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讲科学没人听,那就讲谋反! > 第16章 争储君?

第16章 争储君?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二天。

    朝会。

    朱棣这次来,就是抱着上战场的心态来的,一脸的严肃。

    一路上遇到的人,他都懒得搭理。

    众人只当他心情不太好,但实际上,双方之间肯定会有矛盾,没必要和这些人搞好关系。

    当朱棣来的时候,朝会大殿里已经是人山人海。

    朝会大殿十分宽敞,气势恢宏,一根根盘龙柱矗立在大殿之中,宛如擎天之柱。

    到处都是华丽的雕刻,大殿的正中央,铺着一条红色的地毯。

    而在阶梯的最上方,还有一张巨大的龙椅!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居高临下地看着下面的文武百官。

    随着一句话:“没有重要的事情,就退朝了。”

    朝堂之上,群臣先是例行的汇报了一下各府之事,然后又相互攻讦。

    还没出什么大事,他就准备退朝了。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朱棣居然会在这个时候站出来,说出这种话来。

    “父皇,儿臣有要事相告!”

    朱棣身为皇子,本不该出现在朝堂之上,也不该出现在这里。

    如果要去的话,应该是太子朱标才对。

    但今天,朱标不在,朱棣却在!

    这分明就是出大事了!

    在场的大臣们都嗅到了一股,不同寻常的味道。

    “燕王,你找我有什么事吗?”朱元璋装傻道。

    他的声音很平静。

    “启禀父皇,儿臣感念天下士子与百官的辛劳,故斗胆提议,择优而赏!”

    顿时满朝文武都是喜出望外,居然还有人提条件!

    太好了!

    但就在这时。

    朱棣话风一转,说道:“不过,考虑到天下士子和官员对我的优待太多,若是再加赏赐,对我大明来说,也是一种负担。”

    “所以,儿臣建议,废除天下读书人和官员的特权。”

    “同时,为体现大明一视同仁的思想,儿臣提议,废除士子、官吏等一切特权!”

    此言一出,满朝皆怒!

    他到底想干嘛?

    这分明就是要从他们身上割下一块肉来!

    他们已经很努力了!

    朱元璋是出了名的工作狂,每天早上上朝,天还没亮就起床了,必须等到天黑才能离开!

    现在又要剥夺他们的一切特权,这还让不让人活了?

    在座的没有一个是傻瓜。

    朱棣和朱元璋同出一源,这是众所周知的朱元璋授意朱棣这么做的,但是,谁敢指着朱元璋呢?

    所以,他只能训斥朱棣一顿,道:“燕王,朝中之事,自有文武百官,太子和皇上定夺。”

    “自古至今!士农工商,皆以士为先!”

    一位垂垂老矣的老臣哭着说道:“此举定会令天下士子寒心,令天下士子离心离德!”

    “陛下,您可千万别坏了国家的根本啊!”

    朝堂上一片混乱,朱元璋见状,连忙拦住这些大臣,让他说出自己的想法,让满朝文武都听一听。

    “大家先不要急着反驳,先听听他们的意见。”

    朱棣连连称是,他站了起来,解释道:“大家放心,我提出这个建议,并不是为了减少读书人和官员的待遇!”

    “相反,他们的待遇更好了!”

    华夏人都喜欢妥协,如果你想让他们改变主意,他们肯定不会同意的。

    但是在这一刻,你却说待遇更好了,怎么个好法?

    一听朱棣说的这么严厉,又听说不减俸禄,众人都是一愣,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燕王,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朱棣给大家讲解了一下基本的俸禄,奖励,免役等等,加起来。

    朱棣总结了一下,如果是以前的官员,尽心尽力的话,最多也就是一百两银子。

    除去免役的银子,还有基本的俸禄和绩效俸禄。

    一共一百二十两!

    当然,前提是,他们必须全力以赴!

    乍一看,所有人都觉得自己赚了。

    但是朝堂之上,却没有一个人上当,不是他们看不透,而是他们根本就不缺这点钱!

    俸禄跟他们有什么关系?

    这可是四品以上的官员啊!

    管那么多干嘛?

    他们在意的,只是士子的身份!

    如果不是这样的优待,又如何能让他们这些学者与那些泥腿子区分开来?

    这就是特权,这就是他们高高在上的原因!

    朝堂之上,议论纷纷,却并不是所有人都反对。

    一时间,朝堂上议论纷纷。

    有些大臣极力反对,有些则是据理力争。

    说大明朝官员,待遇这么差!

    长此以往,贪污受贿的人只会更多。

    只是朱元璋,早已打定主意。

    首先,他听陆柯说过,大明宝钞的事情解决了,官员们的工资肯定会照常发下去。

    其次,从政绩上来说,官员的薪水应该比以前高一些。

    最后,朱元璋对这些人的福利也进行了强化,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奖赏,还有精神上的奖赏。

    所以……

    朱元璋心中,已经有了决断。

    如果是以前,面对这么多大臣的反对,他未必会这么做,而是会循序渐进。

    但是,这件事关系到大明的命运!

    这是关系到大明存亡的大事!

    不管是谁反对,都是无济于事的。

    所以朱元璋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忠君报国,是读书人的本分!”

    “以燕王之言,天下士子、官吏俸禄非但未减,只要尽心为大明做事,甚至还有所增长。”

    “诸位大臣,如此强烈的反对这件事情。莫非,你们并不是真心想要为大明效力吗?”

    众臣哪敢忤逆朱元璋?

    再说了,君、臣、父、子,这就是儒家的宗旨,为臣为子做事,岂能不尽心尽力?

    哪怕心里面不是这样想的,那也要这样说啊!

    于是,转眼之间,朝中风向再次转变,看来朱棣所说的办法,并不是没有道理,只是在细节上,还有待改进。

    但不管怎么说,这个政策,就这么定了!

    ……

    朝堂上。

    这个新政策一出,整个世界都沸腾了。

    那巨富世家的书生,更是忍不住骂了朱棣一句:“他不过是个皇子而已,连太子都不是,却对朝政如此上心,一定是居心叵测!”

    甚至还暗示朱元璋,龙生龙、凤生风、鼠子生娃会打洞!也只有皇上,才会有这样的儿子!

    结果被锦衣卫的人带走了……

    很有可能,他这辈子都不可能再出来了。

    不过骂归骂,让朱棣没想到的是,这些读书人并不是所有人都反对他,而是支持他的人很多!

    要知道,这里面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出身富贵人家的。

    在这种情况下,竟然还愿意站在朱棣这一边,这是为什么?

    后来一查才知道。

    这些士子年纪都不大,又都是立志为国效力的,有功之臣得到的待遇自然也就越高。

    虽然他们并不在乎这点俸禄,不过,比同僚的俸禄高,那就是面子大了!

    他们都是为了面子而战!而朱棣最坚定的支持者,就是那些出身贫寒的人。

    朱棣的建议,就是为了让他们有更好的学习环境。

    同时,升职的机会也会更大!

    只要他们努力工作,拿到的俸禄都是最高的,自然有信心凭借自己的实力得到提升,而不是贿赂。

    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

    所以,天下间的寒门子弟,自然都是拥护他的。

    还有一小部分则是读书人,他们甚至开始为朱棣摇旗呐喊。

    吟诗作赋,拍朱棣的马屁,可以改变朝堂上的风气!

    再加上这些人的吹捧,整个世界的风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反对朱棣的人,现在都已经站到了清流的对立面。

    怎么回事?

    浊流,贪官!

    没有人敢拿自己的名誉开玩笑,所以对于朱棣的提议,没有人敢提出异议。

    于是乎,这个新的政策,就这么被推行了下来!

    连朱棣都没想到!这件事发生的太突然了。

    不过细细一想,却又并非没有蛛丝马迹。

    朱棣经过道衍的分析,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结论。

    “请问,这世上,读书人更富有?还是穷困潦倒?”

    朱棣还没来得及说话,就听到一声大喝。

    道衍自言自语道:“大部分都是中下层士子!”

    “这一次,殿下得到了中下层士子的热烈支持。”

    “那是因为他们最渴望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以前就算是举人,考中进士,也是穷困潦倒。”

    “所谓的免税特权,对于他们而言,并没有太大的用处。”

    “努力学习,改变命运,一点都不夸张!”

    “正因为如此,殿下才会有这么多支持者!”

    在道衍的解释下,朱棣总算是明白了,为什么自己会有这么多的支持者了。

    他还以为自己要身败名裂了呢!这是一个意外的惊喜。

    随着朱棣的名声越来越大,道衍的心情,也是越来越好。

    虽说谋反之事,不一定要那些士子和大臣们的拥护,但是能有几个人投效朱棣,那就再好不过了。

    毕竟,以后封地的时候,总要有人才吧!

    有了足够多的人才,他才能将朱棣的基业,打理得井井有条。

    ……

    皇宫内,书房内。

    朱元璋听完之后,也是哭笑不得。

    原本,他是被推出来当挡箭牌的。

    一时间,朱棣在朝堂上的声望直线上升,朝野上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甚至有不少文人墨客,将他塑造成了一个为国为民的忠臣。

    而且,他的智慧,也是极高的。

    朱元璋本来是想给朱棣一些补偿,然后把他发配到自己的封地去的。

    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反而是一片叫好!

    只是……

    如此一来,朱棣声威大盛,对朱元璋不利,太子朱标势必失势。

    而且据说朱标的老师宋濂,还对他进行了一番斥责。

    他堂堂太子,竟然被燕王朱棣压着打,还不能为儒门正名,真是没用!

    可偏偏,太子并没有动怒,甚至连反驳的意思都没有!

    现在,朱元璋已经开始给宋濂下套了!

    但是朱元璋,却从来没有想过要换太子,因为他知道朱元璋是一个很好说话的人。

    但是朱元璋觉得,朱标没有做错什么,而且他是长子,没必要把太子换掉。

    再说了,随便换太子,那可是会影响到国家根基的大事,绝对不能这么做。

    相反,朱棣……

    经过这件事情,朱棣怕是要提前回朝了。

    ……

    秦王府。

    除了太子朱标和燕王朱棣外,其余的皇子都到齐了。

    “一步错,步步错!”

    “我看到的只是坏处,而不是好处!好东西都被老四占了!”朱标没好气的道。

    早知如此,他就不该装聋作哑。

    这可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啊!

    说句不好听的,放在以前,就算是满朝文武,也不一定知道朱元璋有个第四个儿子叫朱棣!

    可如今呢?

    不只是他们,还有全天下的读书人都知道!

    更何况,他们不是知道,而是在猜测。

    朱棣为什么要这么做?

    难道是朱元璋在暗示自己?

    那朱元璋为什么要推第四子出来呢?这是要挑战朱标么?

    争储?!

    又是谁想出了这个天下无双的计策?

    是朱棣,还是朱元璋?

    而且,随着读书人的兴起,也会投靠朱棣。

    到时候,他的势力将会达到和朱标平起平坐的地步。

    朱元璋心中所想,他们自然是不知道的。

    不过,看现在的情况,甚至有可能换太子。

    谁不想成为皇帝?

    是以,其他几位皇子都是肠子都悔青了!

    一群人扶额,懊悔不已。

    而朱元璋的次子,则是一脸的郁闷,这可是他的任务啊。

    论资历,论威望,他绝对是第一位的!

    但他却以去藩为借口,把这件事给搪塞了过去。

    总而言之,他后悔了。

    ……

    太子府中。

    朱标坐在主位上,面色平静。

    不过,下首的宋濂却是一脸的焦急。

    朱标能不能坐上太子之位,关系到宋濂以后的仕途,能不能登上皇位,就看他自己了!

    所以,他不能失败!

    可现在,朱元璋却将自己的第四子朱棣推了出来,这是什么意思?

    宋濂不能掉以轻心!

    而朱标则是一脸的淡定,一来他并不在意这些,二来他对自己的兄弟还是很宽容的。

    他很清楚父亲对他的重视,所以他一点都不着急。

    三是他性格温和,不喜争斗。

    所以,他并不像宋濂那样,显得很着急。

    不过宋濂也不傻,其实他心里也有疑惑,从朝堂上群臣的反应来看,这件事绝对会引起公愤!

    但朱元璋却让朱棣来背这个黑锅。

    也就是说,朱元璋根本就没想过要让朱棣当皇帝,而是想让他当替罪羊!

    因为他是藩王,所以即便推行了新的政策,也不会有人来报复他。

    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

    “陛下,我们可要小心了……”

    然而,他们却不知道。

    宫殿内。

    朱元璋已经开始考虑,第二个计划了。

    从田赋上征税,无疑会更加得罪人,也更容易激起报复之心!

    所以,朱元璋必须要找一个替罪羊。

    不过,他并没有将这个任务交给朱棣。

    一来,他不想让朱棣的声望太高,二来,他需要更多的权力来执行这个计划。

    朱元璋是绝对不会,让自己的儿子们去打仗的。

    于是,朱元璋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胡惟庸。

    让他来承担这个责任!

    不就是宰相么?为了大明的国策,他不是义不容辞吗?

    再说了,以丞相的权势,这件事也是最合适的!

    然后呢?

    那胡惟庸一家人,也只好牺牲了……

    朱元璋这么想着的时候,心中却是一动。

    事实上,胡惟庸已经离死不远了。

    陆柯的第一个计划最近做得很好,所以朱元璋决定趁热打铁。

    一次又一次的出手,将正大明朝的基业,彻底的打下来。

    不过这件事也不能操之过急,朱元璋决定先向陆柯学点东西。

    所以立刻让保镖,将陆柯的行踪说出来。

    ……

    就在这时。

    陆柯正准备去一趟金陵城,去长江边上看一看这个年代的船,顺便了解一下港口的贸易情况。

    明朝虽然对海上的禁令很重,但毕竟是洪武十一年。

    但现在,禁海之策已经初步成型。

    洪武三年,朱元璋下令取消太仓黄渡市舶司,以减少对外贸易;

    洪武七年,又取消了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等三个市舶司,这三个地方都设在了明朝。

    也几乎断绝了明朝和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

    但即使如此,来大明做生意的外国人很多,尤其是在东南亚。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洪武十四年,朱元璋颁布了一道新的法令,禁止沿海地区的居民与其他国家的联系。

    从那以后,哪怕是东南亚,也几乎与明朝断绝了联系。

    而且随着海禁越来越严,洪武后期,已经很少有外国人出现了。

    事实上,陆柯第一次读到朱元璋在历史书上写的时候,陆柯还觉得不可思议。

    毕竟,在未来,世界贸易是很常见的事情。

    而且谁都知道,在国外做生意,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为什么在明朝的时候,朱元璋就开始实行海禁?

    要知道,唐、宋两代,虽然对海上贸易有着严格的管制,但禁海令,却是闻所未闻。

    这要从元朝说起,朱元璋虽然把元朝赶出了华夏,但是他的思想却受到了元朝的影响。

    也就是说,整个大明王朝,都受到了元朝的影响。

    最早提出海禁的,是元朝!

    而陆柯所说的《大明宝钞》,就是从元朝流传下来的。

    因为这是元朝时期的惯例……

    不过元朝做的更绝,直接禁止了金属货币的使用,而是使用了纸币。

    看起来很先进,但实际上,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经济规则,也不知道过度发行会引起通货膨胀,导致货币贬值。

    最终,他失败了。

    但大明王朝不仅不学,还一直在用!

    这让陆柯有些不知所措……

    不过后来查了很多历史资料,再加上自己在明朝的经历,陆柯大概明白了朱元璋的意思。

    明朝正面临着像元朝那样的“钱荒”,也就是说,贵金属的短缺!

    金,银,铜是不够的。

    而且元朝前期的纸币政策曾经起过作用,因此被大明直接采用。

    正好明朝沿海地区,经常受到倭寇的骚扰,为了不让贵重金属流失,元朝也是如此。

    那我就自己用好了!

    海禁不是很管用吗?

    再说了,大明人都以为咱们是农业国,是农业国幅员辽阔,没必要对外出口。

    和外邦做生意,吃亏的只会是我们!

    因此,出于贸易保护主义的考虑,海禁也是合情合理的。

    但是,明白归明白!

    陆柯能理解朱元璋的想法,但他绝对不会同意,像个缩头乌龟一样把自己封闭起来。

    “钱荒”又怎么样?

    银子不够用?

    距离海岸线很近的岛国就有大量的银矿等着我们去开采呢!

    而现在,他们正处于内乱之中,正是最好的时机。

    大明的造船技术,可一点都不差啊!相反,它的科技含量很高!

    陆柯认为,大明实行闭关自守,无非是没尝到甜头,顾虑太多罢了。

    元朝尚未完全瓦解,大明的国力,并没有完全恢复过来。

    沿海一带,海盗横行。

    但这一切,在殖民时代开始之前,又算得了什么呢?

    大航海时代开始了。

    到时候,就会有源源不断的银子,从海上运回来!

    大明现在的人口,已经达到了六千万!

    只需有足够的国力,就可供养百万大军!

    蒙元,弹指可灭!

    倭寇又如何?

    这是要抢他的老巢啊!

    洪武十一年,1378年,天下谁人能敌得过大明王朝?

    就连神圣罗马帝国查理四世,在大明的面前,也抬不起头来。。

    那个号称“海上太阳不落”的国度,正与高卢雄鸡展开百年之战。

    卡斯蒂利亚还没有统一,而且,1378年,距离发现新大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而大明,有陆柯在,更是走在了所有人的前面!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