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筑金瓯 > 第23章 北征,北征(三)

第23章 北征,北征(三)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哼。朱三是想用人压死我。”

    周德威大概说了情况,辽王就如此下了评语。

    其实也不用辽王下评语,都能看得出来。但是辽王开了金口,众人都一本正经等着辽王继续。

    招呼众人在沙盘边上落座,辽王的目光在众人身上来回跳跃,心想,朱温五十九岁矣,等不及喽。

    同为主公的辽王很能够体会朱温的难处。

    朱三哥没有家族,彻头彻尾的布衣出身。

    最初,他只有宣武一镇,后来逐步扩大,如今下辖数十个藩镇。元和时定天下四十八镇,怕不有一半都在朱三手里。

    这里头可是鱼龙混杂,即有朱三直领的宣武、天平、宣义、护国四个直辖镇,有其亲信子侄领有的属镇如昭义、泰宁、武宁、河阳等属镇,亦有魏博、成德、保义军、平卢军这类比较独立的刺头。

    为了削藩收权,朱三是定期或不定期的让节帅移镇,或者各种见缝插针。

    比如陕州保义军,本来是主动投降的附镇,独立性很强,就是通过移镇收权。

    又如淄青镇,朱瑄、朱瑾完蛋后,王师范就主动请降,省了麻烦,也留下了隐患。后来是借着王师范自己闹事,一举将之打服,然后再通过移镇,花上几年水磨工夫彻底吃掉了淄青镇。

    折腾魏博就更不用说了。

    到如今,辽王掐指一算,朱三治下二十来个方镇,就只剩下成德这么一个独立王国,其余刺头都被拿下了。

    可以说,朱三基本消除了境内的割据势力,总体做到了政令通达。

    这两年,朱三整顿军队也是绞尽脑汁。又是树榜样,又是唱双簧,抽调各部精兵,各种辗转腾挪,最后搞出来侍卫亲军、禁军合计十来万人中央军。如此,不但彻底改变了内轻外重的局面,军队战斗力也还不错。

    好像形势一片大好哇。

    摸着良心说话,老朱干得不错。

    但是,辽王更知道朱三为此积累了多少怨气。

    收权,那么好收呢?

    朱三整顿侍卫亲军、禁军,主要手段是两步。

    其一,是将自己直辖的主力部队直接编进来,作为骨干。

    其次,就是从各藩镇军抽调精锐补充。

    抽调藩镇军,充实中央军,想法很好,但那些兵都是各位大帅的心头肉,你夺他的兵,他能没有怨气?

    本来这些事就很难搞了,朱三还总弄一些奇怪事,比如王重师、刘知俊。

    杀王重师图啥?让交权就交权,好兄弟嘛,居然杀人全家,这是要闹哪样?究竟是朱三发疯,还是我李大境界不够,不能理解背后的什么深意?

    总之,梁朝的事,朱三活着还罢了,只要他一死,天晓得会乱成啥样。

    朱三这就是想趁着有气儿,想抓紧把爷爷办了,好给儿子铺路。

    可怜天下父母心呐。

    这方面卢龙就好得多。

    除了义昌这一个可有可无的独立镇,卢龙、河东都是辽王亲领的直辖镇,唯二的属镇义武、振武规矩也立得不错。

    义武镇节度使管军不管民,开了个好头。振武军虽然他没有派刺史,但那边总共才多少人。营州的那个安抚使,也是管军不管民。

    总之,局面比较清晰明朗。

    每次想到这里,辽王都要感慨老三想得深远。

    当初让老黑打义武时,他只是觉着可能机会不错。当时王处直刚上台,镇内主力又遭了大灾,局面十分不堪。但平心而论,他也没想就能如此顺利,所以义武这个节度使允得就有点随意。

    幸亏三哥儿费劲巴力,逗得这黑厮重新定下规矩。

    李克宁,李崇武。

    咳,卢龙也是一屁股屎。

    不能啊想不能想。

    总之,能拖一拖,辽王还是想再拖拖再打。

    最好拖到朱三死了再动手。

    但是朱三能给他这个机会么?

    可是,又凭什么爷爷要给你老朱家让道。

    干吧。

    谁怕谁。

    辽王道:“刘守光你熟,你带兵去瀛州,然后看看这厮。”

    郑守义与刘二也有日没联系了。

    从前在义武,距离近,通个信也方便。如今一个在西,一个在东,隔着关山千万重,就断了联络。看大李这个表情,郑二感觉里头有事,道:“小刘怎么?”

    要说刘二敢反水,郑二绝不意外。就他那个操行,干出啥事儿也不奇怪。

    不过么,图啥呢?

    投到朱三那边好么?

    你看看王珂、王师范、罗绍威,有一个算一个,哪个好下场。

    就刘二这样的刺头,朱三还不转脸就送他西天拜佛祖。

    “不怎么。这几年我对他关心不够,惭愧啊。

    你代我去看看,若有甚困难说与我知,能办都办。”辽王点到为止地跳过此事,又道:“战局千变万化,看过刘守光,你便到河间驻扎。

    东面行营都统制是李承嗣,你为副都统,到那边要听他调遣,可能做到?”

    实话说郑二有点不快。

    从前几次出征,他老黑都是带头大哥,怎么现在越活越回去了。上次打夏州是二把手,这次怎么又来。正想分辩几句,抬眼看见大李笑眯眯地正看着自己,那点牢骚瞬间烟消云散,忙道:“使得使得。”

    ……

    对郑二,辽王也没有太多好交代。

    西边两路,彼此都是顶牛。这边堵着梁军不能北上,对面也堵着辽军不能南下,两边都是易守难攻,谁主动谁吃亏。而且这把梁军可不像当年围潞州李嗣昭,梁帝就在洛阳亲自督战,据说两边都有禁军主力压阵。

    所以,只能在东边先动手。

    二十年的老部下了,撅勾子都知道他要屙什么屎,配合起来不会出岔子。

    战局千变万化,辽王也不能预见未来。什么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什么巧施妙计指点迷津,那神仙干的,不是辽王干的。他能做的,只能是把自己信任并且配合默契的大将,放到恰当的地方,做好准备,然后随机应变。

    五日后,待毅勇军后面赶到,郑守义便东出井陉。

    成德在土门关明明有人马防守,可是看到西边辽军过来,竟是战也不战,直接一窝蜂跑了。

    毅勇军就这么大摇大摆地经过成德,回到了阔别两载的定州。

    一路风物并无不同,却是物是人非,换了主人。

    得知他来,李承嗣出城相迎,见面就把二爷猛夸:“郑帅威名传于天下呀,我在这边都听说定难军日子过不下去,牛羊都被你抢光啦。”

    “哈哈哈哈。李帅别来无恙。”郑守义赔笑两声,算是赏脸。

    别看李承嗣与郑守义相识二十年,两人关系其实一直不大融洽,最多也就是点头之交,不至于自家打起来。

    要说他两个没啥深仇大恨,唯一的过节,就是当初操练时李承嗣的人是狠捶了二爷一顿。但那是公事,不是死丑。再者说,倒地哪位哥伤得更惨些也不一定。更何况,有些人都没了,谁还计较这个。

    就是不融洽,没道理。

    两人都在以夸张的表情,掩饰心中的疏离。

    李承嗣左顾右盼道:“怎么从井陉过来?”

    郑爷扶一扶肚皮,装腔作势道:“李头儿让俺走井陉试探成德反应。嘿嘿,这成德是愈发不成了,见我来,一矢未发全跑散了。”

    本来他是想显摆自己杀得成德胆寒,不意李承嗣听说,皱了眉,道:“只怕是成德顾不上与我军为难啦。”

    “此话怎讲?”

    李承嗣面色古怪地说:“前日得到消息,成德与梁军打起来了。因为过于蹊跷,我已遣人再探,这一二日当有回报。”

    打起来了?

    行前可是听说成德正与梁贼狼狈为奸吧。

    ……

    成德与梁军确实是打起来了,准确地说,是魏博兵与成德军打起来了。

    还是得从石公立这老小子说起。

    那日石公立从镇州憋了一肚子回来。本来都说不让梁军进城,结果一转头,听说几位公子已经上路北返,王镕立刻改了主意。

    然后石公立主人翁意识很强,虽然被迫让杜廷隐等入城,却将那千多魏兵在一处营房关了,防贼一样,日防夜防,恨不能粮都不给吃饱。

    杜廷隐几次上门理论,连石公立的人都见不到。

    自夏州回来,杜廷隐升了个供奉官,正要来河北再立新功,这般被人拘在城里,还成个甚事。干脆就出了城,来镇州告状。

    见了王镕,杜中官也不与他客气,张口就道:“赵王,这般为难也不必勉强。只需给石公立一封书信,要他放了我那千多弟兄出城。

    这成德,杜某也不敢久留,这便回京予圣人复命去也。”

    大教主儿子还没回来,哪好与他破了面皮。边上李弘规、梁公儒等将也对石公立非常不满。你哪怕要闹,也等我们儿子回来再动手嘛。就这千多魏兵,还不任你揉圆搓扁,闹成这样,到赵王当面,不是让我等难做。

    不对,石公立这厮自家儿子也在汴梁吧,这么冷血无情么?

    赵王对石公立也动了真火,面上还得陪着笑脸道:“杜公,杜公。

    石公立这厮无状,公万望海涵。我这就下令,让他撤去,再不与公为难。”大教主一心只要儿子回来,狠心把牙猛咬,道,“不,我让他退出城外,杜公以为如何?”

    看王镕还算上道,杜廷隐也换了嘴脸,愁苦道:“赵王,老奴苦熬这些年岁,才得此次外放,若是差事办砸可怎么得了。

    与人方便,于己方便嘛。”

    赵王当然是表示同意。

    李弘规等亦在旁帮腔,道:“杜公宽心,必定办妥。”

    梁公儒道:“大王,不成我陪杜公走一遭吧。”

    有老梁自告奋勇,大教主忙说:“善哉,便有劳梁公一行。”

    杜廷隐也不耽搁,等赵王写好了公文,就由梁公儒陪了,快马直奔深州回转。

    一行连夜赶路,次日天明入城。

    石公立就见了赵王措辞严厉的手书,字里行间,怨气跃然纸上。

    本来大教主亲笔都是一手隽美的楷书,放千年以后都得拍个千把万上亿的,这次字都飞起来了。还有梁公儒跟来,石公立知道这次是顶不住了。

    一把老泪不禁落下,石公立戟指门外,泣曰:“朱氏灭唐社稷,三尺童子知其为人。而我王犹恃姻好,以长者期之,此所谓开门揖盗者也。今移我至城外,惜乎,此城之人今为虏矣!”

    石公立是当着杜廷隐的面说的这席话,闹得梁公儒很不是滋味。

    打人不打脸呢,你当着家奴骂主人好么?老梁是既佩服石公立这个坚持,又恼他愚蠢。你哪怕应付应付呢,等各家儿子回来,再将他们撵出去呀。

    这千多只猪,进了自家圈里,还不是想怎么杀就怎么杀,这是何苦呢。

    杜廷隐就在边上看着,这话他老梁也没法明说啊。只能一边给石公立使眼色,一边假装劝说道:“石公何出此言呐。天子北伐,我等出不了大力,出点粮草也是分内之责。休再多言,你家大郎眼看回来,这是何必。”

    说到自家儿子,石公立感觉被刀尖顶在腰眼,一时语塞。

    这些日来,他是刻意不去考虑此事,自我麻痹,身边也无人敢提,他也就假装没有。此时被梁公儒点破,石公立的心防瞬间塌了一角,默默咬牙不语。

    堂中静了片刻,杜廷隐心里其实也很忐忑。

    他知道天子为了让成德落力配合,并无继续扣留肉票的打算。而且人都已经上路了,若再拖下去,不定闹出什么幺蛾子呢。奈何此时此刻,他也只能装得云淡风轻,静观事变。

    等待。

    石公立捏着赵王的手书,终于是一语不发地走了。

    杜廷隐不好多问,也将袖一甩走掉,只将梁公儒晾在这里。

    两个时辰后,石公立领着一众人马默默出城。但是杜廷隐却一点开心不起来,将副使丁延徽、魏将夏諲唤来,开口就道:“事不谐矣。”

    丁延徽倒是生得仪表堂堂,小方脸,明眸皓齿,看似个正面人物。只是这双眼睛过于跳脱,上下左右翻飞,道:“杜公何出此言?”心说,石公立不是出城了么,怎么就是不谐矣?

    魏将夏諲是新生代的魏博牙兵,因其积极向天子靠拢,此次北来,任魏兵主将。听两位上官说话,他也不敢插口,就静静地听讲。

    杜廷隐道:“成德素有不臣之心。虽受天子封号,实与辽贼私通有年,岁岁向辽贼售粮。哼。王镕之心我岂不知,无非欲将成德世世传之子孙,以为私产。

    呸。大梁混一宇内,如江河入海,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但是乱臣贼子总要负隅顽抗,可恨呐。

    哼,你等只看石公立出城,却不见这厮在城里尚有兵三千。此乃何意?若我所料不差,王廷珪等归镇之日,便是贼子驱逐我军之时。

    我等身负王命,岂能坐以待毙?”

    丁延徽一双眼珠不知又转了几转,道:“杜公之意?”

    杜廷隐道:“如……差点就把“如魏博故事”吐出来了。没办法,那一战打得过于精彩,一千长直军入城埋伏,里应外合,团灭魏博牙兵。想一想,杜爷都觉着让人心潮澎湃。

    总算记着还要魏博兵出力,老杜临时改口道:“吭吭,不如今夜尽屠城中赵兵,据有此城。并急遣人回报圣人,敦请大军早至。”

    丁延徽道:“此次北伐卢龙,正要成德出力。如此,岂非坏事?”

    杜廷隐义正言辞道:“取深州正为北伐扫清障碍,怎么坏事?后路不靖而欲建功者,未之有也。”心说,你这蠢猪懂个屁。

    辽兵是那么好打?早两年在河北,两家二十多万人对峙数月都没敢动,怎么这次就能一举建功了?照他老杜看来,梁军大举北上,辽贼必会针锋相对,弄到最后,还是得硬碰硬做下一场。

    既然如此,就不能留着成德这个首鼠两端的老狗在侧。这个帮混蛋,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放在身边,鬼知道是帮忙还是帮倒忙。

    以杜中官的盘算,根本不必急着找辽军拼命,就先拿成德开刀,把河北道路打开,然后两路大军并进,挤也挤死卢龙。说不定还能引得辽军出来,正好以逸待劳,剁了李可汗的乌龟头。

    总之,杜中官对于借道成德打卢龙很有看法。

    再说,如今哥几个在城里肯定跑不了,哪天赵王翻脸,爷爷就是瓮里的王八。

    正所谓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管他那多,先取了深州保住性命,后面走一步看一步。

    哪怕卢龙并不成,拿下了成德,也是大功一件,亦为再征卢龙铺平了道路,里外不亏,公私两便。

    你等酸丁,除了写酸文捞黑钱,还会个屁。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