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汉朝二三事儿 > 第57章 谁是第一功臣?

第57章 谁是第一功臣?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汉五年,刘邦决定对功臣进行封赏,既然要封赏,当然要先评估群臣功劳的大小。

    问题是,评功劳不是做数学题,比如10肯定大于8,8一定大于5,这两道题,幼儿园的小孩马上就能给出答案。

    功劳这玩意,却没办法用数字来量化,没办法量化的东西,就没有比较的标准。所以可以想象,大家肯定要吵翻天。

    事实证明,确实吵翻了天,这些人把打仗的本领用在了打嘴仗上,朝堂上下热闹非凡,吵来吵去如同菜市场一般,按史书的记载吵了整整一年,都没吵出个结果。

    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那么多的功臣,大大小小那么多的战役,谁砍了几个人头,夺了几座城市,降了多少俘虏,这玩意算起来当然是一笔糊涂账。

    即使把账算出来了,城市有大小,耕地有肥沃,敌人也有强弱,这些怎么比较,权重各占多少?

    不考个精算师估计是算不明白了,又没有计算机,非要刨根究底,算盘得打上三五百年,且不说人的寿命有没有那么长,即使有,那时又要改朝换代了,下一批革命成功的又要开始算了。

    但他们的问题在于,到底谁排第一?这么简单的问题,吵了整整一年,竟然也没个结果。

    有个研究,开车的老司机都自认为驾车水平最高,实际上这个研究不仅仅适用于开车,在许多领域都是适用的。

    刘邦坐在皇位上,看着这帮人天天吵,从早上吵到晚上,还不要工资免费加班加点地吵,吵得天翻地覆,地动山摇,吵得刘邦心烦意乱。

    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句话一点儿没错,刘邦倒是门清得很,谁才是第一功臣,只是他不便开口。

    这次他终于看不下去了,大喝一声:“都别吵了。”

    领导一发话,朝堂慢慢安静了下来。

    “我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封他为酂侯,食八千户。”

    武将们以为自己听错了,我们在外面出生入死,南征北战,虽说打仗水平有高有低,功劳有大有小,但是这些是可以慢慢商榷的。

    他们可以肯定的是,作为文臣,萧何既没有尺寸之功,也不被风吹日晒,更没有生命危险,说白了,萧何干的工作无非就是写些文章招点士兵,再费点口舌弄些粮食之类。

    如今,领导却要把萧何的地位拔到最高,位于所有人之上。

    我们不服!

    武将们终于不吵了,换成了窃窃私语。

    刘邦也觉察到众人很不满,于是发问:

    “你们知道打猎吗?”

    “知道。”

    “知道猎狗吗?”

    “知道。”

    “打猎,追杀野兽的是猎狗,指挥猎狗的是猎人。你们在前方行军打仗,就相当于猎狗;萧何在后方指挥你们,就相当于猎人。你们听明白了吗?”

    什么猎狗?什么猎人?萧何连马都不会骑,这样的人怎么打猎?当然这话是不敢说的,因为刘邦已经生气了。

    刘邦看他们还不服气,又说道:

    “再说你们只是一个人跟着我,最多也就两个人,三个人,萧何拖家带几十口人全部跟着我,这样的功劳,就不用再争论了吧。”

    好吧,你最大,你说了算。

    终于确定了谁的功劳最大,接着是讨论位次了。

    说起来功劳只是封赏,位次才是排名,比如高考成绩发布了,你考了700分,这就是功劳。

    所谓位次,也就是排名,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是探花,这就叫位次。

    没看懂啊,和功劳有区别吗?功劳最大不就应该排第一吗?

    其实我也没看懂,但是你也要理解,毕竟干革命工作的,尤其在革命已经成功的情况下,比如下面这些事情:

    谁杀了最多的敌人,打了最多的土地,搞来最多的情报,人头也好,情报也罢,已经无需偷偷摸摸了,这是可以拿出来吹一辈子的光辉事迹。

    所以,肯定得弄个功劳排行榜,张贴出来给天下人看看,威风威风。如果你实在还不能明白,可以理解为中国福布斯富豪榜:

    第一名,马云。

    第二名,马化腾。

    第三名,不知道了。

    马云有多少资产?随便拉一个人来出来问,没几个人能说得出来。如果问中国的首富是谁?基本都能答个七七八八。

    这就是富豪排行榜的重要性,资产后面有多少个0不重要,重要的是排名!

    这也是功劳排行榜的重要性!砍了几个人头不重要,重要的是排名!

    这么一说,你应该明白了。

    此时,韩信已经因为谋反被贬为淮阴侯,军队里面军功最大的是曹参,关于韩信谋反的内容,后面会详细介绍。

    这时,武将们说了,平阳侯曹参打了上百次仗,受伤七十多处,功劳巨大,没有人可以和他比,请皇上把平阳侯列为第一。

    在刘邦心里啊,不管是评功劳还是论位次,什么曹参,即使天皇老子来了,萧何都是无可争议的第一。

    但是,由于他已经给萧何封赏了最多的土地,不便开口了,所以他导演了一场戏。

    一个叫鄂秋的小人物登场了,他上书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群臣的意见都是错的,而且错的离谱。”

    “何出此言?”

    “楚汉对峙五年,汉军损兵折将,士兵逃亡,是谁从后方不断补充派遣人员到前线?”

    刘邦回答:“是萧丞相。”

    “楚汉对峙五年,军中从来没有缺乏过粮草,是谁在后方调拨粮草,供给前线,而且从来没有中断?”

    “是萧丞相。”

    “陛下在前线打了败仗,丢失了大片土地,是谁在后方把关中地区打理得稳如磐石?”

    “也是萧丞相啊。”

    “曹参的功劳当然很大,但是夺取土地只是一时之功,没有曹参,也有张参,李参,王参。在我看来,长治久安才是真正的功劳,说到长治久安,不就是萧丞相一直做的事情吗,这就是萧丞相排在曹参前面的理由。”

    “好,说得甚好,甚好啊!”

    “你们还有人有意见吗?”

    大家都不敢说话了。

    这样在位次上,终于也确定下来了,萧何无可争议也排在第一。

    说实话,这第一,也确实只有萧何当得起。

    也许只有韩信能跟他比一下,但是韩信参加革命的时间比较晚,而且犯了严重的政治错误,已经被双开的罪犯,哪里还有评选资格?

    所以,不管是功劳还是排名,第一非萧何莫属。

    正如鄂秋所说,不管刘邦在前线吃了多大败仗,萧何打理的后方始终稳如磐石。没有他的苦心经营,殚精竭虑,没有他的日理万机,这帮人早就喝西北风了去了,还怎么开拓疆土?

    如果把刘邦比喻为在外打拼的丈夫,萧何就是勤俭持家的妻子——不管丈夫如何失意,只要他回到家里,随时都能喝上一碗热乎乎的肉汤。

    这就是萧何的价值。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