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壮志未酬
【申侯的提议的确有用,既避免了周朝士兵和百姓的伤亡,节省了军费的开支,还能使西戎归顺。
周孝王五年,西戎便遣使入朝敬献良马。
政治上,周孝王也知人善任,以刑法整顿纲常。
如周孝王上位之初就册封家宰,管理王室内外之事和监管百官,并任用周懿王遗孀姜氏管理内宫,用刑法整肃宫纪。
周孝王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国家安定,在政治、农业、外敌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贡献。短暂地将衰败的周朝再次拉回稳定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周朝的国力。
然而时不待我,不过十六年,周孝王未能完成复兴周王室的大业,壮志未酬便与世长辞。
周孝王去世后,因“慈惠爱亲”被冠以“孝”为谥号。
周孝王是西周最后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他的继位是周王朝王位继承史上的一个意外,但其实是周王朝在衰败中挣扎求生中产生的必然的结果。
周孝王违背宗法制为周王朝带来了复兴的曙光,然而,周孝王终究不敢叛逆到底,彻底推翻周王朝的继承制度或是直接取缔周恭王一脉的继承权。
于是在周孝王去世后,周王朝的统治集团并没有再推出一位有为之君,史书记载“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xiè)”,周王朝复兴的曙光终究只是昙花一现,在周王朝的衰败途中短暂地盛开一瞬罢了。】
……
西周 周成王时期
周公旦抚胡须的手一抖,深深地叹了口气。
为了避免宗室内部的争斗,提前确定好宗主之位的继承人是个很好的办法,而宗主的众多子女中,自然是由既有嫡子之正又长兄之威的嫡长子为继承人最为尊贵合适。
只要好好教导嫡长子,其余兄弟从旁协助,小宗拱卫大宗,大宗自能长盛不衰。哪怕嫡长子不堪重用也没关系,只要有法制在,小宗必须护持大宗,大宗自也能长盛久安。
天幕之前说到周孝王上位时,虽是周孝王有才能,可是在王室已有太子的情况下,周孝王违背祖制、破坏法制却依旧拥有众多支持者,现在周孝王去世后,是诸侯复立的懿王太子燮。
当小宗拥有能左右宗主之位的人选的权力时,那么……
周公旦闭了闭眼,掩下眼里的悲哀。
法制终究困不住人心,当大宗强盛时,小宗自然愿意以大宗为尊,绝对服从大宗,可是当大宗衰弱时,原本拱卫大宗的小宗就成了吞噬大宗的猛兽了,大宗就会由原本的“位居中央,而临御四方”的境况变成了四面环敌的处境。
当大宗失去了主权后,小宗们还会愿意再服从大宗吗?
周立朝后,姬氏还会愿意再以殷商后人为尊吗?
看看建朝后帝辛之子武庚的处境,就知道武王不愿意,他,自然也是不愿的。
所以小宗们也不会愿意再去侍奉一位君主。
所以王室只会越来越没有主权,周之所以还能延续那么长久的时间,不过是众多诸侯之间还没能决出胜负,所以需要一个天子来维持平衡。
当有诸侯能镇压其余诸侯,取缔周王室时,作为傀儡的天子也就不需要存在了。
西周 周恭王时期
天幕说到最后的语气有些唏嘘,周恭王的心底也随之下沉。
天幕的意思是周自辟方以后就没再有人能复先祖之盛世了?可是之前天幕列朝代表的时候周不是有差不多八百年吗?之后的几百年竟没能再出一个盛世?
周恭王又沉思片刻,就明白了其中缘由。
天幕只说辟方是西周最后一个有作为的君主,他没记错的话,后面的东周也是属于周的。所以东周不是没有有作为的君主,可是以那时的周王室,想要树立权威都难,更何况是兴复盛世呢?
周恭王思索间余光扫见了太子,想到天幕说的他这儿子干的事,只觉得糟心极了,显然他这儿子是废了。
那么,周恭王狠了狠心,在其余儿子和天幕已经透露的明君弟弟之间犹豫不决。
是不打破祖制,在剩下的儿子里面挑一个加以培养赌一个未知的未来,还是由他来做这个不尊祖制的人让他这个天幕认可的弟弟来继承他的位置,兴复周王室。
周恭王叹了口气,头疼极了。
西周 周孝王时期
壮志未酬啊……
周孝王有些悲哀又无奈。
想要兴复周王室又岂是短短十几年就能做到的,之后他那侄孙上位,能治理好朝政就已是极好了。
周孝王越想越下气,天要亡周啊……
唐朝 武德九年
太子李建成瞥了自己那官职比命长的二弟李世民一眼,冷哼了一声,意有所指地道:“自周建朝后,便是嫡长子继承王位,周孝王夺位堪称离经叛道,哪怕他做得再好,上天还不是看不过去?终究是嫡长子一脉才是正统。”
哼!不过是打了几场胜战,朝中能打仗的将军又不是没有,你倒是猖狂得不知尊长,肖想起我的位置了?呵!心倒是大,也不怕撑死自己。
李建成看着李世民的眼神带着毫不遮掩的蔑视。
装得倒是一副温良没有野心的样子,呲,要真没有野心,你身上那么多官职怎么不见你拒绝?天策上将的名头你倒是用得高兴!
可真虚伪!
李世民并不受李建成态度的影响,一副就事论事的模样:“周孝王上位虽令人诟病,但却是实有才能,善治国,西周若不是有他衔接,周夷王直接接手王位,怕是衰败得更快。
若是周孝王后,西周朝堂能再推出一位贤能之人,西周或许能重复兴盛之时。”
皇帝李渊听见两位儿子的话,扫视了他们一眼,赶在四子李元吉开口前道:“嫡长子继承制虽避免了周王室内部的争斗,可也的确是有不足之处,不管嫡长子品行、才能,久而久之,储君难免会懈怠。
周孝王虽有贤才,有功于西周,但其上位的确是不光彩,太史公著《史记》时也避其不谈。
不过到底如何也是历史之事了,历经千载,我们再是如何评判也不过是后人之语,倒也不必为其起争执。”
——
本来该放在作话的,但是怕有些宝们没有看作话的习惯,就写在章末了。
宝们,你们的评论我都有看,谢谢你们的意见,我会多加努力的,然后在这里统一回应一下:
1、关于前边的科普过长,皇帝们出现的次数太少的问题,前面的主要是上古时期的科普,我对人物方面的分析还不够透彻,乱写又怕跟各位皇帝的形象不符,所以将画面给到了文人那里,暂时没有详写各位皇帝对这部分科普的反应,等之后构思清楚了再补上,这个是我自己的文不成熟,很抱歉。
2、然后就是说将科普一次性全部抛出去再写到个人反映这个问题了,这个也是我写这篇文的原因了,之前我看过几篇直播历史文,然后里面都是将一篇科普然后就将画面给到皇帝那里的,然后讲一点又转画面,虽然个人也挺喜欢看皇帝们的反应的,但是每次科普看一半被打断就挺憋屈的,然后我一烦就不再看了,就想着自己查资料自己写一篇吧,但是可能我走向另一个极端了,之后我调整一下尽量把握着中间的平衡。
3、再然后就是关于现在包括以后有些皇帝出场少的问题,一个就是我个人对这皇帝不怎么了解,一个就是我不怎么喜欢那位皇帝,所以,如若不是有关于那些皇帝的话题,可能就不怎么会提他们,当然还有一个就是皇帝太多了,我个人喜欢的就挺多的,所以没写到。
4、还有关于文里出现的一些事件,我都是尽量查实的,然后有一些论点也不是我自己瞎编的,也不是我听风就是雨,我写之前查了下却实是有权威人士支持才敢写的,之所以写出来是觉得这些论点挺有意思的,而且我们知道的历史也只是古人记载的,真相如何我们到底不是亲眼所见,有些不同的声音也更有助于我们去思考历史。
5、最后就是关于更新的问题,这算是真正意义上我写的第一篇文吧(因为之前也试过写文,但就开了个头),所以文笔方面不怎么成熟,遣词造句方面也不怎么好,每次查资料的时候倒是兴冲冲的,脑袋里都打好了草稿,但是真正坐到电脑前就只剩下阿吧阿吧了,一小时都打不了几个字,所以每天更新的不多,实在抱歉!!!
最最后,谢谢大家对我这个小白新手的支持,有问题请提出来,我会努力修改的,谢谢!!!鞠躬!!!
哦,对,差点忘了,还有个关于天幕的问题,因为关于天幕我有个想法,但是还没想好具体要怎么发展,但是不影响本文,天幕在文里也有别的作用,毕竟总会有能帮助到某个时期的幻想,虽然人不能穿,但是幻想着东西能送到他们的手中总能满足一下自己小小的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