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护航编队,沿江而上!
1月12日,江城码头外,白雾笼罩着江面,一艘艘战舰穿过云雾,探出了飞剪式舰艏,劈开了江面上的浪花,14艘军舰齐刷刷的向着岸边停靠,引得江城码头上的乘客和力工停下了脚步,驻足观看这忽然出现的小舰队。
“舰长,我们已经到达了江城,准备靠岸!”
吴岳身着白色的海军军装,指着不远处的码头说道。
“知道了,我待会下去见汉王,让驱逐舰先靠岸,运输舰依次排列,到时候方便士兵登船。”
陈绍宽拿着望远镜,看着远处江城街区的景色,只见那里还在修着什么路,汉王早已经在码头等待多时了。
沈瑜看着大明帝国的新锐级驱逐舰,感慨了一下这里幸亏不是大清,鞑子设计不出这种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战舰。
在他的视网膜上,系统已经把新锐型驱逐舰的详细参数投射在沈瑜的眼前,如同ar眼睛一样。
这新锐级驱逐舰于1809年建造,首批建造8艘,已经列装太平洋舰队4艘,每艘舰艇上装备的6门120mm50倍径的舰炮和6门75mm30倍径的副炮,4门4联装533mm鱼雷和8门重机枪,满载排水1600吨,装备的还是上沪江南造船厂自己研发的4台重油蒸汽轮机,最大马力28万匹,采用4轴推进,最高航速376节。
看着舰长986米的驱逐舰入港,舷梯被快速的搭建,沈瑜看到从旗舰上面走下来一位年轻的海军,通过白色海军礼服上的肩章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位中校舰长。
“王爷,你好,我是这次护航编队的指挥官陈绍宽。”
陈绍宽说着就脱下了手上的白手套,和沈瑜握手,同时那一双黑色的眼眸不断的打量着同样身穿军装的汉王,这个年轻的王爷给他一种危险的感觉。
“你好,陈绍宽中校,感谢您为帝国做的贡献,能随着我们去剿灭叛乱。”
沈瑜当然知道陈绍宽,这位的命运看来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大明的海军也确实厉害,被日不落暴打之后就发奋图强学习洋人的造舰技术,特别是舰炮和动力系统也是和世界先进水平同起同坐。
“王爷不用谢,大明还应该感谢您这位愿意挺身而出的王爷,剿灭叛乱也是我们海军人要做的事情。”
陈绍宽昂起头颅,在他心中大明的海军远东第一,谁要是在远东和大明一对一,必定惨败。
“这次平叛任务,你护送我们国防军前往蜀地,沿途提供炮火支援和物资运送,我们大概明日就能出发,先行两个旅,我看你们海鸥级运输舰能运送不少士兵和装备,现在就开始吊装吧!”
沈瑜没有墨迹,相互一番慰问后,就直奔主题,在他看来这兵贵神速,这蜀地闹起义都他娘这么久了,再赶几天路,到哪里黄花菜都凉了。
“我们10艘海鸥级运输舰可以先行运送8000士兵,大概一个旅的规模,等他们靠岸就可以吊装火炮,现在船上就有枪支弹药,你们可以轻装上阵。”
陈绍宽将上沪兵工厂和金陵兵工厂的装备支援清单给了沈瑜过目,顺便得回执一个单子。
“恩,辛苦了,今晚上就留在江城吃点好的吧,在江上漂泊两天了。”
沈瑜邀请军舰上的军官今日去他的王府上吃顿饭。
“当然,王爷的邀请属下怎能拒绝,咱就恭敬不如从命,哈哈哈!”
陈绍宽和沈瑜并肩进入到吉普车中,在车上他还在不断的打量着汉王的军队,单单这辆吉普车他就没见过,还有这江城街道各种百货和公司跟东南沿海城市一样多,巨大的广告牌字,那显眼的标语也是他从没见过的。
还有路上竟然有红绿灯,跟日不落的街道管理是一样的,看来这个王爷对封地的治理是花了不少功夫,最起码表面上看是这样的。
“王爷跟你当兵的人真是幸运!”
陈绍宽发出一声感慨。
“怎么说呢?”
沈瑜看着这位年轻的海军将领,不出意外,日后这位也是他的部下和未来海军的一颗璀璨的星。
“我还没见过除了海军之外,那个省份的二流军队穿的这么好,一流的辽东野战军也不过是和普鲁士一样穿的简约衣服,您这士兵穿的可真像绅士。”
陈绍宽来到江城之后开了眼,海军军费多,可比陆军那些穷哈哈强,衣服也是随世界海军主流的,常服就是绅士西装,这陆军穿这样翻领大衣也是头次见。
“当然!好看就是战斗力,你看我的兵都是昂首挺胸的,自信给的力量。”
沈瑜笑着说道,大明的海陆也是有矛盾的,每年军费问题双方也争的不可开交,目前他是属于陆军派系的,也不怪陈绍宽的惊讶。
30多名海军军官和沈瑜手下的军官们在汉王府内举行了出征前的宴会,沈瑜这次也是亲自率军出击,朱元铮也是要求他随军提高士气,在他眼里作为他的儿子只能死在战场上,不能死在女人身上。
为此沈瑜特意整了两只羊用来烧烤和涮铜锅,以驱散弥散在手下心中的寒气,宴会上众人畅谈着明日出发的事宜,沈瑜的军官团也给他连夜做好了三份预案以防万一。
这次国防军出动3万人,分成两组,一组随着公路一路收复失地,扫平叛军,另一路则是重点打击蜀地南部的农民军。
沈瑜任命龙志舟担任临时旅长率领1旅围剿农民军,魏子锋担任临时旅长统领2旅,秦鹏担任临时3旅旅长,沈瑜亲自指挥2、3旅扫除叛军,留下燕双鹰担任留守司令,看好江夏省,他很担心江夏的士族,这些人心思活络的很,虽然暂时被他弹压下去没有异动,谁知道他率军出征后,会发生什么。
第二日一早,第一旅的全体士兵(9千人)就登上了14艘军舰,携带着物资,迎着江上的寒风往蜀地的渝州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