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货币改革
吕雉使用野蛮的手段巩固政权的同时,一边放手治理国家了。
只会玩弄权术的人谈不上政治家,顶多算个阴谋家。政治家的考核标准永远是做事,做实事。
吕雉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她对敌人手段之残忍,刑罚之恶劣实属罕见,对她的对手而言,吕雉确实是个不折不扣的阴谋家。
但吕后一朝,虽然朝堂上下满城风雨,人心惶惶,但幸运的是,动乱并没有蔓延到社会层面。
对汉朝的老百姓来说,那是一段安居乐业的日子。
经济上我已经不想写太多,说来说去就四个字,无为而治。
这四个字对于写故事的人来说,真的很无聊——没东西可写,但对老百姓来说,那是一段莺歌载舞的美好生活。
珍惜吧!这样的日子还能过上几十年,甚至越过越好,直到另一位雄才大略的人出现才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虽然经济上是不想写了,但吕雉推行的政策有一条却不得不提一下:
高后二年,吕雉把货币统一为半两八铢钱。
八铢指的是重量,按照现代重量换算,一铢大约等于065克,八铢钱大约56克。
所谓半两,原也指重量,秦始皇统中国后,把货币统一为半两钱,秦半两重十二铢,后来半两逐渐演变为货币的名称。
刘邦建立汉朝后,继承了秦始皇的半两钱制,由于秦半两太重,不方便携带,民间缺钱,经济凋敝。
刘邦解决方法简单粗暴,鼓励民间私自铸币,加大货币的供应量。
结果显而易见,汉半两的重量大幅缩水,货币混乱不堪。
这是因为,只要没有制定标准,一定会有人偷工减料,按记载,同样的半两钱,有的重达十二铢,有的则轻至一铢以下。
由于劣币驱逐良币的必然规律,市场上流通的汉半两相对于秦半两,大幅缩水,平均只重三铢左右。
汉半两在缩水后,方孔很大,四面像榆荚,所以又称作榆荚半两。
只要有点经济学常识,肯定就会明白,当钱变半薄了,物价就会飙升。
事实证明,确是如此,据记载,当时的一石米,高达万钱以上,老百姓饿得互相吃肉。
除了通货膨胀,货币质量的参差不齐,也导致了交易的异常困难。
比如你扛了一袋米去卖,别人拿出来一袋铜钱,里面的半两钱有一铢的,两铢的,五铢的,八铢的,但在名义的面额上它们都属于半两钱。
除非你是傻子,否则别人拿着一铢钱当成八铢用,你肯定不能同意,于是在生意成交之前,就避免不了对半两进行一顿扯皮。
那时又没有精确的电子秤,这袋铜钱到底价值几何,真不好判断啊。
因此,为解决以上问题,吕雉下了一道命令,把半两钱的重量定为八铢,由政府统一铸造,并禁止民间私自铸造货币。
但与此同时,榆荚半两依然在市面上流通。
女同志的想法是好的,但她确实不懂经济学,这当然不能怪她,因为那时候还没有经济学,人们对于经济的认识是浮于表面的。
当吕雉把半两钱定为八铢后,政府铸造的货币确实坚挺了,标准也确实统一了,但却产生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有句俗语,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这话不是吹牛,而是真实的事件,并在古代屡屡发生。
由于政府发行的半两重八铢,民间的半两只有三铢,但是请别把三铢不当半两,在法律上,名义上它们都是半两钱。
所以显而易见的,民间肯定会把政府的半两八铢熔化,重新铸造成半两三铢,真实的做到了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到了高后六年,汉朝和南越以及匈奴又起了战事,财政入不敷出,吕雉不得不对货币进行减重。
于是,吕雉下令发行五分钱,按记载,五分钱也是原来榆荚钱的一种。这相当于政府把钱变薄变相筹集军费。
总体来说,这次货币改革并不成功,但它对于货币的标准化却有很大的意义,为汉文帝的半两四铢钱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