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新兵 > 第62章 平顶山野外架台

第62章 平顶山野外架台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随着电台实习进一步深入,戴泽余心念着一个到平顶山山顶架台的计划,他试图通过电台的野外展开,考核我们对相关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时也可以印证“八一 型”电台的鞭状天线,在与直线距离220公里以外的吉林市、以及140公里之外的朝阳川的通联效果。

    这天上午的网络通联提前结束,戴泽余分别与朝阳川和吉林的实习电台约会一小时后再见,而后下达了“撤台、向平顶山山顶转移”的命令。考虑平顶山海拔521 米,鞭状天线理论上与两地都在有效通信距离之内,所以出发时并未携带双极天线。

    从东京城方向远望平顶山的山体轮廓,仿佛一座唐代建筑风格的巨大屋顶,具有“举折和缓,四翼舒展”的特点。而我们登山的位置,刚好在距离543仓库最近的平顶山的左手边,好比大屋顶的左举折。从仓库营门出发至此,大概要走15公里,而后便一路登高。

    同行的几个人无论身材高矮,都争抢背负几十斤重的电台和马达,毕竟,即使空手走那山路也会气喘。但面对艰苦,每个人都尽可能多的付出一些。人群的凝聚力,往往得益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循环往复。

    登山沿途的植被虽比不上农场的小山茂密,却随处可见碗口粗细的高大橡树。一只花栗鼠,好像被一帮军人的突然造访吸引了注意,它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尾随了我们好一阵。

    貌似一艘巨舰的平顶山山顶十分的平坦开阔,表面覆盖风化的岩石,绝少土壤。低矮虬曲的橡树,在龟裂的石缝中苦苦挣扎,偌大的一片山顶,甚至连杂草都非常稀少。当下望东京城小镇,仿佛近在咫尺,农田翠绿,阡陌纵横,河水蜿蜒,恍如一幅铺在我面前的巨大画卷。人置身反差巨大的高处,顿然会生出“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通透与畅快。

    正如大家预判,电台展开和通联十分顺利,吉林和朝阳川电台分别给信号4和5,说明“八一型”电台的15瓦功率,再配以4米长鞭状天线,在高地的通联效果还算可以。如果换以现在的电磁环境,结果就不好说了。几十年后,我曾用晶体管“八一型”15瓦电台配80米斜天线,与 330公里外沈阳的薛探平和胡伟的个人电台通联,信号3到4。

    不久,冗长的一场小雨哩哩啦啦下了一天,透过报房的窗,见屋后不远的橡木栅栏上生出密密麻麻的黑东西。好奇的我绕到屋后,发现竟是刚刚露头的木耳。

    在东京城这地方,入夏一旦雨水渐多,腐朽的橡木都会长出这菌类。仓库里有的人家,常在房山头墙根堆一堆半朽的橡木,盖几张草帘遮阳,每天洒一点水,木耳就会像野草一样疯长。

    实习结束前一周,戴泽余提议到库区看一看,通过仓库的王台长请示相关领导,批准我们可以到库区短暂逗留。一行人通过戒备森严的岗哨,沿一条不宽的水泥路朝东南向的山沟走去。

    由于库区从日占时期就因电网阻隔与外隔绝,山林几十年绝少扰动,视野中的灌木异常繁茂,参天大树也随处可见。据说,这林子里尚有狍子,野鸡,野兔,刺猬,飞龙等动物,基本都被仓库的官兵们善待。

    我们沿水泥路又走了一段距离,向左拐进一条登山的小路,没走多远,见一搂多粗七八米长的一根朽烂橡木横卧草丛,上面黑压压一层肥硕的木耳,那夸张的程度,也仅仅在东京城见过一次。

    眼前的一幕,让曾经有采蘑菇经历的我本能的为之兴 奋,忙脱下军装铺在地上,像捡宝贝似的摘起了木耳,同行人也伸手帮忙,很快摘了一大堆。遗憾的是,采回的新鲜木耳正赶上连阴雨的天,即使摊在电报房的地上也很快腐烂。

    到库区游玩的当天中午,见中灶食堂前的空地上躺着一头几百斤重的耕牛,据说是因不能倒嚼而去。它圆睁的眼珠仿佛就要掉下,四腿僵直,肚子涨得老大。如果换做一年前在农场时,我甚至能盯着那牛空口干掉两碗饭,现在却不见一点兴趣。

    命里注定的某种力量,似乎要一下子补齐亏欠我们的所有的肉。自从在葆园的食堂吃狍子肉馅的包子,一个多月的时间,几百斤重的马鹿肉,几百斤重的牛肉,竟吃到我们开始怀念农场的萝卜,哎!人生真是世事难料。而完全享受这口福的唯有三人——王福贵,赵家贵,还有我。

    1971年7月20日电台的网络实习结束, 我们一行7人离开了印象深刻的东京城小镇。列车途经葆园,我曾刻意透过车窗寻找远处的白石砬子。群山中,一道灰白的石崖傲然挺立,仿佛在一夜之间才褪去了翠绿。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