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开商店
“进屋吃饭吧,一会凉了,你别跟她一般见识,她不懂事,都是小时候被我们惯得,说啥你就当没听见。”
“爸,你不吃了?”
“你先吃,我出去抽根烟。”
昏暗的灯光下,他满怀心事。
背着手,往外走。
宽阔的肩膀随意披着一件外衣,裤子也松松垮垮地堆在鞋面上。
宁静还是第一次看见公公这么不注意自己的仪表。
像一个彻底失去希望又无助的老人。
宁静心疼地看着他的背影。
书记为了子女有出息,不像父亲那么自私不负责任。
就凭这一点,宁静尊敬他佩服他,所以在这个家公公说什么她都听。
走到门口正好和从外面回来的儿子杨宏斌撞上。
他背着药箱,从前村兽医站刚回来。
儿子左边瘸一下,右边点一脚,两人面对面,谁都走不过去。
后来书记往旁边躲了一下,还是先让腿脚不好的儿子走过去。
宁静看了差点笑出声。
杨宏斌一进屋,看三个女人都阴着脸,情况不对劲。
他立马就把宁静拉回自己的房间。
“怎么回事,你跟她们又吵架了?”
“没有。”因为书记已经替宁静说过话了,她的气也消了一半。
所以她不想再继续制造风波。
一听跟宁静没关系,杨宏斌看热闹似的又来到母亲和妹妹的房间。
“行了,姑娘不哭了,等你大哥过几天来,让她在青石镇给你找个班上。”
听了母亲的安慰。
杨宏语像迷失在漆黑大海里的一叶小舟,突然望见了一丝光,一丝希望。
她停止了哭声。
心里不再那么无助和害怕。
“妈,我老妹儿她怎么了?”杨宏斌问。
婆婆把事情一五一十的跟杨宏斌说了一遍。
“完了,我以为咱家祖坟真的冒青烟了,能让我妹妹当上老师,咱家没有一个当老师的亲戚。”
杨宏斌失望地望着杨宏语,“老妹,你下手也太狠了。
不是我说你,以前村里人说你动不动就打骂学生,对孩子苛刻,我还不信呢。”
“滚,我的事不用你管。”
“看来是真的。”杨宏斌说,“妈你听听,她怎么跟我这个当哥哥的说话呢。”
“唉呀,你别管了,她心情不好,你就别再刺激她了,回你那屋去。”母亲把他推出来。
让杨宏斌把两个人的面条端到自己屋里。
五一过后,种完地。
书记花钱找人,在自家大门口东侧盖了一间七十多平方米的石头房。
然后装修、进货、挂牌匾。
三个月后。
他老人家翻了半宿日历,最后选了一个黄道吉日。
杏树村第一家商店,准备开张营业。
那是一个初秋的早晨,天晴朗无云,微风轻轻,不冷不热,确实是个好日子。
“噼里啪啦”一顿刺耳的鞭炮声瞬间把这个小山村惊醒。
大家闻声而来。
商店里站满了人。
陈大狗笑嘻嘻地也来了。
村里任何热闹的地方都落不下他。
陈大狗:也不知是他爹还是他妈真有眼光,给儿子起了这么一个操蛋名。
今年三十出头比样宏斌大几岁。
从小就坏的冒水。
给老师取外号、看女生上厕所、偷鸡摸狗什么都干。
村里人都不得意他,就杨宏斌和他好。
宁静真想不通,也不知道他给杨宏斌灌了什么迷糊药。
每次见到,宁静都不给他脸。
他倒像个绿豆蝇一样不识好歹地盯着宁静看个没完没了。
根据原主的记忆,陈大狗二十岁那年跟亲戚去外地打了三年工,学会了一些瓦匠活。
杨宏斌经常跟他在一起干活,也是这个原因。
二十三岁那年春天,他还领回来一个年纪不大的四川姑娘。
在他家过了大半年,姑娘长了心眼,嫌他家穷,吃了上顿没下顿。
夜里偷了陈大狗的钱,说是去赶集,就跑了。
从此他一直打光棍,附近没有一个姑娘愿意嫁给他。
自从杨宏斌把宁静娶回家,他来的更勤了。
此刻,他趴在柜台上,表面上跟那些好奇的村民一样在商店里东瞅瞅西看看。
实则他眼睛一直没离开漂亮的宁静。
新手掌柜杨宏语在柜台里忙的不亦乐乎,同时她的眼睛也没闲着,村里人都来看热闹,就是不见江峰的身影。
她不着急。
留在村里见到江峰也是迟早的事。
这也是她答应父亲留下来的主要原因。
生意不错,第一天开业就卖了二百多块钱。
书记很高兴,晚上和杨宏斌还喝了几杯。
精明的他走南闯北,他早看出这点商机,只是一直没有合适的人来经营。
现在正好,女儿丢了工作又不想下田种地,出去打工他又不放心。
为了留住姑娘,也为了自己少操点心。
所以给她开了这间商店。
书记不愧是书记,不但能留住姑娘还能赚到钱,一举两得。
以前大家买东西都要往南多走五里地,去另一个村庄购物。
如果走着去来回最少也要一个小时功夫。
耽误时间又不给赊账。
现在不一样了,书记把商店开到家门口,不但方便还可以赊账。
其实谁愿意赊账啊,只不过都是一个村的,赶上兜里真没钱,那么大个人开口吱声了,谁也不好意思拒绝而已。
他背地里跟女儿交代过,只要这家人不懒,秋天卖完土豆,能还上就行。
不到半年时间,柜台上一本厚厚的账本密密麻麻记满名字。
赊账最多的就是宁静的父亲铁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