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高句丽百姓在行动6
他们愤怒地责问道:“你们振华不是承诺不插手半岛的战争吗?那么这突然出现的几十万大军是怎么回事?”
面对列强代表的严厉询问,振华军的外交官却显得异常镇定。
他平静地回答道:“我们振华军始终坚守保家卫国的原则,从未主动侵略过别国的领土。”
他顿了一顿,继续说道:“至于对小鬼子展开反击的部队,那都是高句丽移民到华夏地区的老百姓和侨民自发组织的。
他们出于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愤怒,自愿拿起武器保卫家园。这与我们振华军无关。”
小鬼子代表听到这个回复,气得脸色铁青,却又无可奈何。
他们深知,如今的振华军势力已经愈发强大,不是他们可以轻易挑衅的。
而高句丽光复军在战场上的勇猛表现,也让小鬼子意识到了他们在半岛地区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
倘若激怒了振华军,让他们毫无顾忌地把重武器都开进半岛的话,帝国几十年来在半岛的经营将彻底功亏一篑。
鉴于此,小鬼子不得不咬着牙,继续号召本土新一代的年轻人从军入伍,保家卫国。
没错,在小鬼子看来,高句丽所在的半岛地区已经是他们的固有领土,绝不容许那些自称高句丽光复军的势力侵犯。
鉴于他们目前强大的攻势,小鬼子国内的气氛日趋紧张,高层不得不在秘室中频繁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如何抵挡即将到来的威胁。
“前线战况不容乐观,”一位将军沉重地说,“高句丽光复军一路势如破竹,我们需要更多的兵力。”
“那就在全国范围内发起‘全体玉碎计划’的号召吧。”
天蝗代表果断决定,启动“全体玉碎计划”,号召全国年轻人踊跃参军,为国家的存亡做最后的决战。
这一决策如野火般迅速蔓延至全国。
大街小巷被招募新兵的宣传海报和横幅所淹没,每一面墙壁都在呼唤着年轻人的加入。
媒体全天候报道前线的严峻局势,以此煽动民众的爱国热情,让每一个人都深刻认识到,这是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
在学校、社区和企业,鼓励年轻人参军的宣传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
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全体玉碎,为国捐躯”的口号声。
知名的艺人和公众人物也纷纷站出来,他们的声音通过广播和电视传遍千家万户,唤起每一个年轻人的血性和担当。
“国家需要你们!”一位当红艺人在电视节目中大声疾呼。
“每一个年轻人都是国家的希望,现在是时候为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未来,勇往直前,全体玉碎也在所不惜!”
在这样的号召下,无数年轻人涌向招募站,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决绝和勇气。
“我愿意为国家献出自己的一切,”一个年轻人斩钉截铁地说,“我选择参军,即便是全体玉碎,也要保卫我们的家园。”
另一名青年热血沸腾地表示:“我想在战争中展现自己的勇气,为了家人、为了国家,我义无反顾!”
小鬼子的军队在这样的号召下迅速壮大,但战争却充满了未知与残酷。
面对那些曾经在振华军中服役过的高句丽光复军战士们,小鬼子的新兵们显得手足无措。
这些高句丽战士不仅拥有丰富的战斗经验,还对小鬼子的战术了如指掌。
使得小鬼子的新兵们在战场上屡战屡败,转眼间就丢失了半岛的近半疆域。
“怎么会这样?我们明明已经这么努力了!”一名小鬼子新兵不甘心地说道。
“那些高句丽战士太厉害了,他们好像对我们的战术一清二楚。”另一名新兵叹息道。
然而,小鬼子的高层并没有放弃。
他们迅速启动了后续的大批量征兵计划,并通过海军的快速运输,将这些新兵迅速转移到战场前线。
近百万小鬼子士兵在战场上悍不惧死地进行防守,他们凭借着人数上的优势,终于硬生生地抵挡住了高句丽光复军的进攻步伐。
“我们不能退缩,为了国家,为了天蝗,我们必须坚守阵地!”一名小鬼子军官大声激励着士兵们。
小鬼子的士兵们纷纷响应,他们紧握着武器,坚定地站在阵地上,准备迎接下一轮的进攻。
虽然他们知道,接下来的战斗将会更加惨烈,但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为了国家的存亡,他们将不惜一切代价。
小鬼子们本以为能够凭借人数优势抵挡高句丽光复军的进攻,但接下来的事态发展却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想。
高句丽光复军在成功光复部分领土后,高调宣布要重新光复祖国,并表达了加入华盟的意愿。
这一消息对小鬼子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他们开始意识到,这场战争可能不再局限于半岛,而是有可能演变成更大规模的冲突。
紧接着,高句丽光复军以军事同盟为理由,向中南半岛的几位盟友发出了出兵请求。
这些盟友包括已经加入华盟的大光、暹罗、高棉、真腊和安南五国。
“我们请求你们出兵帮助高句丽实现独立自主,”高句丽光复军的代表在会议上慷慨陈词,“这是为了我们的共同利益和地区的稳定。”
中南半岛的五国在收到请求后,竟然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响应。
他们迅速集结了五十万联合志愿军,准备前往东亚半岛投入高句丽地区的光复运动。
“我们必须支持高句丽光复军,”大光的代表在会议上坚定地说,“这是我们作为华盟成员的责任和义务。”
小鬼子们得知这一消息后,无不惊愕失色。
他们原本以为能够凭借人数优势抵挡高句丽光复军的进攻,但现在看来,这场战争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控制范围。
“这…这怎么可能?”一名小鬼子军官惊恐地说,“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必须立刻向国内报告这一情况,”另一名军官紧张地说道,“请求更多的增援和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