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好田,薄田
从地图上来看,
杏花村的位置处在东平府城西,
西边紧靠大运河,
东边被北山山脉与城南阻隔开,
确切的来说北山山脉是一条东南西北走向的山脉,
蒙放现有的田地一共有七块,
有五块田地坐落在东南向,
这五块田地都是好田,
还有两块田地坐落在西北向,
这两块田地都是薄田,
东南向有一条河叫杏河,
发源于北山山腹深处,
杏河河水水面宽阔水量也大,
一年四季不旱也不涝,
途径之处水草丰美土地肥沃,
五块好田都被分割在杏河两岸,
田与田之间隔岸相望,
这…位置实在尴尬之极。
西北向的两块薄田位置其实也好不到哪去,
一块薄田就紧挨着运河,
其实就在运河的堤岸下面,
另一块薄田就在北山北麓的山脚下,
两块薄田之间就是原来蒙放家的那块洼地,
后来蒙放把自家的那块地卖给蒙家诚后,
两块薄田才终于连成了一片。
但是别看两块薄田又靠山又靠运河的,
其实这两块地很贫瘠,
靠山的那块地缺水是旱地而且土壤中多沙石,
靠运河的那块地虽然可以从运河中取水但是地势低洼经常被水淹还有运河决堤的风险,
蒙放看地图上明明显示北山北麓这一片有一条小河的,
地图上标示着河流的名字叫小东溪,
虽然是溪流比不上大河,
但也不至于靠山的地是全部是旱地吧?
蒙放的注意力无意间停留在地图里的小东溪图标上,
系统很快跳出来一行绿色说明小字:
小东溪,间歇性地下河流,
雨季时地下河水暴涨溢出地面形成溪流,
旱季时则潜伏在地下水脉中…
地下河啊!
蒙放的心狂跳了起来,
只要找到地下河的水脉,
把地下水引到地面上来并不是一件难事啊…
如此一来,
北山北麓的这块地就不再是旱地了嘛!
陈达远他们今天的工作是要去丈量土地核对账册的,
带着人都已经走到宅门口了又被蒙放给拉了回来,
“怎么了?账册有什么不对么?”
陈达远一脸的费解,
“非也!非也!曹公先不急着出去丈量土地,我还有事情要请教你!”
蒙放把陈达远又拉回了大堂上,
找来纸和笔画了一副杏花村周边的地形图,
蒙放号称蒙三绝在东平府里已经是传开的,
陈达远知道蒙放诗书画俱佳,
只是不知道他什么时候画地图也能画的这么好了,
陈达远是户曹功曹常常带人外出丈量土地没少画地形图,
可是就从没看见过有人把地图画得如此清晰细致的,
那山是山水是水田地是田地的一目了然,
陈达远哪知道蒙放其实就是把系统里的地图原样复制了出来而已,
蒙放指着杏河河水两岸说道:
“请教曹公,
我有五块好田分布在杏河两岸,
这五块好田东一块西一块耕作起来极为不便利,
现在我想把这五块好田全部换成北山北麓山脚下的田,
曹公看该怎么个换法?”
这就问对人了,
陈达远这个户曹功曹他就是负责东平府府衙治内管辖下的田地、户籍、赋税事宜的,
对各乡各村的土地情况都在他心里面装着呢。
只是陈达远不明白为什么蒙放要这么做?
“小郎你确定要把那五块好田都换到北山北麓山脚下去?
要知道那一片都是薄田,你确定要把好田换成薄田?”
陈达远很怀疑这个花钱大手大脚的蒙放是不是读书读的把脑壳读坏了。
蒙放用力点了点头,
“确定!非常确定!
曹公只需告诉我好田换薄田怎么个换法,
以及好田与薄田在赋税上有什么样的差异就好!”
还真的是念书念傻了的,
陈达远做功曹这么多年是头一次遇到用好田换薄田的人…
正常的人都不会这么做,
首先蒙放这么做就是有挬常理嘛!
“那么我就告诉你吧,”
看在蒙放这两天把自己侍候的舒舒服服的份上,
陈达远就把有关土地好与坏,如何丈量,赋税等级差别等等内幕操作告诉了蒙放,
“按常理一亩好田可以换三亩薄田,但是我操作的话可以帮你换到五亩…”
说到这里陈达远瞄了一眼蒙放,
心想书呆子既然你这么喜欢薄田本官就给你多一些薄田,
到时候粮食种不出来你可别来怪本官就是,
见到蒙放一脸漠然表情陈达远心里叹了口气,
果然是五谷不分的书呆子…
毕竟收了人家银子茶叶啥的,
也做点好事吧,
陈达远接着说道:
“大宋律例一百步为一亩,
但是实际丈量时我按一百二十步为一亩来给你算,”
这句话蒙放听懂了,
感情这多出来的二十步是自己合算了,
于是赶紧给陈达远又是鞠躬又是行礼,
搞得陈达远自己都不好意思了,
薄田多给你二十步,
至于这么兴高采烈么?
对蒙放书呆子的印象就更加深刻了…
“至于赋税嘛,
好田是每亩十税一,薄田是二十税一,三十税一不等,
小郎如果要换到北麓那边的薄田去,
我可以给你三十税一!”
偷眼看了看蒙放,
发现他还是不为所动的样子,
陈达远有些不忍心,
带着规劝的语气说道:
“以上我能帮你增加田亩面积,
减少赋税支出的我都尽量帮你办到了,
但是有一些税费是不管好田薄田都一样要承担的!”
蒙放惊悚的问道,
“是什么税费要好田薄田一样承担的?”
陈达远又叹了口气,
“那就是支移,折变,和省耗!”
听到这句话蒙放脸上也是勃然变色,
这才是真正害人不浅的几项税负!
支移:
就是民户在缴纳赋税公粮的时候,
不是在本地缴纳,
而是要将其运输到北方边境驻扎大军之地,
所以称之为支移。
折变:
在北宋时期两税的的征收,
一般是征取实物的,
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有时候要“以麦折钱”,
有时候又要“以钱折绢”等等,
是为折变。
以上还只是正税对于底层老百姓的负担,
而宋朝除了正税以外,
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税,
诸如加收十分之二运输保管损耗的“省耗”,
还有加收十分之二虫鼠害的“雀鼠税”,
光这两项加收的部分就相当于正税的一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