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仙人开口,圣人田边悟道
人总是这样的,就算孔仁在周诚的眼中有着圣人的气运,有着生而知之的能力,可他依然是个人,而既然世人就做不到毫无烦恼。
他本以为仙人留下自己,是想要指点自己,可是自从仙人和自己说了几句话之后就消失不见,只剩下一块田地留在面前。
孔仁明白仙人的意思,是想要自己明悟出一些道理。
可是十天过去了,孔仁现在只觉得脑中更加乱了起来,不仅没有新的想法,并且之前的那些理想和想法都已经杂乱不堪,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该不该进行下去了。
而这一切都被周诚看在眼里。
一个人的情况,无论是心态和处境都是能够通过‘气’来观察出来。
观气术观的气并不是那种灵气或者是什么内力那种可以虚幻的能量,而是一种万物之间奇妙的关联。
所以此刻孔仁的状态,周诚能够通过他身上气的变化查看的一清二楚。
此刻在周诚的眼里,孔仁那原本蔓延数十上百里的金色气运逐渐被阴云遮盖。
几道漆黑的闪电犹如一道刺深深的刺进了他的气运之中,并且还在不停的朝着深处钻去,甚至已经危及到本人。
而这阴云和闪电,其实就是所谓心魔或者说劫难的具象化。
还好就是孔仁身上所带着的那些功德此刻发挥了作用,犹如一道保护罩将他保护了起来,这才没有直接沦陷下去。
周诚也有些略微惊讶,自己只是一眨眼没有注意到的功夫,他的状况就急转直下甚至快要触底。
不过紧接着就是深深的感叹。
果然这天生的圣人是不好当的,不过是心态的一丝波动,瞬间就引发了堪称恐怖的劫难到来。
如果度不过去,恐怕直接会神魂破散,成为一名陷入癔症的痴傻之人。
看着明明已经力乏却依然咬着牙不停挥舞锄头的孔仁,周诚问出了这十天以来的第一个提问:
“孔仁,你现在还想要进行你的理想吗?”
孔仁则根本没有注意到周诚的出现,被他突然的话先是一惊,然后重重的点头:
“当然!”
“那你还要坚持之前所想的道路吗?”
“当然!”
“那你现在在犹豫什么?你在思考什么?”
“我我在想它到底对不对”
孔仁刚刚变得坚定的脸上再次犹豫了起来。
“我不知道如何让人们变成我想象的那个样子,我不知道自己该用什么方法改变。”
“用法律自然会有人违反,用武力也会有人抵抗,甚至我就算如此去做,也无非就是逼迫,又和我想要改变的现实有什么区别?”
“我认为人心天生是恶的,可是世界上却总有那些让我也动容赞叹的故事。”
周诚打断了他的话:
“所以说你现在开始纠结,要不要按照从前的想法,要不要按照之前的方法来完成自己的目标。”
“你已经不再坚定,虽然你说的很肯定。”
“你不觉得自己原来的方式可以完成自己的目标,也不觉得使用法律能够约束人心中的恶,所以你现在失去了该如何进行下去的目标。”
周诚的话如同晴天的霹雳,瞬间就击中了孔仁,让他呆呆的站在原地,没有办法反驳。
因为他知道周诚说的都是对的。
看着孔仁的样子,周诚叹了口气。
其实周诚自己也并不是什么具有大智慧的人,也没有什么能够开解人的能力。
但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而且在浮躁的现代社会打拼了十来年的人,他也见到过许多迷茫的人,甚至他就是迷茫的人之一。
孔仁的心结说白了就是发现自己的目标可能和自己行事的手段有了差别。
他本以为找到了可以完成心愿的方法,但是此刻却突然发现如果按照现在的路走下去,会和自己的理想背道而驰。
所以他迷茫了,然后变成了怀疑自己的想法到底有没有错。
也没有了动力继续按照原先的路走下去,甚至有了放弃的想法。
虽然未必没有劫难心魔的干扰,可如果没有缝隙,那么这场心中的劫也找不到他的破绽并且扩大。
周诚走到他的身边,然后从他的手中接过锄头,转过身已经再次变化成了那种农夫的形象。
“你还记得我之前和你说过什么吗?想要去做的时候,就不要用别的理由停下。既然不知道未来的结果,那么就先去看一看这个不确定的结果是什么样子的。”
“你说你的目标是让世间的恶消失,可这个世界上,善本来就是靠着恶来对比出来的。”
“没有了恶,自然也就没有了善。”
“不用惧怕自己做错,也不用惧怕自己没有方向,你走出的每一步其实都是你完成理想的证明。”
锄头依然还是老样子的不断抬起又落下,明明在孔仁手中沉重无比的锄头在周诚手中好似没有任何的重量一般。
但是周诚的话却犹如一道道惊雷落在了孔仁的内心。
“你如今搞不清人心究竟天生是善的还是恶的,觉得自己的办法是错的,我却说你关注错了地方。”
“无论人心是善是恶,你的目的都是让他变成善。”
“而有一颗善心却不是说说而已,靠着法律可以让人畏惧恶,但却没有办法让人真心的走向善。所以你要以身作则,推行善,宣传善,让世人知道什么是善,让众生了解什么是善。”
“而这一切最重要的都不是如何想,而是如何做!”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知行合一,致良知,如此才是你的办法。至于其他,不过是手段罢了。”
孔仁已经彻底愣在了原地,眼中的瞳孔变得非常大,但是似乎又完全没有焦点,仿佛灵魂出窍了一般。
只有靠近了才能够听到他不自觉发出来的声音: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致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