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君相的矛盾(二)
“告谁?何事?”
“是萧何这个大坏蛋,他强买了我们的农宅。”
“知道了。”
刘邦回来后,把百姓的上书翻出来给萧何看,笑呵呵说道:“
你自己看,没想到你个浓眉大眼的竟然敢贪赃枉法,自己去向老百姓道个歉。”
看到了吧,每次的题目都是一样的,智商150的萧何怎么答都答不对,手下的门客们却每次都给出了正确答案。
我十分怀疑,这些题目是刘邦出的,答案也是刘邦给的。
所以同一道题目,答案到底是a还是b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刘邦让萧何选a,萧何就得选a;刘邦让萧何选b,萧何就得选b。
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题目,有不同的答案,而萧何却每次都能蒙混过关,因为答案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萧何的忠诚。
这次,萧何以为自己已经过关了,忘记了老刘给的答案,立马就惹下了大祸。
萧何听刘邦的话,并没有怪罪他的意思,立马就原形毕露了:
“陛下,长安城的耕地太少了,希望陛下能把上林苑多余的空地拿出来给百姓耕种。”
刘邦勃然大怒,大骂萧何:
“好啊,好你个萧何,你自己贪赃枉法,却让我把上林苑拿出来。”
萧何因此被刘邦关到了大牢。
伴君如伴虎啊,萧何被关到监狱后,他应该想明白了,得让领导对你放心。
幸好刘邦还是讲点人情的,也许他心里也明白他作为出题人,经常出些脑筋急转弯的题目,答案又很无厘头,实在有点过分了。
最重要的是,这么多年的交情,他实在太了解萧何,他跟韩信、彭越不一样,不可能威胁到他的统治。
这事的结局是这样的,如果这事的记载是真实的,那么刘邦确实是一位非常擅长听取他人意见并敢于认错的皇帝。
有个卫尉,大概相当于安保部经理,他十分崇拜萧何,决定不顾一切,要对刘邦说出事实的真相。
有一天他在侍奉刘邦的时候,突然说道:“萧何犯了什么罪,为什么陛下要把他关起来呢?”
“萧何不是一位好宰相。”
“陛下认为,怎样才算一位好的宰相呢?”
“当然是李斯这样的,我听说李斯当宰相的时候,有好的事情就归功秦始皇,有坏的事情就归咎于自己,这才是一位好丞相该做的事情。”
刘邦的意思是萧何和李斯干的事情是相反的,他自己贪赃枉法(奉旨贪污),却让我出血拿出上林苑,然后他独自享受百姓的爱戴,这样的事情我当然不能容忍。
卫尉听了刘邦的答案,摇了摇头并说道:
“我认为萧何是比李斯更好的丞相,秦始皇和李斯的做法不值得陛下和丞相效仿。”
“何出此言呢?”
“相国在任时,只要是有利于百姓的事情他就力所能及得去做(暗指上林苑事件),这正是一名宰相的职责。”
“继续说。”
“陛下外出平叛的时候,相国都没有谋反,何况现在呢?而且以萧何的为人,又怎么会贪赃枉法?”
卫尉的潜台词是陛下啊,您非要把一名清官逼成贪污犯,看看你干的什么好事。
刘邦已经说不出了话了,卫尉又继续奉劝刘邦:
“秦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皇帝不愿意听从大臣的批评,没有人敢讲真话,李斯作为宰相,也没有做好他份内的事情,当满朝文武都在拍马屁讨好秦始皇,秦朝怎么能不亡呢?”
听完卫尉的劝谏,刘邦陷入了沉思。
有道理,有道理啊,朕不是一个好皇帝。
刘邦小学毕业,秦始皇至少本科文凭,但刘邦显然更能听进他人的意见,更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他不是一个不讲道理的人,相反,只要是利国利民的建议,他基本能听得进去。
于是,刘邦终于赦免了萧何。
在萧何入朝向刘邦谢罪的时候,刘邦认错了:
“我是和桀纣一样的君主,相国你是贤明的宰相啊,我把你关起来,只不过是想让老百姓知道这事情是我的过错。”
纵观历史,开国功臣不能善终者实在太多,写出来用一页纸都写不完,虽然刘邦也杀了不少功臣,但基本杀的都是拥兵自重的诸侯王。
这些人能不杀吗?说实话,很难,除非他们能接受刘邦的杯酒释兵权。
还是得说句公道话。总体来说,在众多的开国皇帝中,刘邦对待功臣还是不错的,他和二把手萧何的关系也比较融洽,尤其是跟朱元璋和李善长这对冤家对比。
所以,刘邦当然是一位好上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