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都市小说 > 穿越北齐,我是精神病高洋的儿子! > 第59章 士贞此言正合我心

第59章 士贞此言正合我心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409年,冯跋建立北燕,北燕亡国后,冯弘孙女文明太后执掌北魏朝政数十年。【】

    冯氏出王爵数人,极度尊崇,冯氏家族成为北朝时期权倾朝野的外戚。

    另一支则于南北朝时期南渡刘宋,定居岭南,后成为岭南豪族,即岭南冯氏一族。

    长乐冯氏首见于记载的史书是《晋书·列传》。

    史书载:“冀州长乐郡之冯氏,为冀州著姓,自六朝逮唐,绵绵不绝,而子孙迁徙他地者,皆称长乐。”

    民国《冀县志》称:“燕魏齐周之时,信都大族唯冯氏最盛。”

    民国《冀县新乡土志》中也称:“燕魏以来,信都大族,唯冯氏最盛。”

    太原王氏大名鼎鼎,太原王氏认为自己是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后世多承此说。

    罗亨信《王氏族谱序》曰:王之先本姬姓,盖周灵王太子晋之后。

    历汉晋,自北海以下为二十一望族,至唐又定为三望族:曰琅邪,曰太原,曰京兆。

    魏骥《王氏族谱序》曰:

    王氏子孙,于天下最为繁衍。其末皆出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黜为庶人,子孙以王者之后,遂以王为氏,世居太原。

    南齐琅邪王俭撰著《姓谱》,置“太原王氏”于琅邪王氏之前。

    可见太原王氏的影响很早就盛于琅邪王氏。

    《广韵》载王氏二十一地望,太原王氏居二十一地望之首。

    《广韵》是宋人据隋代韵籍编著的。可见在隋代之前,已有居二十一望之首的说法。

    太原王氏地望太原郡,始于秦,无怪历来有太原玉氏显于秦汉之说了。

    但认真考证起来,琅邪王氏的实际始祖,应是西汉昭帝时期的博土谏大夫王吉,王吉《汉书》有传,为成语“弹冠相庆”的主人公。

    太原王氏始祖,祁县支脉是东汉太尉王允。

    晋阳支脉是王柔、王泽兄弟,时间都在东汉中叶以后。

    齐郡也有很多世家大族,得到他们的支持,高洋才能对抗晋阳的鲜卑勋贵们。

    这些世家大族给高洋提供粮草、辎重、甲胄、兵员、人口,只有这样才能制衡晋阳勋贵,高洋的皇位才能坐得稳啊!

    高洋对此也是无奈之举,要么皇位不稳,要么举目无亲。

    太原免除赋税三年,说明高洋大力拉拢并州太原士族,并州士族能保证自己的地位,也不仅仅是因为其自身的名望与经济实力。

    实际上,他们自汉末三国以来,便“武德充沛”,普遍拥有较高的军事素养。

    如魏晋时期的王浑、郭淮、温峤等人,皆文武双全,闻名一时。

    这并非是巧合,“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乃以燕赵之士为首。

    秦汉以降,并州长期作为中原抵抗外族入侵的基本盘之一。

    在长期的对抗过程中,并州“人性劲悍,习于戎马”,养成了尚武好战之风。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武将、士卒,虽然在骑射方面略逊于少数民族,但论战斗力也是非常可观、强悍的。

    因此,刘渊、尔朱荣、高欢等枭雄虽然割据并州,却也免不了任用一些汉人氏族、宗主、渠帅或坞堡主。

    杨愔马上站出来说道:“陛下英明,冀州的渤海,长乐郡,并州的太原、青州的齐郡百姓们必将感念陛下的大恩大德。”

    徐之才也紧跟站出来奉承道:“陛下的如此恩德,各郡百姓必感恩戴德,臣为陛下贺喜。”

    高洋把高隆之和高岳也算计进去了。

    他们两个要是反对,家族里面的宗族长老绝对恨死他们。

    所以他们那些反对派根本不敢反对,古代谁敢自绝于自家宗族啊!

    这样无异于自绝死路,断自己的前程。

    高洋满意的看着众人的反应,缓缓开口道:“传我诏令,冀州的渤海、长乐二郡,是先帝最初被封的国土,是起义大旗开始升起的地方。”

    “并州的太原、青州的齐郡,是圆霸基业的所在,帝王命数的根基;君子有所作为,贵在不忘根本,想到恩惠普施免除田租。”

    “齐郡、渤海可一同免除赋税一年,长乐免除赋税二年,太原免除赋税三年。”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

    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天保元年的十月份。

    粮草甲胄等已经准备齐全。

    高洋准备前往晋阳,迎战关西宇文泰。

    前往晋阳之前,他要好好谋划一番。

    毕竟太子还年幼,自己刚登上皇位,根基不稳,难免有些人会有什么想法。

    十月初一,

    高洋召集自己的心腹秘密谋划。

    高德政、徐之才、宋景业、杨愔,王弘、冯文落、魏收,张亮、潘乐、张亮,杜弼、可朱浑元、赵隐,彭乐等人。

    高洋坐在上面,低头看着众人,眉头微皱的说道:“西贼宇文泰犯我大齐,朕决定御驾亲征。”

    “不过…朕担心邺城有宵小之徒,包藏祸心,企图不轨,诸位爱卿何人可为朕分此忧虑呢?”

    高德政看出皇帝的顾虑,担心太后和晋阳勋贵联合起来,在自己御驾亲征这段时间,贸然拥护自己的侄子或者弟弟。

    “陛下可邀请太后一起前往晋阳,有太后坐镇西贼必不战而退。”

    高德政站出来,笑眯眯的对高洋劝谏道。

    “士贞此言,正合我心。”高洋指着高德政夸奖。

    他又转头望着堂中众人,一副你们都有什么计谋赶紧说出来意思。

    卫尉卿杜弼马上站了出来,他刚投奔高洋,自然应该努力表现,引起高洋的关注。

    杜弼说道:“陛下,太后若是推脱身体不好,无法前往晋阳该如何是好?”

    高洋心想说的有道理,自己又不能真的逼迫母亲,毕竟于孝道不符,这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

    高洋真挚的看着杜弼道:“辅玄,有什么良策?”

    杜弼,字辅玄。

    “太后要是不去,就让常山王高演,长广王高湛一同前往晋阳。”

    杜弼低沉着声音,皮笑肉不笑的阴森森的说着。

    众人齐刷刷的看向杜弼满脸震惊。

    都说读书人是老阴比,果然没说错。

    这家伙实在是太会坑人,以后得离他远一点。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万一哪天,自己被这家伙阴了,说不定还傻乎乎的替他数钱呢!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