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朱棣誓死守诺,朱元璋震惊!
轰轰烈烈的靖难之役以画卷的形式展示在众人面前。
燕王朱棣第一次用他的霸气手段,向世人证明了他的强大。
大唐
“好一个燕王,好一个永乐大帝!”
对于和自己有着一样经历的朱棣,李世民早就期待已久了。
听说这个大明的皇帝不仅不是他爹的正统继承人,居然连他的皇位都是从侄子手中抢过来的,李世民不仅对这个传奇的永乐大帝充满了好奇。
在看到朱棣登基前,靖难之役的过程后,李世民顿时有一种找到知己的感觉。
“这朱棣的靖难之役虽然没有像朕一场,仅仅用了一场玄武门之变就得到了太子之位。朱棣的靖难之役,是兵对兵,将对将,从全方位碾压他侄子。做的好!”
虽然没有玄武门的兵不血刃般的迅速,可从朱棣的一系列操作中,可以看出这个永乐皇帝在谋略,勇武方面都是数一数二的。
“可惜啊,我俩却不在同一个地方。不然定能好好交流一下。”
就算不是嫡长子又怎么样?
我有实力,还能用实力来证明我才是帝王之才!
有心计,有谋略,有手段!
“众爱卿以为,这永乐大帝所作所为如何?”
这个题,堪称送命题。
永乐是干啥的?
他谋反篡的位。
李世民是干啥的?
他杀兄夺的位。
魏征首先站了出来,作为先太子李建成的属官,就算现在做了李世民的臣子,这也不说明他认可了这种上位手段。
相反,他的头是相当的铁!
“臣奏对。自古立嫡以长不以贤,太子朱标死后,太孙朱允炆即位。朱允炆是经过明太祖认定的正统皇帝。”
“燕王以臣弑君,此为不忠。谋反如此大罪,就算登上千古一帝,也改变不了他的皇帝之位得位不正的事实。”
很显然,这个送命题只有头铁的魏征敢这么干。
朝堂里顿时鸦雀无声,静静地等待着李世民的裁决。
李世民又能怎么办呢?
杀!人家说的是事实。
不杀!这死老头映射的谁大家都知道。
但是,作为一代明君,这点气度还是有的。
“哈哈哈哈,爱卿说得好啊!”
李世民选择用笑声来掩饰他的尴尬。
转眼他就来到后宫之中,对着长孙皇后放话;
“魏征总是在朝堂羞辱我,我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听完不说话,只是回卧室换了一套正式的朝服。
正当李世民一头雾水的时候,长孙皇后笑道:
“都说君明则臣直,正是因为您的开明,魏征才敢直言上谏呐!”
一听长孙皇后这么说,李世民也明白了她的苦心。
做一个贤明的好皇帝不是自己一直坚持的吗?
有了魏征督促,千古一帝,必有朕一席之地!
大明
永乐皇帝的风也刮向了大明。
朱元璋早在朱允炆做出那么多荒唐事的时候,就已经对这个皇孙很不满了。
标儿死了,孙子不争气。
至于老四……
不得不说,老四论手段,论武力都远远胜于朱允炆。
老四这个皇帝,朱元璋暂时还挑不出毛病。
不过,永乐皇帝?
国家太平,百姓永享安乐?
“老四啊,你这个永乐的年号起得好啊!”
不等朱棣反应过来,朱元璋就摆摆手让他不要请罪了。
“爹不怪你!都是你那侄子干的这破事,你能胜他,爹很欣慰啊!不愧是咱的好儿子!”
原以为会被斥责的朱棣闻言紧张的心稍稍平静下来。
但是朱元璋接下来的话,让朱棣放下的心又提了起来。
“那就让爹接着看看你小子做了哪些大事吧!”
天幕随着朱棣的思绪飘向了永乐大帝经历的波澜壮阔的一生。
【迁都北平,以帝王之身扼边塞要道,是他提出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个誓言】
【这可谓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在应天府之中,不少官员反对朱棣的做法。
对于他们来说,南方繁荣的经济和他们在南方的势力,只要能迁都南方,那必然对于他们有着巨大的利益。】
【可朱棣,他以一己之力阻拦了所有只想安稳享乐的声音。】
天幕中的字幕已经不满足于人们对于朱棣的震撼了。
伴随着字幕的出现,振奋人心的话语也让无数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着这位无私又伟大的帝王!
"陛下——"大殿上,群臣跪倒一片。
为首的几个大臣互相偷偷打量一眼,交换一下神色。
“陛下,太祖建都应天,如若迁都,是违背祖宗章法!”
“陛下,应天地处江南,经济繁华,岂是北平那等苦寒之地可比?”
“陛下——”一个年逾花甲的老臣,颤巍巍的走出队列,“想当年,陛下起兵对抗建文,耗资巨大,如今需要休养生息,囤积粮草,以备北境进犯。”
群臣痛哭流涕。
他们实在舍不得江南这富庶之地,他们的家业、田宅都在这里,如果陛下执意迁都,岂不是偌大的家业就要拱手让人……
群臣悲愤,都不理解皇帝这吃力不讨好的想法到底有什么用。
舒舒服服地不好吗,非要到北平那种地方去吃沙子?
想到南方富庶的环境,美丽的风景。
扬州的小桥流水,秦淮的俏丽佳人;
那滋味,啧啧……
朱棣冷着一张脸,坐在龙椅上,脸上没有一丝表情,唯有一双被长剑磨出老茧的手
死死的握着龙椅上的龙头。
“皇上三思啊,将国都建在如此边塞要道,只要数日,瓦剌,鞑靼等异族就可以挥师南下,威胁北平,此举不妥啊!”
一个耄耋老臣颤颤巍巍走出来,仿佛要是朱棣不同意,他就昏死过去。
“够了!”朱棣怒喝一声,刷的起身,看着底下群臣的一场闹剧。
朱棣抬眼看向殿外,“北平,上连瓦剌,鞑靼这种少数民族,是一座大明的屏障。”
他收回视线,满眼失望的看着底下的朝臣。
曾几何时,他们也是跟着自己浴血奋战。
如今,才短短几年,难道就忘了北边蛮夷入侵时,老百姓的嘶喊了吗!
朱棣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怒火, “只要把皇都迁往北平,就能激起后代皇帝奋勇抗敌的志气!他们没有退缩的余地,不抗敌?那就死!”
大殿上,众多朝臣面面相觑。
似乎想不到,眼前这位皇帝,对死守北方边境,竟然有这么大的决心。
朱棣闭着眼睛,眼前仿佛又出现蛮夷入侵时的整片北方大地上演的一场场骨肉分离,血流成河的画面。
他睁开眼,目光坚定的看向众人,“我大明,只要英勇的皇帝,不要贪生怕死之辈!”
“说着,朱棣拔刀而出,立于太和殿门口,指天誓日: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只要还有一口气,就死战不退!”
这是朱棣第一次提出这句话,也是群臣第一次看到朱棣的决心。
他绝不是易与之辈,他渴望成为太祖那样,甚至比太祖更英勇的皇帝!
他是永乐大帝!他还是那个燕王朱棣!
那个以一己之力,挡在大明和蛮夷的要道之间,以身躯为屏障,舍生忘死的朱棣!
他时时刻刻都不曾忘记自己的梦想。
以此身躯,护我大明!
此时此刻,朱棣已不再是朝臣心中那个初登大宝的皇帝。
他成为了朱元璋之后,大明群臣的精神支柱!
大明,因朱棣而荣光!!”
大明
听到朱棣霸气地发话朱元璋胡子都快要被自己揪掉了。
“好!不愧是咱的儿子!完成了咱一心想要实现却没有实现的梦想。北迁!”
“好一个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好一个朱老四!”
作为曾经南征北战,马上打来天下的朱元璋,这个身上刻满了自己意志的朱棣像极了曾经的他。
想起开篇对于朱棣的介绍,朱元璋深深感叹,也不再有当初的想法。
“马背天子,一个好的将军就应该死在战场上,可一个好的皇帝,却不应该死于战场,太可惜了!”
虽然很肯定朱棣的战绩,但是相比于开疆拓土的将军,他更希望自己这个儿子是一个文武双全的皇帝。
因为对于将军来说,它只需要建功立业就行了。
可是作为一个皇帝,他就必须要无论从文治,还是武治,都要做到样样俱全,
“不愧是朕的好儿子!不过文能提笔定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让咱看看,你小子能做到什么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