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光明背后的阴影,这不是武功的盛世!
“科举?进士科?这是招士人入试为官?”
看着天幕中一群文人坐在考场里执着毛笔在比绢帛还白的纸张上书写文字,而后又出现张贴皇榜,高中文人弹冠相庆的场景,始皇帝不由来了兴致。
这一招揽人才的方法,可比他此前简单粗暴地征召那些出身诸子百家的士人为博士要好得多。
既能够好中选优地选拔人才,还能够给那些非是诸子百家出身的士人升阶之机。
既能够安抚山东诸地,亦能够填补眼下大秦四境官吏上的不足。
“李斯,依你之见,若是朕借鉴此法征召山东(崤山以东)士人为官如何?”
“微臣以为陛下若要施行此法,当施恩天下,而非止于山东士人。”
李斯想了想,答道:“我大秦取士,或粟献受爵、或军功拜爵、或史子苦学四年方可入仕,若陛下仅以此法恩及山东诸地,微臣只怕关中诸士会非议陛下不公!”
嬴政闻声颔首,而后雄声远迈,目光灼灼,“既如此,朕当召天下诸士,并竞风流!使国家得贤才,乡野无异声!”
“入试为官?此法见着似乎比朕察举孝廉更为妥当”
汉武帝看着暗暗寻思,也同样有些心动。
他诏令四方察举孝廉为官,以孝敬父母、清正廉洁为标准,虽然重视了官吏的品行,却忽略了官吏的才能。
而且,察举孝廉,任选官吏的权力在地方郡县,反观画面中的科举,人才选拔的权力却集中到了朝廷的手中!
“若是能够结合二者,对官吏加以选拔,朕之臣属岂不德才兼备?”
汉武帝眸光如炬,越想越觉得可行。
汉末,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邺城。
“这科举取试为官,与孤唯才是举不谋而合!”
置酒铜雀台上,此时已拜授魏王的曹操悦目欣声。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早就被那些世家大族给玩烂了,彻底成了世族子弟专属的仕途晋升工具。
只有唯才是举,让那些寒门子弟出头,才不至于让那些世家大族一家独大、垄断朝权。
晋朝,太康五年(公元284年),洛阳北宫,东堂。
“科举取士?也不知道能不能打破门阀世家对仕途、朝政的垄断?”
晋武帝司马炎的手中紧紧握着一份奏疏,脸上的神色有些阴沉。
这是尚书左仆射刘毅给他献上的奏疏,名为《宜罢中正疏》!
作为士族领袖、禅位夺权的皇帝,再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士族能量强大会给皇权和朝政带来多大的威胁!
然而对于那些能量强大的士族,他却不敢轻动。
一来那些能量强大的士族大都是他司马家的功臣、盟友,若没有确凿的罪证,容易留人口实,落下兔死狗烹的骂名。
二来他也担心一旦下手,要是那些士族反应过于激烈,他司马家会步入曹魏的后尘。
隋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长安大兴宫。
“进士科?这是朕之后科举所推行的科目?”
“一榜出了九位宰执!如此说来,朕这科举之法到是施行对了,还流传到了后来的宋朝”
隋文帝杨坚新奇地望着天幕,眸光间颇有些自得的喜色,但很快就变得阴郁了起来,长吁短叹。
“既是如此,我大隋因何而亡?”
在他治下的大隋,兵精粮足,疆域辽阔,外治突厥,内兴文教,社会安定、民生安乐,怎么看都是一片太平盛世之景。
唯一可能给大隋治下带来祸患、骄奢淫逸的儿子杨勇,也在去年被他废为了庶人,立了更贤明的儿子杨广为太子。
他实在是没想明白,他的大隋是如何灭亡,又是怎样给那个大宋所取代的。
“文坛领袖欧阳修、宋诗之祖梅尧臣、词人宰相晏殊这大宋竟如此人才济济!”
“那苏轼更有‘诗神’之称!?却不知其才比起李太白如何?”
见闻榜上网罗高达数十位的宋朝名人,李隆基新奇惊叹之余,不由想到了已经被他赐金放还多年的李白。
“章惇、曾布、吕惠卿、张璪想不到我大宋竟这般俊采星驰!”
赵祯仰天高赞,倍感喜悦,只是此时还不过嘉佑元年,距离榜上之人高中进士还有一年之久。
“来人呐,速将上天公示之英才记下!朕要好生留意!”
留意那些尚未出仕的人才后,赵祯又对照天幕关注起那些已然入仕的人才来。
文彦博、富弼如今都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是他的左膀右臂。
韩琦也在狄青出知陈州后接任了枢密使位成为枢相。
欧阳修以翰林学士同宋祁修唐史。
包拯去年举荐官员失误获罪被他外放,今年已被他复职刑部郎中、知江宁府。
至于王安石和司马光虽然不在朝,但他却也记得这两个名字。
一个是当年胆大包天教育他“孺子之朋”的新科进士,如今任职常州知州,深得宰相文彦博器重,屡次举荐能臣,都有他的名字。
另一个则是故臣司马池的儿子,现任并州通判,深受前宰相庞籍的青睐,屡有提拔任用。
“既然上天能将此二人与范文正公、文彦博、富弼、韩琦诸人并举,想必此二人也当有宰相之才吧!”
赵祯暗暗寻思。
可将天示上的人名从头到尾捋过一遍后,赵祯心里却不免多了几分悲伤。
这天示上的众人具在,却唯独少了范仲淹!
赵祯深深长叹一息,吩咐道:“太常寺卿何在,遣使备少牢之礼,替朕前去祭奠范文正公!”
此话一出,阶下百官具是一片动容,纷纷颂赞:“官家圣德!”
但很快,这一片君臣相得的祥和之景,就被天上重新显现的文字画面给无情地打破了!
【赵祯的仁德与仁政,在这一时代留下了光辉的篇章,大宋在他手下达到了辉煌的全盛时期。】
【然而,这样的盛世仅仅只是文治的盛世,却并不是武功的盛世,更不是武将的盛世!】
【在赵祯宽厚、仁德的背后,是他的懦弱与无能!】
【在军事上,此时的宋朝虽然拥有禁军高达八十二万,总兵力高达一百二十五万的庞大军队并且得到了火药的运用,但面对辽国,赵祯依旧实行的是屈膝苟且之策!】
【在《檀渊之盟》的基础上,赵祯进一步签订了《庆历增币》,每年献给辽国的岁币增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面对党项西夏叛乱自立,赵祯虽然屡有作战,但却是以文驭武、所托非人!】
【范雍贪图小利,制造祸端,纯粹文臣,全然不知军略!】
【夏竦贪生怕死,生活奢靡,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韩琦、王沿虽通军略,却是以文驭武,文武不和,号令不行!】
【在与西夏的对战中,宋军连年战败,激发了赵祯心中的懦弱,在主战与议和间选择了议和,同意了党项首领李元昊的求和。】
【面对西夏,赵祯签订了《庆历和议》,每年给西夏岁赐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
【然而在与西夏的交战中,宋朝虽然屡遭失败,损伤惨重,军费开支巨大,但由于国力远胜于西夏,战争对宋朝带来的影响反而比西夏要小。】
【反观当时的西夏,虽然屡战屡胜,但由于在人力、物力、财力体量上和宋朝差异巨大,战争给西夏带来的创伤反而更为严重!】
【在人口上,“死亡创痍者相半集,人困于点”!】
【在民生上,由于两国交战,贸易禁止,造成粮食、绢帛、布匹、茶叶等很多民生必需品紧缺,物价飞涨!】
【在经济上,“财力不给,资用困乏,田地无人耕种,牛羊无人放牧”!】
【彼时的西夏府库空虚,民生凋敝,鼠疫旱灾严重,国中人怨沸腾,矛盾十分尖锐,境内部族或造反抗议,或奔于辽宋!】
【可以说,即便赵祯当时不同意议和,西夏也毫无再战之力!】
【这也就是为什么西夏连年胜仗,李元昊却反倒主动求和的原因!】
【然而对于西夏此时的情形,赵祯并非不知,却还是选择了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