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北方的邻居(一)
当汉朝的疆域固定下来后,刘邦把目光投向了他四周的邻居。
此时,南方依然处于原始社会,部落首领叫赵佗,这部分内容已经介绍过了。
北方也崛起了一支强大的部落——匈奴,这是一个十分难缠的对手,就像梦魇一般让汉朝的皇帝们头疼了几百年。
作为游牧民族,匈奴人主要从事两种工作:
第一,放牧。游牧民族的主要工作当然是放牧,要不然吃什么呢?真是废话。
第二,抢劫。只靠放牧是不能吃饱饭的,至少是不能满足生活需求的,因为草原的产品太单一了(只有牛羊马),所以需要贸易(抢劫)来其他的生活用品,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很多人说起匈奴,就是大坏人、魔鬼,无缘无故跑进来抢劫一通,掳走我们无数金银财宝和美女,这些人实在太可恨了。
其实人家也是没办法,草原的生存环境非常之恶劣,只靠合法的工作机会根本没法养家糊口。
那时候,既不能去北上广打工,也没有低保可以啃,更没有人去他们那里旅游,显而易见,匈奴人并没有太多选择,确切地说,根本别无选择。
如果可以选,没有人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干掉脑袋的工作,他们选择从事这样的工作,那确实说明,他们也只有这一条路可走,别无选择了。
不过,利好还是有的。
第一,战国时期,北方的边境线属于三个国家:秦国、赵国、燕国,这三个国家的军事实力有强有弱。
打狗要看主人,所以,抢劫当然也要分对象。对游牧民族而言,秦国这样的强国是万万惹不起的,虽然秦国惹不起,但也有燕国惹得起。
第二,由于这三个国家各自为政,因此长城是分段的,存在许多缺口,可以方便他们随时进来旅游。
一般说来,游牧民族的作战原则是:打一枪就换一个地方,抢到东西就马上跑。
这种搞法,让中原政权头疼不已,你打他吧,马上逃得无影无踪,人都找不到。那些不毛之地既不能耕种,又不能搞旅游开发,打,得不偿失,不打,他又常来恶心你。
一道超级的难题啊!
当然了,对于中原政权来说是难题,那么,也就证明,这道题游牧民族解得还不错。
那时,中原民族和游牧民族基本上处于均势,这就是说,大家都能吃上几口饭,虽然不一定能吃多饱。
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作出了一个决定——把长城连成一线,游牧民族发现一切都跟以前不一样了。
他们在一个地方打了半天,打不进去;换一个地方,又打了半天,还是打不进去;再换一个地方,又打上半天,死活还打不进去。
他们绝望之余,抬头看了一下,原来所有的城墙上,都挂着同一面旗帜,这面旗帜写了一个大大的“秦”字。
如果只是打不进去就算了,饿就忍着吧,但守城的军队也不像以前那样好欺负了,这些人甚至主动出击,把他们往北方一直赶,看起来要把他们赶尽杀绝。
他们开始挨饿,但也毫无办法,唯一能做的就是诅咒和唾骂那个男人——秦始皇,比如诅咒他早点升天,顺便再问候一下他的父亲母亲、祖宗之类,好像也只能这样了。
但他们是人,只要是人,肯定要吃饭,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答案并不复杂,但要做到却也不简单。
因此,草原民族需要英雄,一个能让他们吃饱饭的英雄,那就来吧,冒顿,匈奴人民在呼唤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