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心学
文金戈道:“孟子这个人一生所为和孔子差不多,都是想以自身之力堵上河提的缺口。不过最后孟子发现了,决口的河提,单凭人力不可能堵得住的。”
“于是孟子想到了一个釜底抽薪的办法,从源头解决问题,那就是让河里的水变少,让浪潮平静下来。河里的水变少就意味着人性的欲望变少,怎么才能让欲望变少呢?那就是给制定规则的人,套上一副枷锁。于是,就有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
“你们可千万不要小看了这句话的分量,正是这句话,让原本的滔天巨浪变为水面下的暗流。虽然还是时不时会冲垮堤坝,但是表面工作的必要性,很大程度的缓解了老百姓生活的压力。”
“这个表面工作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师出有名,哪怕是造反,也要扯一个靠谱的口号,决不能与天下悠悠之口为敌。这,就是这句话在历史中的作用,它为文明盖上了一块遮羞布。”
文金戈略有深意的看着杨秀秀,然后拨弄时间线来到宋朝,看着一位丰神俊朗的年轻人。
杨秀秀眼睛又直了,不过没敢再说话。
文金戈道:“朱熹也发现了这条河流的状况,而且有周公旦、孔丘、孟轲在前面探好了路,他也就没了逆流而上的必要。他要面对的是,需要想办法解决河流中河水泛滥的问题。于是便有了存天理灭人欲和格物致知。”
“知道什么意思吗?有没有人能解释一下?”
杨秀秀不自然道:“怎么有种上课被提问的感觉?”
不过很快她就回答道:“朱子曾经解释过:饮食,天理也;珍馐,人欲也。也就是说,吃饭吃两碗米家常菜饭能吃饱,这是天理;但是如果非要吃山珍海味,这就是人性中的欲望在作祟。朱子这话的意思很明确了,就是告诉我们,要学会控制自身的欲望。而格物致知,就是说人要学会分辨什么是天理,什么是欲望。但是对于绝大部分普通百姓而言,他们连最基本的两碗米饭都吃不到,更遑论其他?所以,朱子的理念,对普通人没用,仅对中上层有一些影响,人性的欲望很难让人做到自控。”
文金戈道:“没错,看,还是有明事理的人的。朱熹的观点确实是这样,但他仍然无法做到让河水的水位降下来。或者说他没有找到源头。”
“然后就是大明一哥王守仁,也就是王阳明。”
文金戈把时间线调到明朝,又一枚大帅哥新鲜出炉。
文金戈嫌弃的看着杨秀秀,不过也没有多说什么。
“王阳明在朱熹格物致知的基础上,找到了欲望的源头,欲望起于心。只有控制住自己的心,才不会被欲望操控。于是就有了心学。”
“心学是什么,王阳明的四句话道尽心学: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无善无恶指人生来是没有善恶之分的;当一个生命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这种意念的行为能够造成是非善恶影响,这种意念就有了是非善恶的差别;正确地区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就是良知;以良知为标准,按照为善去恶去行动就是格物。”
“这不就是你们要的方向吗?致良知。”
杨秀秀道:“我怎么感觉你好像讲过这些东西呢?”
文金戈道:“还记得对众生平等的解释吗?众生平等对应的就是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对于一个灵魂而言,未曾接触世界的定义之前,就是无善无恶。或者说,没有定义和被定义时,灵魂都是平等的。心之体所指的,就是一个人作为人的自我意识和认知。这时的人,就是一张白纸。”
“然而当人开始接触世间的定义后,便有了认知,比如婴儿疼了会哭,饿了会吃奶,等他长大了,会知道酸甜苦辣咸,会认识事物语言,会有七情六欲,等等。这些认知会组成一个人的自我意识。”
“而一个人的性格,会因为各种认知而变得不同,善良或邪恶,阴险或磊落,狡猾或笨拙,贪婪或正直。这个问题是无法避免的,因为每个生命得到认知的环境和方式都不同。”
“至于第三句,就是解决第二句问题的方法,致良知。侠义的解释是,人要明白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广义的解释,就是我刚刚讲的“道理”,要知道的更多,要理解的更多,你就会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用一句话总结:只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支撑一个人做出对的选择。”
“那么对与错是由什么决定的?由法律与道德。道德是自我约束,法律是外界约束。当一个人对道德足够认同时,他不会让自己的私欲控制自己。而当一个人不足以完全控制自己时,就由法律进行约束。所以你们明白了吗?道德和法律是紧密相关的,它们非常重要,是一个文明的地基,必须要稳固,必须要让所有人都认同!”
“现在你们知道自己有多烂了吗?道德说践踏就践踏,法律说逾越就逾越,就这还觉得自己功德无量?如果你们坚持这样,最多十年,人类文明就该重启了。”
杨秀秀问道:“第四句如何解释?”
文金戈道:“第四句很简单,等你们完成了第三句,有了完美的法律和道德后,无论做任何事都能以法律和道德为基准判断对错,就完成了文明的格物致知。”
杨秀秀道:“这些道理,都是你从书里读出来的吗?”
文金戈道:“不。说起来你可能不信,当我领悟了这些东西后,才接触到朱熹的格物致知,和王阳明的心学与知行合一。我这才发现,原来有人走在我前面,所以,我现在可以回答你那个问题:我并不孤单。”
杨秀秀明显不相信文金戈这句话,问道:“所以现在的当务之急,是为人们重新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