋爱如果引导得当,是非常有助于成长的回忆,并不用将其视为洪水猛兽。
但是堂而皇之地写到高考作文上是不是也太高调了点,就算文笔再好也不会有阅卷人敢给高分的。
当然,也会交流一些金句和佳作。王天明就分享了白天阅卷时看到的那篇《我和我的祖国》,尤其是那段四字骈文,同样引起了众阅卷组长的高度认可。
不过交流归交流,打分情况却是绝对不能透露的。
正当众人聊得兴起之时,王天明的手机上突然收到了一条短信:“全体作文组阅卷组长,请于今晚七点赶到300号会议室,有重要工作安排,收到回复!”
迅速回复了一个“收到”,王天明抬起头,看到众人都在盯着手机屏幕打着字。
看样子他们也都收到了消息,不过这些人还有些摸不着头脑,他们已经连续阅卷3天了,还是第一次收到要在晚上开会的通知。
众人纳闷,这是什么情况?
而王天明心里却猜到了一些什么,这个会只怕是和那篇《我和我的祖国》有关。
把手表拿起来,看了看时间已经是六点四十五了,于是这群阅卷老师尽管心里还有些疑惑,却毫不磨叽地快步往300号会议室赶去。
原因无他,只因为他们的工作连接着全华夏的教育公平,影响着万千家庭的希望,容不得任何懈怠。
走进会议室,只见作文组总组长叶天德已经坐在了会议桌的主位之上,向众人点头示意。
“来了就都往前坐,咱们这个会议室的位置数目应该是刚好的。”叶德天开口道。
这些阅卷组长各种大大小小的场合都已经经历过不少了,因此做起事情来非常有效率,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就已经全部坐到了桌前,并拿出了各自的笔记本,做好了开会准备。
叶德天看了看桌上的情况,又看了看表,满脸笑意地说道:“人已经全部到齐,现在开始开会。”
“同志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咱们这个队伍的战斗力是逐渐稳固,配合的默契也是越来越高。”
“我通知的开会时间是七点钟,刚刚我看了下表,现在是六点五十七,提前三分钟我们就已经集齐,说明各位阅卷组长在思想上是重视的,在行动上是到位的。我提议,我们一起为咱们这个富有战斗力的队伍鼓鼓掌!”
“啪啪啪啪啪”的鼓掌声立马响了起来。
这是五十八岁的叶德天第五次主持高考作文阅卷工作了,开会前先调动情绪已经成了他的习惯,也能让辛苦了一天的阅卷老师们更加集中注意力。
他抬了抬手,示意掌声可以停止,接着说道。
“之前的工作中,我们作文组的十位阅卷组长已经通过试评、培训等方式统一了评分标准,这也是我们开展作文评分工作的根本遵循。”
“从这几天的阅卷情况来看,没有出现一起同一作文评分相差超过15分的情况,而评分相差超过10分的作文也仅仅出现了6篇,应该说我们前期的评分标准定得是比较到位的,在此我代表省教育厅感谢各位的付出!”
“啪啪啪”,又是一阵掌声,不仅是对叶德天这番话的回应,更是阅卷组长们对自身工作的认可。
“不过,还有一个标准,我们还没有确立,想必大家也期待了很久。”
叶德天清了清嗓子,大声说道:“这也是我们今天开会的主题,满分作文的评价标准!”
听到这句话,众阅卷组长都瞬间打起了精神,一年一度的高考满分作文历来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往年的好作文甚至能引起社会上的热烈议论!
终于来了么!
“自打阅卷工作开始以来,我也在一直寻找一篇可以称得上满分的美文佳作,因为这是第一篇所以也就格外慎重。今天,我终于看到这样的一篇雄文,认为各个方面来说都具有满分的资格,想要和各位同仁一同评判,看是否真的符合满分标准。”
说到这里,叶德天淡然一笑:“当然,我的意见只供参考,最终结论还需要各位同仁的火眼金睛来鉴别出来。”
众人听到叶德天自谦的说法,纷纷露出了微笑。
如果曾经得到了矛顿文学奖的叶德天的意见都不准确,那恐怕全也没有几个人能给出准确的评判了。
“好了,废话我也不再多说,咱们一起来看看这篇《我和我的祖国》到底如何,大家先自行阅读十分钟,之后我们开始讨论。”叶德天示意助手把电脑的内容投影到大屏幕上。
“好一手漂亮的字!”
“这个卷面上首先就给人印象不错。”
苏景天的一手好字为他挣了不少面子,说起来还真要感谢苏先庆,不是他强制要求苏景天练字,这手蝇头小楷也不会出现在这张试卷之上。
最为夺人眼球的依旧是开头的四字骈文。苏景天在这里使用的手法十分巧妙,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骈文句式,白话内容”。
这样一来,就既有古文的韵律之美,又有白话文的通达之感,给人的感觉就很舒服。
光有华丽的开头还不足以让人惊叹,还是要顺着看看中间的填充内容。
“国家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组成这个国家的每个人都热爱它、拥护它、捍卫它。我,也是其中之一。”
“个人之所以有希望,是因为个人置身的强大国家能够让每一个公民都有勇气和底气,去面对一切艰难险阻。”
好深刻的思考!
作文中的这两句一下就抓住了众多人的心,因为这体现出了对个人和国家之间关系的深刻认知,很多成年人都已经四五十岁了都想不明白这背后的逻辑,很难想象此时竟然出自于一个高中生的手笔。
言为心声,这篇文章,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