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都市小说 > 风雨甲子年 > 第4章 入学

第4章 入学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麦收工作轰轰烈烈的持续了半个多月,村里全体老少除了还不会走路的娃娃们都参与其中,终于在晾晒干燥的金黄麦粒粒粒归仓、割过麦子的土地整理完成并种下一季玉米(黄豆)后,夏收工作才算是彻底结束了。

    经过麦收劳动洗礼的柱子更结实了点儿,可以帮着奶奶做些简单的饭菜了,随之而来的是柱子妈给柱子安排了更多的家务劳动,比如看护二蛋和三狗、早起烧火熬粥、饭后收桌子刷碗等等,柱子奶奶看着儿媳妇依然嘴强手懒、一天天的对着柱子指手画脚的安排事干,心里开始心疼年龄尚小又那么懂事的大孙子了。

    这一天傍晚,看着儿子进了院门,小脚老太太把儿子叫到了东屋,“儿子,柱子这孩子老大不小了,整天在家里帮着干家务可不行,明天你给他去村上小学报个名。”

    “好的,妈,我明天就去。”柱子爹说着拿起一个水瓢从水缸里舀起来半瓢水,头一扬咕咚咕咚的灌了下去。

    老太太一边喊着自己的儿子慢点喝,一边从炕柜里取出一个蓝色的家作单肩包,单肩包为一块儿深蓝色布料裁剪、手工缝制而成,密密的针脚笔直的纵横交错,看做工不差于后来的缝纫机。

    “妈,这布料是给您扯的那块儿做褂子的布吧”柱子爹问。

    “嗯,我看这块布料正适合给我大孙子做个书包,颜色好还结实,我岁数大了,有衣服穿。”说着就把书包交到自己儿子手里,又嘱咐了几句柱子上学应该注意的事。

    “去跟你媳妇说一声”,老太太吩咐着自己儿子。

    饭后,柱子爹边拾掇碗筷边把想送柱子去上学的事儿告诉了媳妇,柱子妈紧蹙眉头,移动着屁股从炕沿蹭到炕梢,伸手从烟笸箩中掏出一个烟盒,“柱子上学,家里的事就没人帮着我做了,孩子还小在玩两年吧!”

    这是柱子爹也忙活完了,坐到了炕沿上卷着一根旱烟说道:“孩子也不小了,该上学了,早学点文化可以早点参加劳动,也能帮着家里多挣点工分;家务事没事,你忙不过来就留着,我一早一晚的就干了。”

    一夜无话,第二天一早柱子爹找到了村小的徐老师,给柱子报了名,交了学费领了书,接下来柱子就开始了自己的学生生活。

    柱子上学了,课本有算数和语文两种,每天放学回家柱子都会把老师教的知识一五一十的讲给奶奶听。

    我们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教材有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背景下,以前民办和私立教育被取消了,社会办学的传统中断了,教育由国家垄断和包办了,语文课本出版也渐渐归入一个出口,这种好处是好管理、易宣传、说一不二、一大二公。早期出版的语文教材具有强烈的政治气息,规定课文要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思想和国际主义精神。

    这里我们多聊两句,一起回顾下当时我们的教材发展脉络:1949年12月,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中央明确教育方针是---“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借鉴苏联教育建设先进经验。”此时的教育为“一边倒”的苏式教育体制,不断强化教育的政治属性。

    当时的小学语文课文很简单,常常开篇就是毛主席的祝词,课本内容中关于毛主席的很多,比如,后来被历代课本沿用的《八角楼上》。

    《八角楼上》这篇,柱子用了三天学会,一字一句的背给奶奶听,“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毛主席住在茅坪村的八角楼。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这是个寒冬腊月的深夜,毛主席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竹椅上写文章。他右手握着笔,左手轻轻的拨了拨灯芯,灯光更加明亮了,凝视这星星之火,毛主席在沉思,连毯子滑落下来也没觉察到。就在这盏清油灯下,毛主席写下了许多光辉著作,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灯影中,稚童声声起,老人穿针引线,一问一答间屋外洒落一片皎洁月光。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