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帝王窘境
……
西周 周康王时期
周康王想着天幕说的事件,望着身边的嫡长子陷入沉思。
被后世评为“王道微缺”,可见长子继位后所做的不得人心的事件不止天幕说的那么简单。
是他没教导好继承人还是其他问题,为何君主做出那些不理智之事身边竟没有大臣劝导?
不过……祖宗之法不可改,他不能自己带头打破继承法制,王位还是只有嫡长子能继承。
看来他该与大臣们多商讨嫡长子的教导问题了。
西周 周穆王初年
知道周昭王死因的大臣们对视一眼,麻了。
不是,他们特意将先王的死因含糊过去不就是为了遮掩其中事实,不让后世之人知道真相,保留先王帝王的体面吗?
怎么后世之人反而更加好奇了?按照他们那必有不光彩之事的想法,他们想的必然是越不光彩越贴近事实,最后他们揣测出来的恐怕比他们掩盖的事实更加不光彩。
所以,怎么办?
把事实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
还是随意编造一段事实?
大臣们一边听着天幕讲话,一边挤眉弄眼地用五官进行无声的交流。
【周昭王逝于南征途中,他的儿子姬满继位,是为周穆王。
周穆王是一位比较富有传奇色彩的帝王了,比起西周的其他帝王,他在位的时间比较长,他还被列为中国古代史籍记载的首位旅行家。
旅行家,换当时的说法就是好远游。
《列子·周穆王》里对他的评价是:“不恤国事,不乐臣妾,肆意远游。”
周穆王在位期间,除了遵循各位先王在位时的旧例继续对外扩展,他还将目光投向了统治阶层内部,向朝廷官员重申执政规范,发布《臩(jiong)命》;并命吕侯担任司寇作刑书《吕刑》,其中制定墨、劓、膑、宫、大辟5刑,其细则达3000条之多。
史书上关于周穆王的典故也有很多,譬如他年轻的时候喜欢道法,遇见西极而来的“化人”,效仿黄帝出游,而出游的马是造父从夸父山上得来驯养的,然后还在瑶池遇见西王母,并在走时在西王母的山上立了一块写着“西王母之山”的碑,并约定三年后回去找西王母,不过最终周穆王是没有守约了。
他出巡途中还遇见我们现在早已失传的偃师献伎,而那人偶除了无法说话,几乎与真人一模一样。
而他曾囚虎的地方也成了后世八大关之一,即“虎牢关”。
据《史记》记载,周穆王继位时已经有50岁,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而周穆王在位55年,也就是说周穆王至少活了105岁。
在现在人均寿命七、八十岁的时代,105岁也是很长寿的了。】
……
105岁?!
秦朝 始皇二十八年
善于抓重点的始皇帝从堆积如山的政务中抬起了头。
他没记错的话,刚刚天幕就说过周文王去世时是97岁,结果周穆王寿命更长,竟然活了105岁?
他之前怎么没发现这姬周的帝王这么能活?
始皇帝想着,决定让人好好研究一下周文王和周穆王的史料记载,看看他们究竟是怎么能活那么久的。
长生不老暂时还没找到方法,就先研究一下怎么长寿吧,寿命长了也更有机会能找到长生不老的办法,还能看着秦免得让子孙后代糟蹋了。
他可没忘记天幕透露秦只有十四年的事。
始皇帝想着,瞪了下手陪着处理政务的扶苏,不成器的子孙。
一边处理政事一边溜号听天幕说话的扶苏感受到上首大人的目光,有些不解,他刚刚一直在安安静静地处理政务,大人也没有跟大臣们商讨朝政,他都没机会跟大人顶着来,大人瞪他干什么?
宋朝 宋哲宗绍圣三年
宋哲宗赵煦听到105岁,羡慕得眼睛都要红了。
大宋皇帝不知是什么原因,一直不长寿,而且子嗣艰难。
若是、若是……
赵煦强忍住想要咳嗽的感觉,喝了口水缓缓平复自己刚刚有些躁动的情绪。
要是他有这岁数,何愁不能拔掉大宋朝堂的那些蛀虫,不能完成父亲推行新法的遗志,不能收复国土。
……
【周穆王去世后,周恭王即位,也有称周恭王为周共王的,西周的青铜器铭文多称他为龚王。
要说周恭王吧,他也是个小可怜,他接手王位的时候,周朝因为他父亲周穆王的喜好远游耗费了大量的国库,国家财政空虚。
而在此时,分封制的弊端也开始显露出来,分封制虽然规定周朝国土名义上归周天子所有,但是周天子在将土地分封给诸侯后时以世袭的方式由诸侯后代继承,并没有收回自己的手里,收支不平衡下,周天子手里实际上能支配的土地逐渐减少。
而在周恭王之前的继位帝王又是经常大封诸侯,于是周朝传到周穆王手里时,天子手中所能支配的土地已经捉襟见肘了。
但是,身为天子就要有天子的排场,岂能在臣民面前显露窘境。
于是,他依旧学着诸位先王的做派,将土地分封给诸侯大臣,但是没有了能分土地怎么办?
那就将都城附近土地都分封出去。
显而易见的问题,连都城附近的土地都要分封出去,那么周天子的手上还能握有多少?土地的减少代表着土地上能提供生产力的民众自然也会跟着减少,那么周朝到最后真正属于周天子的势力又有多少?
周朝帝王开始面临一个严峻而窘迫的局面,那就是随着一代又一代帝王的传承,周天子手中能拥有的土地越来越少,直到最后,身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连属于自己的都城都没有,不得不屈居于诸侯国境内。
这个局面,是在周朝开始推行分封制的时候就将必然会导致的结果。
不知道在最开始周武王在大封诸侯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这个后果,又或者是不曾预料到后面的君主碍于祖宗之法不曾更改或者是已经无力更改,才导致的这个窘境。
当然,也可能是周武王和周公旦对后世的子孙太有自信了,以为后面的帝王都能跟他们俩一样都能能文善武,骁勇善战,每次都能获得大量土地以来化解分封制的弊端。
这样的话,只要土地无尽,诸侯就能无尽。
但是,不是每一位帝王都能是明君,只要有一位帝王在战事上没跟上脚步,分封制的弊端就会显露。
这点上,后面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的始皇帝不得不赞一句高明远见、高瞻远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