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王僧辩
太清元年(547年)。【】
李贲逃窜进入屈獠的洞中,屈獠斩杀李贲,传首京师李贲之兄李天宝逃入九真,与盗匪首领李绍隆聚集剩余的二万兵马,杀南朝梁德州刺史陈文戒,进围爱州,陈霸先再次率军平定叛军。
梁武帝加封陈霸先振远将军、西江督护、高要太守、督七郡诸军事。
陈霸先后来投到梁武帝第七子、湘东王萧绎帐下,受其节制。
天保二年(551年)
陈霸先准备与萧绎部下都督王僧辩会师,陈霸先迅速馈送三十万石给西路各军,打消了王僧辩的顾忌,也在西路各军中赢得了威信。
天保三年(552年)正月,
陈霸先南路征讨大军从豫章出发,这时已有甲士三万人,强弩五千张,舟舰二千艘,水陆俱下。
另有前军五千由骁将杜僧明统领,已抵达湓口。
天保三年二月,王僧辩在白茅湾(今安徽怀宁以东)与陈霸先会师。
王僧辩与陈霸先登坛设誓,缔结盟约。
扬言要同心共契,必诛凶贼,檄文声称:这支战队有十万之众,如同沧海奔流下直奔金陵,面对这种形势。
侯景命令侯子鉴驻守姑熟抵御西军,同时嘱咐他,让他不要水战,要打陆战。
侯子鉴一开始严格按照侯景的命令,王僧辩和陈霸先为了迷惑候子鉴,一连十五天都不进攻。
候子鉴觉得西军畏惧自己,汇报给侯景后,立刻率军进攻,准备一举击溃西军。
次日,不料中了埋伏,候子鉴大败而归,率领残部逃回建康城。
他又不敢去见侯景,只能率领残部驻扎南门,一旦形势不妙,他准备北上投靠郭元建。
侯景得知消息后,坐在床上痛哭流涕,大骂道:“候子鉴你这个王八蛋,害苦了老子。”
侯景毕竟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人,他很快镇定了下来。
自己手里还有两万兵马足够一战,抱怨没有用,还是准备对付王僧辩和陈霸先。
他一边命令手下修筑工事,一边准备亲自率军进攻,为自己博得一线生机。
王僧辩和陈霸先这边正在商议,如何攻进建康,诛杀侯景,王僧辩是见识过侯景军实力,他不想直接跟侯景硬碰硬。
所以他对陈霸先说道:“兴国,此次由你打头阵如何?”
(陈霸先字兴国。)
陈霸先义正言辞道:“为了国家社稷,我义不容辞,希望君才能与我同心协力,报效大王!”
其中的威胁意味也很明显,要是你故意保留实力,最终无法攻进建康,我定会禀告湘东王,你自己看着办。
(王僧辩字君才。)
王僧辩握着陈霸先的手承诺道:“兴国放心,此次我们同舟共济,誓要攻进建康,生擒侯景。”
侯景亲自率军攻进,侯景军凶悍异常,陈军渐渐不支。
关键时刻王僧辩率军赶到侯景军身后,三千丈弓弩齐发,瞬间打乱了侯景军的阵容,侯景只能率军撤退。
他不敢进入石头城死守,一旦被王僧辩和陈霸先围住,他就会落得像梁武帝萧衍的下场,只能率军逃离建康。
侯景的失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得不到士族和百姓的支持,没有他们的支持侯景根本无法在南方站稳脚跟。
侯景攻进建康,很大程度是因为有内应、萧家子弟的内斗,让他抓住机会。
萧绎平定了自家那些兄弟和侄子后,基本掌控了南方后,侯景军明显不是对手。
他们无法面对整个南方社会,失败就是时间问题。
侯景确实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要想成为一国之军,光有军事才能是不够了,还要有足够的政治才能。
这一点恰恰是侯景所缺乏的,他进入南方,应该选择与南方的世家大族合作,才能更好的掌控南方。
他一开始也是这样想的,所以他向南方世家大族求婚,遭到拒绝后大开杀戒,彻底跟南方士族结下了梁子。
天保三年正月,
高洋过完元日,就率军亲征库莫奚首领尘墓圣。
这是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库莫奚族。
中国古代东北方少数民族。
奚人善于造车并以此著称于历史,奚族属东胡一支,库莫奚一词是鲜卑语音译,翻译过来就是沙漠,这一族称当因其境内多沙漠而得名。
6世纪下半叶(隋代),省去库莫,单称“奚”,此后单一的“奚”字成了族称,也可以见奚族。
库莫奚在其存在的近千年里,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形成与发展、衰落和与它族融合的过程。
大体说来,4世纪中叶至7世纪初,是其形成时期。
在这一阶段初期,即在与契丹“分背”前后,他们以部独自活动,每部有部长(俟斤)一人主其事。
后来在对外的争战中逐渐形成了部落联盟,凡五部,阿会氏为联盟酋长,五部皆受其节度。
五部为:辱纥主、莫贺弗、契箇、木昆、室得。“莫贺弗”本系东胡族系酋长的称号。
他们过着“善射猎”、“随逐水草”的狩猎、游牧生活。
从388年北魏拓跋珪掠其“马牛羊豕十余万”看,他们的畜牧业已有相当发展。
正是有这种发展,他们在北魏后期成了北魏的边境之患。
高洋登基之初,库莫奚在大齐的边境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高洋坐稳皇位后,准备亲征库莫奚,这也是高洋第一次带兵打仗,就展现了军事上的天赋。
高殷得知消息后,连忙去求见高洋,自己可得嘱咐一下高洋,千万要稳扎稳打,不要冒进,我的幸福生活可全在你的手里面。
“儿臣拜见父皇。”高殷恭敬地行礼道。
“你求见朕何事?”
高洋疑惑地问道,知子莫若父,自己这个儿子是无事不登三宝殿,求见自己肯定有事。
高殷关心地说道:“儿臣听闻父皇要亲征库莫奚,父皇定要注意自身的安危,不要轻敌冒进。”
高洋听到高殷的关心之意,心中甚是开心,当爹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