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都市小说 > 复兴汉室,从救下魏延开始 > 第119章 自作聪明败兵之始

第119章 自作聪明败兵之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说起自己的计策,刘纂激动得飞眉色舞。【】

    顾谭和陈表连连叫好,孙登却在犹豫。

    顾谭,字子默,扬州吴郡人,吴国当朝丞相顾雍之孙,因父亲顾邵早逝,由叔叔顾裕养大。

    陈表,字文奥,庐江松滋人,吴国前偏将军陈武之子。

    这两人与诸葛瑾之子诸葛恪,以及张昭之子张休,并称为“太子四友”,分任东宫辅正都尉、翼正都尉、左辅都尉与右弼都尉。

    只不过,诸葛恪正随诸葛瑾镇守濡须口,张休因张昭之死在家守孝,没随孙登一同出征。

    “太子,蜀军不到三万兵马,长途跋涉粮草短缺,实不该轻易让其南渡沅水。

    “他们得到粮草之后,若像去年那样骚扰我武陵郡,甚至骚扰长沙与零陵,我大吴颜面何存啊!”

    陈表话音刚落,顾谭又接着劝道:“太子,若依孝若之法,必能把蜀军骗回晏溪口。

    “而且,我五万大军不必与之正面交锋,只需借助有利地形将其困住。

    “等到上大将军回师,包围圈中的蜀军早就粮草耗尽,一击即破。”

    顾谭说完,刘纂又劝道:“太子,战机稍纵即逝,勿要错失良机啊!此战不仅仅是太子的扬名之战,更是我大吴的国运之战,还请太子勿再迟疑!”

    国运!国运!

    孙登本来还在迟疑,听到“国运”二字,马上就动摇了。

    三十多年前,周瑜曾向孙权提过“二分天下计”。

    此计的核心是,由东吴占据荆州,然后沿江而上直取益州,再依靠长江天险与曹魏划江而治。

    赤壁之战后,孙权与周瑜正要着手“二分天下计”,却被刘备抢先占领荆南四郡。

    周瑜的英年早逝,以及刘备的迅速壮大,让吴国的“二分天计”还没开始就早早结束。

    如今,吴国已经攻占襄阳,并在合肥一线拒止曹魏南下,若能迅速歼灭汉军主力,攻占益州并不困难。

    孙登也知道,孙权被汉军吓破了胆,刘纂只能找自己商议。

    趁着汉军索要粮草,将其骗回沅水北岸加以包围,确实是上上之策。

    国运!国运!

    此计若能成功,必能实现当年的“二分天下计”。

    大吴之国运,必将强盛不衰!

    …………

    “父皇,江上既潮湿又寒冷,你要不要去临沅暂且休息?”

    孙登试着劝离,却被孙权一口拒绝:“蜀军如此猖狂,我岂能去往临沅?”

    “父皇,蜀军粮草不足,而且在武陵郡抢不到粮食,搞不出什么花样。”

    见孙权默不作声,孙登继续劝说:“儿臣按刘将军之计,每日只送一千斛粮草,蜀军必不敢远离。

    “只需拖延几日,等到上大将军率兵赶到,我将三倍于蜀军。

    “以上大将军之智,就算没能速胜蜀军,也能将其赶回武陵山。

    “父皇,你始终高烧不退,儿臣着实有些担心,还是暂且回临沅休息吧!”

    孙登的劝说,正中孙权下怀。

    被汉军的标枪与“大伊万”一吓,孙权始终魂不守舍。

    若非面子上过不去,早就退往临沅了。

    “咳咳……咳……”

    孙权猛咳一阵,哆嗦着裹紧衣袍,“那姜维阴险狡诈,而且会使妖法!上大将军赶到之前,切不可与之正面交战!”

    “父皇放心,儿臣只是将其拖住,绝不会登岸与之作战。一切军务,等上大将军赶到之后再做决断。”

    孙登信誓旦旦,孙权稍稍放了心。

    一再叮嘱诸多细节,匆匆去了百里之外的临沅。

    呵呵!

    孙权前脚刚走,孙登马上就放飞自我了。

    顾谭与陈表率三百多战船,往临沅方向缓缓退走,傍晚停靠在石公坪附近。

    次日晨,这批战船继续往沅临开进。

    但是,在半夜时分,一万吴兵悄悄登岸,隐没在群山之中。

    趁着汉军没注意,悄悄往沅古坪北侧开进。

    在刘纂的计划中,这路兵马将截断汉军北退之路。

    刘纂从没到过沅古坪,却能想象那一带的地形。

    本来,只要占据着有利地形,最多三千兵马就能阻断汉军退路。

    上万大军劳师动众,是为了万无一失。

    因为,刘纂是怂恿孙登贸然行动。

    如果成功,固然最好。

    如果失败,必会被问责,甚至被斩首诛三族。

    再说了,战船上有足够的民夫和奴隶,不必担心粮草运输的问题。

    武陵山延绵几百里,山高林密,荆棘遍地,汉军哨探无法全部监控。

    这路兵马一旦就位,汉军就插翅难飞了。

    …………

    吴军的行动部署,魏延和姜维确实不知情。

    正是刘纂自作聪明的一封信,引起姜维的怀疑。

    可是,具体哪里有问题,一时半会儿又说不出来。

    “伯约,吴兵担心我深入武陵郡袭扰,要求我退回北岸再送军粮,这很正常吧?”

    “不!不正常!”

    姜维摇摇头,满脸仍是苦思状,“我军粮草剩下多少,吴军难道不知?

    “武陵郡坚壁清野,就连百姓的粮草也被收走,吴兵还怕我袭扰?

    “我军粮草,不足以坚持到长沙郡,吴军也应该知道吧?

    “孙权以“征调需要时间”为由,每日只送一点点粮草,我拖在沅水南岸,其实是最好的选择。

    “可是,孙权为何要求我退回北岸?这难道不是放虎归山?”

    稍加解释,魏延也察觉不对劲。

    姜维再一琢磨,继续说道:“从时间来看,我渡过沅水之事,陆逊必已知晓。

    “他可以有两个选择:其一,按兵不动,用计把我诱我回武陵山。

    “其二,全速赶往沅水,阻我北归之路。

    “对吴军来说,在沅水阻我是最好、最稳妥的办法,陆逊早有预案。

    “在他抵达之前,孙权只需用战船封锁江面,很容易就能实现。

    “但是,孙权率军退往临沅,同时又勒令我退回北岸,真的有点奇怪!”

    “或许,这是孙权的欲擒故纵吧!无所谡了,只要能获得粮草,暂时退回晏溪也无妨。”

    魏延猜不透孙权的部署,郁闷地继续说道:“本以为用朱据作要挟,马上就能解决粮草问题,哪知孙权抠抠搜搜的,一点都不爽快!”

    愤愤说完,马上派出多路哨探,密切打探周边敌情。

    同时,下令全军北渡沅水,速速撤回晏溪口。

    距离!距离!

    从沅水的晏溪口,到澧水的羊池坪,距离实在太远。

    就算信使的快马昼夜不停,陆逊也要一两天后,才会得知“孙权”的最新围歼计划。

    就在汉军退回晏溪之时,陆逊才刚刚收到“汉军南渡沅水,孙权退走”的消息。

    “哼!一女还能二嫁,姜维那厮真够无耻!”

    陆逊这话,是指关索以朱据性命,在羊池坪索要粮草。

    同时,姜维又在沅水那边,以同样的方式向孙权索要粮草。

    在陆逊看来,汉军好不容易跳出包围圈,就不会轻易折返。

    “孙权”命令自己赶往沅水支援,说明他已经截断汉军北退之路,让其无法折返。

    于是,陆逊没有迟疑,令各营各部日夜兼程,直扑沅水而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