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风云倪伤的新书 > 第 50章 皇帝托孤

第 50章 皇帝托孤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刘裕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他自己都感觉快到期限了,得尽快安排托孤的事宜。不然等到自己死后,一切都晚了。

    朝中的许多大臣都是随他南征北战过来的,其中司空徐羡之、太尉王道怜、领军将军谢晦、护军将军檀道济、尚书仆射傅亮等五人是他认为最适合托孤的人选,这些人被刘裕托孤后。

    病榻上的刘裕做出了两个决定:一是派檀道济出外担任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镇守广陵,同时负责监领淮南诸军。这是针对自己一旦去世,北魏有可能乘机入侵所做的预防措施。二是任二子庐陵王刘义真为车骑将军、赶赴厉阳上任,这是为了避免在太子即位的问题上,兄弟二人产生矛盾。

    几天后,可能是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起了作用,刘裕的健康状况忽然好转,他下令大赦天下,以示庆贺。然而这不过是一次回光返照,到了五月,刘裕再次病入膏肓。这一次,刘裕知道自己恐怕熬不过这一关了。

    他趁还清醒时,将太子刘义符召到了床前。父子二人平素很少有交心之语,而现在,刘裕则要尽量把今后最需要注意的事情和自己最宝贵的经验一股脑儿地告诉这个十七岁的少年。刘裕首先告诉义符,你还年轻,缺乏治国的经验,所以我安排了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这几个人,做你的顾命大臣。他们能力很强,你要多加倚仗。义符含泪点头。

    刘裕目光深邃,接着说道:“檀道济这个人虽有干略,然而并无远志,不像他哥哥檀韶难以驾驭。徐羨之、傅亮两人日后也当无异图。唯有谢晦这个人,多次随我在外征伐,颇识机运权变之理,将来若有什么变数,一定出在他的身上。过上一段时间,你可以将他外放,到会稽或江州当个地方官即可。”

    刘义符若有所思,不知道是否真正懂得了这些话的用意。刘裕微叹歇息片刻,叫侍者取来了自己早就写好的一份手诏。义符取过来看,见上面写道:“日后朝廷不必另设别府”,由宰相兼管扬州,可配备兵士千人为防卫。其余大臣若有职责重要需保卫人身安全的,可从现有禁军兵士中抽调。

    若需外出征讨,则临时配给禁军,战事结束后一切如旧。后世若有幼主,朝事一概由宰相负责,母后不烦临朝。武器仪仗既不许擅入禁省,重要人物可另行赐予班剑。”显然,诏书中的话,不但是说给刘义符听的,也是说给后世历代刘宋皇帝听的。以上便是刘裕的全部遗言。五月二十一日,宋武帝刘裕崩于建康宫西殿,时年六十岁。

    至此,第一位主人公告别了历史舞台。在前半生,他是京口街巷里说着伧楚方言的寻常百姓,一个好酒任性轻薄无行的赌徒,一个老大不小却一事无成的不孝子;在后半生,他却是一个驰骋沙场、纵横无敌的常胜将军,一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乱世权臣,一个光复山河、气吞万里的开国雄主。

    与他同时代的大才子崔浩评价刘裕,将他比作魏武帝曹操,这是就他篡取了晋室帝位而言。若论才情,刘裕自然不比曹操,但若论军事才能,恐怕犹有过之。史家每每提到,刘裕以一介匹夫之力,最初既没有地盘,也没有军队。只是靠着临时招募拼凑的少数人,便敢兴兵起事,旬月之间便击场了桓玄,崛起于东南。

    在他的指挥下,区区北府数万兵力,便可斩谯纵于巴蜀,灭鲜卑于青齐,枭卢循于岭外,擒姚温于关中。戎旗所指,战无不胜。怪不得唐代名臣虞世南称赞他说,其为人密达宏远,很像汉高祖;其制胜胸襟略,不下光武帝。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刘裕亲自开创的北伐事业,一扫永嘉之乱以来,南方华夏政权受逼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弱势局面,攻灭南燕后秦,一举收复两京,将国土拓展至黄河南岸,使拓跋鲜卑不敢南下而牧马,这番气吞万里壮怀激烈的功业,是祖逖、桓温、谢安等英雄豪杰经营百年,而不曾达到的成就!

    也有人质疑说,正是因为刘裕急于篡晋匆匆南归,才导致了关中大好河山得而复失。例如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就说过,刘裕的志向,不在于像齐桓、晋文那样成就霸业,而在于求取九锡走篡权之路,这在境界上就落了下风。

    假若当时刘裕能因其兵势,“据秦陇之形胜,引吴越之饶富,以经略中夏”,不但能够成就一统天下的霸业,缔造新王朝也是水到渠成,用不着为了眼前的利益,捐弃百世之功,去效法司马懿父子行篡窃之事。平心而论,苏辙的这个看法,充满了儒家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色彩,未免有点儿置现实条件于不顾了。

    且不说当时刘裕年事已高,而刘穆之的去世,又使其后有隐忧,即使刘裕和刘穆之的寿命都足够长久,以当时东晋的国力和周边的政治局势来看,一统天下,依然是个美丽而又遥不可及的梦想。最关键的一点是,当时赫连勃勃治下的夏国和拓跋嗣治下的北魏,其国势正处在上升期。

    北府将士虽勇,其战力最多也就能维持在黄河沿线,越过黄河北上,其擅长的水陆配合作战和后勤供应都会成为大问题,更追论深入太行山区和黄土高原与少数民族骑兵一较高下了!总之一句话,脱离当时的具体环境评价历史人物,就是耍流氓。至于刘裕该不该篡晋这个问题,相信生长于现代社会、摆脱了忠君观念的读者,诸君们自有判断。

    作为一代开国之君,刘裕本人在私生活上,也堪为后世垂范。据史料记载,发迹后的刘裕,依然保持了他贫贱时的节俭作风,既不喜欢珠玉、财宝、车马、玩物,也不嗜好美食、美色纨绮丝竹。位于现在云南地区的宁州曾献给他一个流光溢彩的琥珀枕,听说琥珀能治刀剑外伤,刘裕便下令将枕头捣碎了分赐给北伐将士;

    广州献来一些精美华丽的细布,刘裕嫌这些织物耗费人力,便禁止当地日后以此物上贡;他平常使用的床具施以朴素的直脚,用寻常铁钉打造,灯笼用葛、拂尘以麻制作:后宫里嫔妃不多,也没有淫乐争宠之事;财帛皆归国库,自己没有私藏;诸公主出嫁,嫁妆不超过二十万钱,且无锦绣金玉之物;贫贱时所用的农具,他也有所保留,以提醒子孙后代,创业之艰难。

    凡此种种,在之前的魏晋诸帝和之后的南朝各主当中,都很少能够见到。至于其余废除弊政、减免赋税、打击豪强、推行教化等惠民措施,刘裕也多有施行,假使其享国日久,当在文治上有更多建树。整体看来,出身次等士族的刘裕及其身边的从龙集团,抓住了历史给予他的难得机遇,顺应了当时门阀政治没落、皇权政治复归的大趋势。

    在他能力所及和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尽力做到最好,在完成历史使命的同时,也成就了个人的千秋功业。对此,刘裕自己是否满意呢?在永初三年举行的,很可能是刘裕生前最后一次召开的宴会上,他望着满朝文武俊彦,说出了这样一句话:“我本布衣,以前,从没想到能有今天。”

    群臣皆以为这是皇帝陛下的自谦之辞,纷纷歌功颂德,请求撰辞作赋,来彰显今上的伟大。只有那个被刘裕排除中央政治之外的王弘坦率地说道:“此所谓天命,求之不可得,推之不可去。”刘裕笑了笑,没有回答。

    这样一位英雄人物,就此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在怎么优秀的人,也难逃一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