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金榜跨万朝,盘点十大帝王盛世! > 第27章 皇权与制衡,皇帝们的思量!

第27章 皇权与制衡,皇帝们的思量!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宗室、勋贵、重臣这议政王大臣会议与我大秦的廷议,倒有些颇为类似。”

    始皇帝观望天幕寻思道。

    眼下的大秦虽然以三公九卿分职署理朝政,但涉及军国大政,也是召集朝中贵戚重臣召开廷议进行商议决断的。

    廷议虽然能够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但也不可避免会出现皇帝被臣属制约、决策为众议裹挟的局面。

    就好比他之前与群臣廷议大秦地方制度,要不是他乾坤独断、力排众议,如今大秦所推行的地方政治制度,就不是郡县制,而是分封制了。

    若如此,说不得介时,他的大秦就会落得和西晋一样的结局。

    “看来朕得稍微削弱一番廷议的权势才是”

    念及此间,嬴政不由暗自思忖道。

    他作为始皇帝,横扫六合,君临天下,威势自无人敢僭越,意志自无人敢忤逆!

    可要是换一个人做皇帝,换成他的子孙后代,发生同样的事情,他的子孙未必就能有这样的威势和决心,能够与群臣相抗,而非为百官裹挟。

    带着这一想法,嬴政又继续抬头望着天幕往下看,刚一看到南书房时,便不由眉眼一亮。

    “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入值!?

    名为“赋诗撰文,写字作画”,实则为皇帝草拟谕旨和批阅奏章!?

    嬴政稍稍思量便会心一笑,“看来这南书房,便是这康熙皇帝与心腹臣属议政之所!”

    在嬴政眼里,康熙所设立的南书房俨然便是廷议弱化后的翻版!

    既然是为皇帝草拟谕旨和批阅奏章,那么在批阅和草拟之前,皇帝事先又如何不会和这些人对这些决断所有商议!

    而且,这小廷议,还是在皇帝控制之下,绝对忠诚于皇帝的廷议!

    要这些人不忠诚于康熙,康熙又如何会特意挑选这些人入值!

    “看来今后,朕也可以在禁中设立一个官署,召亲近之臣入值,规谏左右,备问国事。”

    嬴政越想越觉得可行。

    保留一个绝对忠诚于自己的小廷议在身边,如此一来,就能慢慢弱化廷议的影响力,从而加强皇权。

    至于草拟谕旨和批阅奏章这些事情,作为一个非常勤勉的皇帝,始皇帝是不需要任何臣子代劳的。

    他也不会让任何一个臣子代劳!

    因为这样,一旦皇帝懒政,就会导致大权旁落,国家的至高权柄,就会落到这些替代皇帝草拟批阅的臣子的手上!

    至于后边所提到的宦官乱政和朋党之争,嬴政并不担心。

    大秦的宦官职卑权小,根本掀不起什么风浪。

    至于朝堂上,自从经历嫪毐之乱和昌平君之乱后,以吕不韦为首的赵系和以熊启为首的楚系势力都接连被他拔除,再也没有能威胁皇权的势力存在。

    但对于清朝的密折制度,嬴政却是颇有兴趣。

    “既有处理政务之权又有收纳奏疏之权,莫非这内阁便是明清两朝的丞相府及御史府?”

    大秦的文书制度和清朝其实颇为相似,地方奏疏到达中央后,也是先经过丞相、御史两府审核后,分轻重缓急,再呈送给他的。

    重要的政务,由他亲自处理决定。

    至于其他的政务,则交由左右丞相和御史大夫进行处理。

    由丞相府和御史府帮他分担一些不那么重要的政务,既能维持朝廷有序运转,又能让他适当减轻负担,这样的制度不是不好。

    但这样的制度,细想之下,也有一个非常明显的隐患。

    那就是地方上呈的奏疏到底是轻是重,是缓是急,不是由皇帝主观判定的,而是由丞相府和御史府说了算的。

    以他的威势,丞相府和御史府自是不敢隐瞒,多做什么手脚。

    可换做性情怯弱的君王,丞相府和御史府未必不会做出什么欺君瞒上的举动。

    “怪不得这雍正皇帝会如此勤勉,在位之时会批阅这么多奏疏,原来奏疏都直接呈送到了他的手上!”

    “不过这奏折制度倒是不错,若是施行,朕既能制约丞相与御史两府职权,防止子孙为权臣所蒙蔽,还能更广泛地了解社稷民生,四方舆情。”

    眼下六地人心未附,施行这一制度,正好可以让他更细致地了解六地的情况。

    至于后边的军机处,嬴政倒并未留意。

    饭要一口一口吃,凡事欲速则不达,眼下的大秦还并不适用这般的集权之法。

    “这奏折制度与军机处的设立,同朕提拔尚书,创建内朝,异曲同工!”

    作为强权皇帝,汉武帝刘彻同样对奏折制度和军机处赞赏不已。

    汉承秦制,在他继位之前,汉朝的文书制度和秦朝基本上是一样的,地方奏疏到达中央后,也是先经过丞相、御史两府审核后,再呈送给他的。

    但他为了集权,改变了这一制度,直接让负责宫内文书的尚书接替丞相、御史两府,接受地方郡县官吏的奏事。

    就这样,地方郡县的奏疏,便不会先到丞相、御史大夫的手上,而是直接呈到他的御前。

    虽然尚书是天子近臣,但官秩低微,不过四百石,既不便于外朝走动,名义上也不过是九卿少府的属官,人微言轻,难以制衡外朝官员。

    于是他便同这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一般,以“侍中、常侍、散骑”诸头衔为加官,广征外朝官员为内朝官,

    并以列侯将军实权人物领尚书事,为内朝官首领,与外朝官员相抗衡,将丞相为首的外朝议政决策之权,转移到君王的宫禁内廷之中。

    “既然这雍正与朕做法相当,为何上天会言及是这雍正将皇权推至前所未有的地步,做到了唯朕独尊的境界,而并非是朕?”

    想到此间,刘彻又不由有些奇怪,“难道说这雍正没有丞相制约,不受大臣的筐束?”

    “‘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入值,名为‘赋诗撰文,写字作画’,实则为皇帝草拟谕旨和批阅奏章?这南书房可不就是我朝翰林院的翻版?”

    唐太宗李世民见此寻思,“至于这议政王大臣会议,可不就类似于朕召诸宰相共商国是。”

    大唐沿袭隋制,施行群相制度,权分三省,以尚书省左右仆射、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侍中为相,并设立政事堂为宰相集中办公之所,处理全国政务。

    至于朝中重大的决策,则由他亲自召集一众宰相商议施行。

    作为三省之一的中书省,专典机要,掌军国政令,在三省之中,权柄最重。

    为了制约宰相以及中书省的权柄,他曾召魏征、李百药、岑文本等人入值翰林,草制圣旨,以制衡中书舍人专掌诏诰的权力。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