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苟出一个盛唐 > 第五百四十二章 各尽其用

第五百四十二章 各尽其用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王审知领大舰三百七十二艘,大小十一战,破倭奴水军,夺大小岛屿二十五座。”薛广衡读着福州来的战报。

    李晔一脸郁闷,王审知这么牛了吗?

    这些年大唐强势崛起,福建不敢对内扩张,转而对面,海门口的流求纳入手中。

    东吴时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万余名官兵“浮海求夷洲及澶州“。

    隋炀帝三次派人入夷洲访察异俗,慰抚当地。

    此后有大量福建百姓流入澎湖以及流求,躲避战乱,到了大唐,海贸发达,流求早已成为海上的中转站,有大量汉民渔猎耕种。

    王审知积极发展海贸,自然不可避免的与海上力量碰撞。

    如果王审知的力量拓展到海上,想收服或者剿灭他们,就不那么容易了。

    海军是大唐短板。

    此时的大唐还是陆权帝国,虽然有李神福、顾全武的海军,但力量相对弱小,想跟王审知碰,肯定力有未逮。

    碰赢了还好说,碰输了,弄不好王审知的海上帝国瞬间就抖擞起来了。

    海上击败大唐,战争红利就会滚滚而来。

    怪不得天下都降了,他王审知不降,不愧为唐末武人。

    “臣以为福建还是怀柔为上,王审知并未有不敬之举。”李巨川道。

    王审知的两个儿子都来长安游学了,历年的供奉一分不少,逐年增加,现在跟他撕破脸皮肯定不明智。

    李晔揉了揉额头,“不仅是怀柔,还要合作共赢!派出武营精干子弟,入福建军中,学习其海战之术,另外,浙东、江淮的丝绸也走福建甘棠巷,加深经济联系,江西的粮食可以低价卖入福建,加深其对中土的依赖,多鼓励民间商贾入福建做生意。”

    李晔不是传统帝王,也没有什么唯我独尊的执念。

    王审知是中土的英华,李晔很想看看他能做到哪一步!

    天下之事,也不全要用刀子解决。

    打仗是要死人了,这些年死的人已经够多了。

    与其大家拔刀内卷,还不如刀子朝外,大唐完全可以跟在王审知的后面,一步一步壮大海军以及海洋贸易。

    而且海洋比陆地大太多了,巨大的利益,大唐也吃不下。

    一个合格的小弟,倒是可以省去很多麻烦,只要王审知不扯旗造反,都是可以商量的。

    就算王审知有这个心思,如今的大唐还会怕他?

    李巨川讶然道:“陛下,此举恐怕会鼓励沿海枭民争附海外。”

    李晔笑道:“若真是如此,朕不胜欣慰。”

    养儿如羊,不如养儿如狼。

    李晔对大唐百姓的期待也是如此,宁愿百姓在外为狼,也不愿束缚在中土为羔羊。

    当然,这话心里想着就行,不能说出口。

    作为一个传统文人,李巨川无法理解李晔的想法,呆了呆,又把话题转了回来,“陛下可封赏王审知子嗣,令其在中土为官。”

    既然现在收不了王审知,完全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的子嗣。

    “可以,此事就交给你来办。”什么事只要想通了,心情也就舒畅了。

    刚没高兴两下,赵义存急匆匆的进殿,“陛下,吐蕃急报,张行瑾、陆论藏攻破逻些城,山南之地尽归其手,陆论藏大兴佛门,广招信徒,张行瑾趁机扩军。”

    天下统一了,但烦心事不少。

    不是李晔不愿进攻高原,而是冯行袭、杨崇本多次来报,将士只要过了兴海,就会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

    一个强壮的将士,上了高原,仿佛病夫一般。

    李晔心知这是高原反应。

    高原的另一大难题是物资难以送上去。

    大唐骑兵可以横扫漠北辽东西域,但骑兵在高原上却难以施展。

    尽管这些年冯行袭和杨崇本招募吐蕃籍士卒,但无法对兴海形成绝对优势。

    按照功劳,杨崇本还只是一个上将军、县公,想要封大将军,只能在吐蕃上下功夫了。

    吐蕃一盘散沙,如今的高原已经没有抵挡张行瑾、陆论藏的力量了。

    李晔对此早有心理准备。

    不过,现在的吐蕃不比当年,大乱了六十多年,内卷比中土还要残酷。

    中原有藩镇,它们也有,中原有黄巢之乱,它们同样有更浩大的两场农奴起义。

    连逻些城的王子们都被赶跑了。

    他们杀伐的惨烈程度比中土更甚。

    当年的河谷早已成为荒无人烟的冰谷,而吐蕃崛起的关键区域,青海、河陇、松维都在大唐手中,因归化策的影响,高原人口向河陇滑落。

    陆论藏想重振吐蕃根本不可能。

    “传令冯行袭、杨崇本,必须攻破兴海!以兴海训练士卒。”也不是人人都有高原反应,这时代人的身体素质很强,只要营养跟上去,上天下水无所不能。

    李晔记得以前看野史的时候,吐蕃大相禄东赞为报复乌海惨败,集结藏军十万,被苏定方八千骑兵击破。

    苏定方趁势攻入逻些,一把火烧了布宫。

    此事还被记入吐蕃史书之中。

    也许是因为初唐的猛人太多,灭的国太多,被忽略不计了。

    “既然陆论藏大兴佛门,陛下可令中土高僧入吐蕃,宣扬佛法,软其心志,宣大唐威德!”李巨川的小眼睛又亮了起来。

    李晔心中一动,这么多年君臣,李巨川一开口,李晔就知道他的意思。

    经过宣宗、懿宗两代的大力扶植,中土的佛门势力也不小。

    唐末遍地都是诗僧、高僧、游僧。

    陆论藏一个假和尚,弄些歪、理、学、说,玩得过华夏文明滋养出来的高僧?

    还是那句话,什么人都有用,关键看用在什么地方。

    李晔记得好像一百年后,有个天竺僧人上了高原,宣扬佛法,重振佛门,一度令喇嘛们政治地位比城主还高,甚至一度影响到草原漠北。

    既然外人能做,为什么不自己作?

    从内部瓦解比外部强攻有效率多了,而且佛门的统治效率影响力比皇帝还大。

    此举还不动声色的解决了中土僧人增多的问题。

    一举两得。

    李巨川还真是个人才,一把年纪了,肚子里的坏水越来越多。

    李晔点头笑道:“召天下高僧于大慈恩寺开个……开个无遮会。”

    挠挠头,也不知道佛门有个什么会,干脆顺口来得了。

    大唐养了佛门三百年,也该他们出出力,做点正事了。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这些和尚们一直都在走政、治、路、线,李晔现在给他们这个机会,就看他们自己能不能把握住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