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星残萤共映
此时,赵昺在武垒等人的护卫下,早已经离开了李家庄,对于李员外的事情,赵昺倒也没太放在心上。chuoyuexs
有少年老成、心思缜密的李恩在场,又有陈吊眼五百精骑,对付一个乡野恶霸,还不是易如反掌,手到擒来。
李恩甚至得到赵昺的旨意,如果李员外有涉及到强占百姓田地的问题,一定要把土地归还给那些穷苦的百姓们。
土地,是这个时代老百姓的命根子。失去土地的百姓自然而然也就变成了流民。
无田、无房、无业,治安能好了才怪。
“流氓”一词就是这么来的。
最终的结局,无非就是手起刀落,人头落地。
抄没家产,家属充军流放。
可以说整个李员外家没有一个是冤枉的。
上至老翁,下至孩童。
这已经是最轻的惩罚了。
虽然充军了,至少赵昺饶了李员外家属们的性命。
“陛下,下一站去哪里?”武垒在一边问道。
听到武垒的问话,还有太多的事情等着去处理的赵昺收起心神,不再思考李家庄的事情。
有些事情就交给下面的人去做吧。
若每件事情都要自己事必躬亲,别说只有一个赵昺,就算是十个八个,也是应付不过来的。
星残萤共映,叶落鸟惊飞。
等到北方成功,收复失地之后,自己领着一群少时的伙伴,游山玩水,走遍这大宋的万里江山。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武垒,前面是什么地界?”赵昺坐在马上,很有那种指点江山的感觉。看了看身边的武垒说道。
“回陛下,前面就是崖州城了。请问陛下可要进城歇息歇息?”
崖州就是后世的三亚,前汉时期正式纳入华夏版图。
三亚别称鹿城,是宋朝最南端的疆域,故而又被称为“天涯海角”。
数日以来,赵昺等人一路风尘仆仆。渴了喝口凉开水,饿了吃点干粮饼饼,累了便和锦衣卫们席地而坐。
以天为盖,以地为舆。
一路艰辛,但一路也颇多收获。
荒野、村落、田间、地头、山丘、河流,城镇、集市,到处都留下赵昺的身影。
一路走走看看,倒也逍遥快活。
倘若不是王朝末世,人生若如此,夫复何求?
存在于赵昺脑海中的想象总是那么的美好,然而现实总是那么残酷。
灭元!
或许还需要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时间吧。
“走吧,进城,我请你们吃碗冰粥,消消暑气。”席地而坐的赵昺站起来道。
“官家,您可是从来不带钱的。”武垒在一旁小声嘀咕着。
声音虽小,可赵昺还是听到了。
“嘿,大个子,我看你这刀挺不错的,要不进城之后,咱们找个当铺,把你这把单刀给当了,换成银两,也有钱请大伙儿吃顿好吃的。”
“把总,兄弟们看您这刀还是挺值钱的,要不请兄弟们吃顿酒肉?”
“哈哈,就是就是,弟兄们整日风餐露宿,肚子里早都没有丁点油水了。”
其他锦衣卫也在一旁有说有笑打趣道。
和赵昺处的时间一长,护卫们都知道这位赵官家还是很好相处的,只要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问题,唠叨上几句倒也无妨。
武垒听的一头黑线,开什么玩笑。
正主就在眼前,御赐的单刀也能给卖了?
刀是没得当的,不过钱还是有的,大不了回去找上头把账目给报了。
“七少爷,前面这家客栈还挺大的,要不咱们进去歇歇脚?”
赵昺是那个一夜御女三十多人的宋度宗赵禥的第七子。
赵禥的一生可以说是攻城掠寨的一生。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战斗力之强悍足矣“彪炳史册”。
以三十四岁的年龄,终于依依不舍告别战场。
赵禥除去前面夭折的四个儿子,还有三个儿子。
嫡长子赵,即德佑皇帝,就是临安开门请降的那位。后来虽然遁入佛门,但终究还是难逃一死。
(前面四个哥哥夭折了,所以排行老六的赵就成了嫡长子。)
赵昰,宋度宗的庶长子,其生母便是杨太后。
(赵昰比赵大两岁,但不是嫡出。)
赵昺为第七子。
宋末三帝,宋恭帝赵投降,宋端宗赵昰落海而死,最后一位皇帝宋末帝赵昺则死于崖山海战。
排行老七,故而在生人面前,武垒等人称呼赵昺为“七少爷”。
客栈门口,上书“天涯第一栈”的旗帜随风飘动。
“这位客官,您里面请。”
头上戴着一顶小二帽,肩上搭着一条白抹布的店小二,正站在门外招揽着生意。
“少爷,您看?”武垒问道。
“本少爷又不挑食,你自己看着办吧。”赵昺对武垒说道。
店小二一看对面来了二十多人,各个骑着良马。
领头的虽然是个少年,但衣着不凡,一看就是非富即贵的主儿。
店小二不敢怠慢,连忙迎上去:“众位好汉,里面请,快里面请。敢问各位好汉是打火呢,还是住店?”
古装剧经常看到店小二在那吆喝,打尖还是住店?
至少在明朝以前是没有打尖这个说法的。
宋元时期只有“打火”这种说法。
所谓打火,就是用火石点火做饭的意思。
南北朝时期,当时的军队有一项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十人为一火。
久而久之,吃饭就被称为“打火”。
《木兰辞》中,有一句:“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这个“火伴”指的就是吃一个灶的战友。
《红楼梦》第十五回:“忽见宝玉的小厮跑来,请他去打尖。”
人民文学出版社82年3月版的《红楼梦》一书,注解为:“在旅途或劳作中间休息、饮食,俗称‘打尖’。”
“先把你们上好的酒菜准备三桌。”赵昺开口说道。
“得嘞。”
“三桌上好的酒菜。”店小二一看大生意来了,满脸笑容,拉着长腔说道。
说话间,赶紧取下肩膀上的抹布,在三张桌子上使劲地擦拭着。
“少爷,您请坐。”
“都坐下吧。”赵昺说道。
“小二,你们这有冰粥么?”
“有,有,客官您需要多少份?”
“先给我家少爷来一份上好的,其他人一人一碗。”
“得嘞,上好奶酪冰粥一碗。上好冰粥二十八碗。”店小二对着后堂吆喝道。
时间不长,一盘盘红烧肉、炙鸡、鹅鸭排蒸、炖羊、青龙虾,莼菜笋、盐芥、拌生菜等素菜也被端了上来。
饭食极为丰盛。
临近午时,来吃饭的人逐渐多了起来,一时间客栈变得吵吵嚷嚷。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一名年轻而又婀娜多姿的擦坐抱着琵琶,坐在角落里的椅子上,轻声弹唱着。
优美的歌声传来,如翠鸟弹水,又如黄莺吟鸣。
给食客们带来了无尽地遐想,让人甘愿在她美妙的歌声里流连、沉沦。
“擦坐”指的是宋朝时期在酒楼、客栈里面卖唱的歌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