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都市小说 > 他不配拥有的80、90 > 第2章 四处求医石落地

第2章 四处求医石落地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第二天一大早,天还蒙蒙亮,杨振国骑着他的老凤凰自行车,载着周慧娟出发了。小毛还没有睡醒,裹在小毯子里,绑在周慧娟身前,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通往乡里的路全是石头和沙子,部分路段掺和着压实的泥土,自行车骑在上面并不舒服,遇到突起的大石头,后座的人会被弹起来又摔到铁座驾上,时间长了,屁股很不舒服。

    杨振国没敢骑太快,他总是挑靠近路沿,突起的石头不多的路线骑行,偶尔会过去一辆拖鱼的小货车,身后扬起一长串尘土,犹如沙尘暴从身旁掠过,呼啸着窜向远方。杨振国不得不停下来,等尘土降一点再走。

    平时只需要半个小时,今天这段路,杨振国骑行了1个小时。终于到了乡里,才6点半,杨振国夫妇把自行车放到离乡上不远的二姐家,步行到乡上的市集吃早饭。说是市集,其实就是一条街,中间是国道,国道两边是小商铺,米面粮油、化肥种子、锅碗瓢盆、锄头镰刀、衣服文具,乡下村里人平时有什么需要都会到这里买东西。吃了几个包子,喝了一碗稀饭,小毛还在睡梦中,杨振国夫妇拦到了一辆开往滨城的长途大巴,开往省客运站。

    在车上睡了3个小时,小毛也醒了,省客运站有供应开水,周慧娟就着开水给小毛冲了瓶牛奶,他也很乖,不哭不闹,躺在妈妈怀里享受早餐。杨振国趁这会空闲去附近的报亭换了几枚硬币,到附近的ic卡电话亭给三姥姥打了电话,晚点在省妇幼保健院碰头。

    坐公交车到省妇幼保健院花了20分钟左右,不一会儿,他三姥姥的车就到了,两拨人汇合,往医疗部走去。

    脖子的问题,也不知道该看哪个科,是外科、内科还是神经科,又或者是骨科,杨振国完全摸不着头脑,还好有他婶婶,他婶婶昨天已经跟省妇幼保健院的张教授打过招呼了,挂了个专家号,一群人向张教授坐诊的科室赶过去。

    这个点,科室外面已经排起了长龙,他婶婶找到个空隙进去和张教授打了个招呼,出门就招手示意杨振国他们先进去,“不好意思,外地赶过来的,一会还要赶车,大家行个方便,谢谢各位。”他婶婶一边招呼杨振国进去,一边给后面排队的人群致歉。

    张教授看起来60多岁,部分头发已经花白,眼睛很好,并没有带眼镜,看墙上的专家介绍,他是一个全科医生,主要擅长的是呼吸系统疾病。看了小毛的症状,张教授并不能确诊是什么病症,“从表面上来看是颈部肌肉无力,这有可能是肌肉劳损、萎缩或者颈椎疾病,需要拍个片子才能确定,最好还是找个专科医院看一下,我们这里这方面的专家不多。”

    “肌肉劳损能治吗?肌肉萎缩是什么原因?”杨振国第一次听到这两个名词,虽然知道表面意思,却不知道到底有什么后果,有没有治疗的办法。

    “孩子现在还小,肌肉劳损的话有可能缓解,但是康复的时间非常长,需要配合物理治疗。如果是肌肉萎缩,问题就比较大,也没有那么容易治愈,搞不好越大越严重。”听张教授这样说,周慧娟心里一紧,要是肌肉萎缩,以后走路会不会受影响,人会不会残疾,她不敢继续往下想。

    “张教授,您一定要帮忙想想办法,生个儿子不容易。不管多少钱,我们都会想办法。”周慧娟看着怀里一脸天真,不断有口水流出,却不哭不闹的小毛,眼睛有些红了。

    “别着急,还没有确诊,这只是初步推断,具体什么病,还是要找专科医生看一下。这样吧,我给你们介绍个朋友,你们上他们医院去再检查一下。”张教授在便签纸上写了个名字和医院地址,递给杨振国,“他姓张,弓长张,就说是我介绍的。先看看再说,有问题可以打电话给我。”

    从省妇幼保健院出来,差不多11点了,杨振国他婶婶说,“上午时间不早了,过去医生可能下班了,不如先到我那里去吃个午饭,下午再去医院,你们也不用急着回去,晚上可以住我这里。”

    赶了一上午路,杨振国夫妇确实有些累了,他们没有拒绝婶婶的安排,坐上婶婶的车,跟她去了她在长城小区的家,小毛有些困了。“把小毛放到我房里睡一会吧,我们去买菜,今天我下厨。”他婶婶可是个厨艺好手,每年过年老家的亲戚来拜年,都没有去下馆子,都是他婶婶一个人在厨房张罗,虽说都是家常菜,却也上得了台面,比小馆子里大厨烧的,味道差不了多少。

    忙活了一个多小时,四菜一汤齐了。小毛他三姥爷在单位有应酬,没有回来。几个人边吃边聊,他三姥姥答应下午陪着他们去另一家儿童专科医院。

    吃完饭,叫醒小毛,喂他喝了瓶奶,一行人又坐着三姥姥的车赶赴滨江市幸福儿童专科医院。

    到医院的时候,几个重点科室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龙,医生还没有上班,杨振国也加入排队人群排起了队,其他人则在附近找位置休息。

    2点35分,医生陆续走进了科室,人群开始骚动起来。小毛他三姥姥想去科室和医生打个招呼,杨振国劝住了她。“算了,婶婶,排队的人不是很多,大家都挺急的,我们等一下吧。”眼见杨振国前面还有十来个人排队,快的话半小时就能结束,他三姥姥又坐了下来。

    终于轮到杨振国了,三个大人围着小毛一起走进了科室。这位专家也有些年纪了,他双手捧住小毛的头,左右拨弄了会儿,又问了问病史,“去照个ct吧。”

    “医生,这是什么病呢?能治吗?”周慧娟还是很着急。

    “什么病还不好说,有可能是颈椎有问题,也有可能是脑瘫。先去做个ct排除一下吧。”

    拿着医生开的单子,又折腾了半个小时,片子拍好了。一行人又急匆匆的回到专家科室。在反复查看ct片子,又反复询问小毛之前的症状,反复观察小毛的脖子之后,医生下了诊断,“从前期症状和ct的结果来看,小朋友确实是患上了脑瘫。”

    虽然“脑瘫”这个专业术语,对于杨振国夫妇来说太过陌生,但是“瘫痪”和“大脑”拆开来看,杨振国夫妇还是感受到了超出心理预期的恐惧,他们之前就听人说过附近村子的某某瘫痪了,几年卧床不起,最后没熬过去,他们很难想象连大脑这么重要的部位都能瘫痪,小毛能活到几岁,他的将来该怎么办?

    “这种病能治吗?对小孩子有什么影响?” 关键时候还是小毛他三姥姥能冷静面对,毕竟她见过太多揪心的场面,比这更严重的情况她也遇到过。

    “是啊,医生,小毛能活多久?”杨振国夫妇对于这样的结果措手不及,他们很难接受这样的事实,家族里面也没听说过有类似的病例,他们不知道这么小的孩子怎么染上的这种病,他们需要知道最坏的结果,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

    看到大家这么紧张,老医生倒是很轻松,“不要着急,听我慢慢说。脑瘫这种病现在已经很常见了,虽然没有办法根治,并不会要人命,就是治疗的过程比较漫长,效果好不好因人而异,但是多数会留下残疾,你们要有心理准备。”

    “哪种残疾,有办法治吗?”周慧娟还是没办法很好抑制自己的情绪,她的心里在滴血,眼框有些红了,可能再受一点刺激,她随时会嚎嚎大哭。杨振国清楚妻子心里的感受,他们很早的时候就发觉小毛有些异常,他们知道多少肯定有些问题,他们是有一些预期的。只是他们没有预计到问题会这么严重。杨振国俯身撩了撩孩子的下巴,右手在身后搂住了妻子的肩,轻轻的拍了两下,“别急,听医生慢慢说,”杨振国安慰妻子道。

    “一般来说,有这种病的人智力不会有影响,但是肢体会不协调,说话也会不清楚。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手术矫正,药物辅助,后期物理康复,具体要看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病人的身体状况。小朋友现在还小,不适合做手术,建议先用药物辅助治疗,观察一段时间,等大一点再进行手术和物理康复。”

    “需要注意些什么吗?吃什么有帮助?”

    “正常生活就好,多吃高蛋白的食物,鸡蛋、牛奶、豆浆等,少吃高脂肪的肥肉、油炸食物等,饮食要清淡,多吃蔬菜水果。要是有条件,可以去买专门为这种病人准备的主食,面条什么的,营养有保障。”

    拿了一些进口药,费用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从医院出来已经4点多了,下午是没办法赶回村里了,杨振国他婶婶提议去一下超市,给小毛买些东西,明天带回去。

    杨振国夫妇虽然情绪有点低落,想着出来一次不容易,为了小毛的病好,他们自己也该买些东西储备着。去了市里的连锁超市,杨振国他婶婶买了一提酸奶,两罐奶粉,一大袋即冲豆浆送给小毛。杨振国夫妇又买了些蜂蜜、核桃粉、精装面条,配合着吃。虽说这些东西并没有很贵,但对于来自农村的夫妇二人来说,他婶婶实在是太大方了,要不是小毛得这病,他婶婶也很难送这么多东西给他们。考虑到以后治病还长着呢,夫妇二人只能挑些小包装的,先吃着试试效果,并不敢大包大包的多买。

    又是一路风尘仆仆,第二天,杨振国夫妇带着小毛回到了村里。出门一趟着实很累,花销也不小,夫妇俩初步算了笔账,出去三天带看病,花了大几百,对于一年总收入只有3-4千块的农民来说,这笔支出不是个小数目。

    病是找到根了,归根结底还是没有解决根本问题,这不像感冒,抓药吃几天就好了,脑瘫不仅要吃药,还要配合手术和物理康复治疗,而且不是几天能治好的,搞不好一辈子都没法康复。

    既然医生都说了,现在孩子太小没办法手术,杨振国夫妇也没有其他办法,只能按照医生嘱咐的,按时吃药,多吃高蛋白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先观察一段时间再说。

    小毛得病的消息不知道被湾里的谁传了出去,许是杨振国夫妇带着小毛看病回来的那天,湾里有人看到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总有同湾的人问起这个事,有时候几十公里外的亲戚偶然遇上了,也会关心小毛的现状。杨振国有时候也很感叹,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农村,这种事情怎么会传得这么迅速,说到底,这不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他不想弄得满城风雨,所有村民、亲戚都来关心,虽然是好心,他却有些不自在,他不愿意小毛在这种被几百双眼睛注视下的环境中成长,这反而让他有些压力。所以,但凡有人问起,杨振国总说小毛病,发育不好,长大就好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