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焦头烂额的李嗣源
“哼,姓王的,你如果有意见,可以让人上奏驳斥,不要在这里发牢骚。”刚刚出声的韦氏子弟不乐意了。
“我们今日来这里是为了商量对策,朝廷颁布政令,昭告天下,不可能朝令夕改,所以你还是别想其他,若是想重入朝堂,老老实实考试吧。”裴氏子弟也出言劝道。
朝廷拥有大义名分,他们这些世家门阀遭受重创,早已不是初唐时节可以呼风唤雨左右朝堂的存在。
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失去了隐蔽的土地和人口,他们这些世家大族早就成了各路节度使眼里的肥羊,肆意盘剥。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他们 这些门阀与朝廷是休戚与共,朝廷强,他们自然也强,朝廷弱,他们自然也很弱。
这么多年下来,他们也不是没有想过扶持节度使将领。
但那些骄兵悍将一旦手上有了刀枪就再也不听他们的指挥,你有钱粮算什么,我有刀枪才是真理。
敢卡我钱粮,信不信剁了你!
事实证明,没有朝廷的大义在手,他们控制不住那些兵将,而他们又不能明面上出来割据一方。
这年头,万一兵败,可是要诛族的,他们不能,也不敢冒这个险。
就像是写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的韦庄,要不是他是韦氏子弟,早就被朝廷给收拾了,可即便如此,他在朝廷的仕途就此断绝,不得不入蜀称臣,劝王建称帝。
门阀大族,青黄不接,子孙凋敝,虽传承仍在,但也只剩下一些底蕴,在朝堂的势力可谓是衰弱至极。
大唐覆灭,他们被割了一次。
后来晋梁争霸,各大家族夹在其中,多处下注,结果梁国被灭,他们勉强搭上了李存勖的顺风车,可还未享受到胜利果实没多久,李存勖就挂了。
李嗣源明面上代掌晋国,实际上却是掌控朝廷,大肆清洗李存勖的人,结果他们这些门阀大族又遭了殃,本来衰微的势力更加元气大伤。
门阀世家,就这样在战乱中一次次被削弱,传承百年的底蕴也一步步流失,人口,钱粮被那些丘八们夺走,现在,他们也只剩下诗书传家了。
韦氏子弟冷哼一声,“现在,不是以前了,你们就算对朝廷不爽,也得憋着,我请你们来,是为了商量对策。”
“这次朝廷出的科举新规一旦实施,我等世家大族便会一步步被削弱,就算是我等诗书传家,但又能占据得了朝廷上多少位置。”
“时间一长,那些寒门子弟进入朝堂,我们哪有那么多官员与他们对抗。”
裴氏之人叹了口气,有些无可奈何,“是啊。天子这一手,是明晃晃的阳谋,更是针砭时弊,革除科举弊端,我们并不是他针对的目标,只不过是被殃及池鱼罢了。”
五姓七望名传天下,但他们是精英教育,每一代能拿出手的人并不多,以前,他们有钱有粮,更有许多隐蔽的人口,掌控地方,所以朝廷对他们无可奈何,即便是女帝武则天也只能一步步削弱,并不能瓦解他们。
因为他们是朝廷统治的基石,没有他们,大唐的统治将会崩解大半,因为大唐从建立开始就是先天不足,继承了隋朝的底蕴,同时也继承了他们的弊病。
……
晋王府。
大厅中,李嗣源穿着王袍,一双眼睛眯起,不知在想什么。
“大哥,咱们一系的许多官员都被弹劾,李存礼那个叛徒把通文馆的底细透露了不少,咱们之前干的事都被翻出了旧账,现在朝廷正在追查。”在他身侧,一个穿着白色文衫,五官明朗,气质不俗的青年正在禀告。
此人,正是通文馆十三太保之一的智子门门主李存智。
李嗣源皱皱眉头,额头的纹路显现,“老七,朝廷那边自有我去对付,你只需要稳住通文馆各弟子就好,记住,通文馆是我的眼睛和左右手,没了他们,我就像是没了眼睛的瞎子,什么都看不到。”
乱世之中,军队自然重要,但情报消息也很重要。
就说五代十国末期,耶律阿保机的耶律德光入侵中原,覆灭了后晋,在中原捞了一笔后就撤出了中原。
此时的中原群龙无首,元气大伤,可南方有长江天险,没有经历战争,只要他们派出军队占领中原的大梁城,就能入主中原,结果那时候的南方诸侯消息不通,无一人北上,错过了大好时机,结果偌大中原白白便宜了刘知远。
“大哥放心,通文馆的弟子们已经转移,隐于地下,所有的账册名单都已销毁,不会留下破绽。”李存智是李嗣源的七弟,名声不显于外,一直坐镇河东,维持局面。
这次李存礼背叛晋王,无疑让李嗣源的声望受到极大打击,而通文馆十三太保早已死伤惨重,其中李存礼,李存义投靠了天子,与他作对,李存忠,李存孝,李存惠,李存勇,李嗣昭等人都折在了龙泉宝剑之乱中,李存仁死在了大漠。
昔日的十三太保可谓是分崩离析,名不副实,现如今真正能为他所用的,只有老七李存智和老八李存信。
其中河东太原是他的基本盘,必须有人坐镇,所以他把老八放在太原,调集老七来了洛阳。
李嗣源点点头,伸手拍拍他的肩膀,以示看重,只要通文馆不失,朝廷上就算有再多官员被弹劾,他也不在乎。
只是想到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李存礼,他就恨的牙痒痒,这阵子,他可谓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忙的焦头烂额。
朝廷翻起了旧账,他不得不给之前自己的所作所为擦屁股,为了请罪,他自罚禁足在晋王府之中,毕竟他之前的所作所为站不住脚,李星云不登基也就算了,那朝廷怎么样,还不是他说了算。
可李星云登基,翻旧账是名正言顺,即便他有从龙之功,那又怎样,天子大义在手,只要手下有人,有理在手,想办你,就办你。
李嗣源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躲避朝臣弹劾,一方面也是小小的退一步,向那李星云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