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逆袭后,某位大佬黏上我 > 第 章 未命名草稿315

第 章 未命名草稿315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刚才洗完澡突然想起前几天吃完晚饭后,我妈唠叨我,说我一天到晚躺在家里,应该要出去做一下运动,然后那天我久违的跟她一起去楼下公园逛了一圈,但是那些器材中我最想做的运动就是荡秋千[捂脸]

    然后我妈就坐在那看我荡秋千,我跟她说,我可喜欢玩这个了,印象中小时候要玩秋千要去兰芝(家附近的小朋友家)家门口的柚子树下排队,那个柚子树下的秋千可好玩了…

    我妈说我放p,说我小时候爷爷奶奶在灶屋(厨房)里都给我吊的秋千。

    我开始回忆,好像是有怎么回事。

    我妈又说,肯定是我小时候没有什么出息,就知道哭,兰芝门口的秋千肯定抢不过其他小朋友,我爷爷奶奶才给我在自己家吊一个的…

    我想了一下,应该是怎么回事……

    又想起小时候偏屋里还有吊床,我喜欢把小狗放在上面摇,等静姐姐放学跟我玩…

    这一路走来的人生就好像慢慢堆起的小山,等我回忆起来就要慢慢刨开…

    说不出什么感觉,只是好像走了很远的路,旅途劳累…混乱的记忆方式,怕一觉睡醒一个字都不记得,所以把暂时有印象的东西记一点…

    想起讲座时提起的两首诗,一首白居易的卖炭翁,在铺垫了一些矛盾文学奖之后,他这样讲解卖炭翁:天气严寒,老翁明明已经衣衫单薄了,但是他心理却想让风雪更大些,以让自己的炭卖的更好…

    引出,鲁迅为什么能成为他那个年代的佼佼者,因为大多数人在以宏观的角度看世界,而他在以世界的角度看细节,所以有了孔乙己,祥林嫂,阿q…

    再提到,1942年饥荒,河南饿死了很多人,当时的纽约时报在报到秋季要预防感冒,哦,不止纽约时报,各大周刊,对此只字未提…

    另提问红楼,是谁眼看那高楼起,眼看那高楼塌,答:刘姥姥,因为她是在以一双穷人的眼睛在看大观园里的兴起与衰败…

    带出,前些天梅西来到中国,好热闹,国民也都很热情,但将时间线推移到《我不是潘金莲》这本书中,谁会想在乎和了解一个女人为了纠正一句话,用了20年,从小乡村告到人民大会堂…

    为什么才听完就不记得一大半了,好奇怪,可能太困…

    提到的第二首是李白的《把酒问月》,解说的是:今人不見古時月偶然觉得只有将自己的状态和情绪调节的十分痛苦和阴郁,才会落笔生花…

    今天还是雨天,早上被一声炸雷惊醒,往日里这样的天气其实很好写东西,但今时又不同往日,似乎是工作无形的磨灭了我的一些精神,所以延续爱好的能力也减弱了许多,以至于翻看自己之前写的内容会质疑和沉思…

    当时是怎样的状态能写出如此顺畅的字句?

    你看,其实这一刻对自己的要求已经放的很低了,期望的好像只是一个写作状态,或者说能在一个意境不错的日子里写出点顺畅的东西,而不是混沌,不知日夜,反复睡去,做一些悲喜难辨的梦…

    我很难将这种不适说的太明了,可是翻来覆去还是想起来抱怨一通,你知道吗?其实写不出东西也很煎熬,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这是一种精神酷刑,如此刻,即使我调暗了灯光,点了檀香,打了一盆热水泡脚,将气氛烘托到极致,可是我提笔,还是写不出一个字。

    窗外的鸟叫的人心烦意乱,我想,如果状态好的时候,这雨后的画面在笔下一定绝佳,可现在呆滞半天,脑袋里只浮出一句“明月别枝惊鹊,梦回吹角连营…”且如开了弹幕一般,反复播放。

    我觉得离谱,到底是谁偷了我的脑子,我试图想去翻阅劳工法,是否能找出一字半句的相关条例,对公司磨灭青少年精神状态的行为做出相关仲裁。

    但想想又做罢了,我不过自己发疯而已,想来真的是岭南地区湿气重,害人不浅。

    草本上还是干净,我的檀香又燃尽了,心还是煎熬,只得苦度春秋…

    你懂我说的吗?,今月曾經照古人…

    …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