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争与不争
天幕又出现了,伴随着的,是一片雪景,和那个始终不变的、不知从何而来的少女之音。
嬴疾听不太懂了。
什么up主?什么太史公?什么《史记》?
他最想搞明白的,是最后一句。
什么叫“武王这四年中”?
难不成,我这大侄子就在位四年?
可不敢这样想啊老天使,这可是大不敬之罪。
那排除这个猜想,就只有一种可能了,就是自己在嬴荡继位后的第四年被罢黜,离开权力中心了。
嬴疾扳着手指一查,还有两年嘛。
耶!终于可以退休了。
聪明人又不止嬴疾一个,这天语,嬴荡和甘茂都能听见,整个秦国都能听见,还有山东六国。
听到又能怎样,六国恨得牙根痒痒,却也不能奈秦如何。
他们甚至心里还这样想,天语上说完秦国,是不是就该轮到自己国了?
这是大秦系列,那按照地缘位置,秦在最西,紧挨着的东边是魏国,南边是楚国。
那么下一个是大魏系列,还是大楚系列?
六国各自摩拳擦掌,拭目以待。
但这次的天语没有透露任何风声,谁也不知道这老秦国下一步要干啥,他们只能瞪眼看着。
嬴荡继位两年以来,并没有发动战争,也没有发动战争的迹象,六国在背后笑话他,到底还是个毛头小子,经验不足。
殊不知,秦国正在韬光养晦。
国内的事情基本上已经忙完了,到明年春天就可以收工。
确实像天语上所说的,不光是修改田律、疏通河道,经嬴荡授意和支持,甘茂还修改了封疆,构筑了堤坝,搭建了桥梁。
世上本无一劳永逸之事,但经过这一系列的忙活,十几甚至二十几年不用再在农事上操心,还是可以做到的。
当然,前提是工程的质量过关。
秋天又要到来。
这是公元前303年的秋天,嬴荡继位的第三年秋天。
攻伐宜阳,终于要提上日程了。
按照先前早已做好的谋划,甘茂带着几大马车的金银财物去了魏国。
明明是伐韩,但这个时候去魏国干什么呢?
还不是怕魏国在背后偷袭秦国,得把它拉拢到自己阵营里来。
魏国是个墙头草,谁对自己有利便随了谁,所以还是很好说话的。
【秦武王三年秋,甘茂出使魏国,以“共享伐韩之利”为诱饵,争取魏王的加盟,并施以军事和政治压力,在迫不得已下,魏国答应出兵襄助秦国,共同伐韩。】
这时秦国的心思已经被天语公之于众,韩国也不甘示弱,想拿我宜阳,怕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
四个字:顽强抵抗。
国家利益是国家关系的决定性因素。韩国想找周围的邻国帮忙,燕赵齐楚一看,闭着眼睛摆了摆手,太远了,你们几国的事儿,与我无瓜。
于是这四国如愿当了吃瓜群众。
打起来,打起来,打起来!反正看热闹不嫌事儿大。
嬴荡虽表示全力支持甘茂,但现实情况却让他犯了难。
五个月了,宜阳的城门还没被攻下。嬴疾一看这可不行,立马上谏,停止攻韩。
“韩国把兵力全压在了宜阳,我秦军完全是硬碰硬,五个月以来,将士死伤惨重,王上,退兵吧。”
嬴荡此时也不知该如何是好,书房里,他焦急地踱步。
“可这个时候知难而退,我秦国岂不沦为了天下的笑柄?”
“匹夫之勇!面子重要还是将士的命重要?”
嬴疾也恼着火,拿出长辈的姿态回怼嬴荡。
当时就说不让打,结果非要打,现在撤又不好撤下来,看看办得这叫什么事儿,搁谁谁不生气。
被教训的嬴荡愣了愣,他现在好似明白,他的这位柱国叔公,并不是忠于自己的父亲嬴驷,也不是忠于自己,而是一直忠于秦国。
和甘茂是完全不同的,嬴荡想。
“臣一时情急,王上休怪……”
嬴疾也意识到自己不该这样讲话,便忙躬身对着嬴荡一拜,却连忙被后者扶起。
“叔公一言,寡人醍醐灌顶。这样,寡人立刻写信,传甘茂回咸阳,商量一下撤兵的事儿。”
嬴荡脑子嗡嗡的,叫来侍从准备好帛书,拿起毛笔便开始写了下来。
这时,他才是一个二十二岁的少年。
如此年少便颇有主见,便能独当一面,嬴疾在一旁看着,对刚才情绪失控发脾气的事不由得心生悔意。
他其实做的已经够好了。
三年以来,平蜀乱、设丞相、兴经济,这些都是很有水平的事。
而这些,虽然有甘茂和嬴疾在身旁协助,可无一不是嬴荡自己的决断。
那么这次,攻伐宜阳,真的错了么?
八百里加急,帛书送到前线甘茂手中,他却不以为然。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甘茂给嬴荡回信一封,历数如今秦韩的战场形势,又提起了发兵前二人的息壤之盟,想让嬴荡在朝堂上力排众议,继续支持把这仗给打下去。
甘茂心里明白,作为极力主张攻伐宜阳的出兵将领,若半途而废,就这样无功而返,那自己以后就不用在秦国混了,直接卷铺盖走人算了。
他迫切需要用这次的战果去证明自己,证明他才是和嬴荡最合拍的那个人,而不是王叔嬴疾。
不,甘茂,你其实不需要的。
没有人会和你争。
和你争的,只有你自己。
【敲黑板】
1甘茂年少学于史举,史举是谁呢?“秦国上蔡之监门人也”。好读书,自负学问不逊于鬼谷子,学的是百家之说。
2甘茂和武王之间有个息壤誓言,也就是息壤之盟,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查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