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可遇不可求的瓷杯
想了想,周方明道,“清朝人陶耿义《南村辍耕录》里有一个图案的记载,据说这瓷杯是北宋末年李师师的饮水杯。”
杨桐听了内心震惊,他其实根本不明情况。
但跟三教九流打惯了交道,养成了古井不波的城府,虽然心里波涛起伏,面上不动声色。
旁边两个女孩则大惊。
周方明指着瓷杯杯口位置,续道,“这里有两句据说是宋徽宗赵佶的诗:浅酒人前共、软玉灯边拥,因为篆字颜色已经和整体釉面融为一体,极不容易辨别出来。”
李沐卉与康洁大奇,均打着强光手电用放大镜看了起来,一会儿,杨桐也看到了那两行字,竖大拇指赞道,“厉害!周老师真是博学多才。”
周方明问道,“杨先生以前在哪里见过这种瓷杯?”
杨桐摇头道,“没见过实物,但听说过。”
哦,原来如此。
此时的杨桐震惊又困惑。
当时那道白色光芒射入他眉心位置后,他双眼看见的世界似乎就变了,其他都灰蒙蒙的,只前边李三的摊位上有一个光亮。
等他闭眼再睁眼,世界又变回从前一样,而等他再次闭眼睁眼,眼前的一切又都灰蒙蒙的,只前边有一个光亮。
那光亮仿佛有吸引一般,杨桐于是来到李三摊位前,发现是一个瓷杯。
可是这瓷杯实在很难与古董联系起来,说是现代老旧工艺品一点不过分。
杨桐看不出什么,但既然如此怪异、有别于其他物件,他还是买了下来。
他此时依然困惑,不知在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诡异事,震惊则是这瓷杯果然不寻常,北宋的?没听说有这种器型的瓷器啊?
倘若不是周方明的介入,杨桐根本看不出这瓷杯有什么奥妙,更不知道居然能跟李师师扯上关系。
“周老,这北宋瓷杯怎么跟现在的水杯差不多?而且,看着也不太精美?”李沐卉疑惑问道。
周方明道,“这瓷杯与北宋瓷器形制确实大相径庭,坦白说,《南村辍耕录》的记载也可能是错误的,我之所以对这瓷杯感兴趣,其实是想研究一下。”
“既然是李师师的水杯,或许宋徽宗赵佶也用过,这也相当于无价之宝了吧?”杨桐对周方明笑道。
“还真不能这么说,因为这套物件儿在宋朝瓷器史里没有任何记载,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南村辍耕录》是清朝人说宋朝事,不能当真的。”
周方明又对杨桐认真道,“你也是行内人,正常来说,以李师师与赵佶的关系,完全可以用汝窑烧制,但这件瓷杯并非天青色。
也许一切都是后人杜撰,值钱与否,主要看各人如何看待它的价值,今天如果换做其他人,或许根本不将它当做古董。”
汝窑釉面温润如玉,在光线下青中泛黄,恰似雨后云散,天青色一直是汝瓷中最珍贵的釉色,也是最难烧制的釉色。
是啊,既然是宋徽宗情人李师师用的,何不让汝窑烧出天青色?而且这瓷杯不但色彩不对,形制也有问题,很像是主观臆造的。
杨桐点点头,他认同这些疑点。
他也算科班出身,在古玩城混了几年,但这种物件儿别说见过,听都没听过。
这时候外边传来喧嚷声,只听顾雅喊道,“桐桐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求求你了,我们复合吧。”
又传来顾大林话声,“杨桐!你睡了我女儿就当陈世美,我们决不答应!”
钱丽声音则是哀求语气,“女婿,你们结婚吧,马上就结!”
杨桐叹息一声,自己怎么就沾惹上这家傻逼了呢?真不够丢人的!
想了想,他对周方明道,“周老师,货卖识家,两千万!不管它是不是与赵佶李师师有关系,或者价值连城,两千万我便出手。”
古玩行有句话:普通东西是人找物,好的藏品都是物找人,这件瓷杯好不好且不说,换做其他人根本不会当做珍品。
说白了,倘若这瓷杯是古董,那么它很挑人,挑的就是周方明这种识货之人,据杨桐了解,这种人应该是很少的,不然他就报价五千万了。
一年前,周方明在大收藏家项德新那里见到一个酒杯,那酒杯就是这种釉色,杯底无款,只一条苍龙,杯内壁有龙凤图案。
陶耿义《南村辍耕录》里提到,类似的水杯、酒杯、酒壶、茶杯、茶碗一共五件一套,是宋徽宗赵佶特意令御窑烧制、给李师师使用的。
瓷器形制是李师师画的,龙凤图案则是赵佶御笔。
浅酒人前共、软玉灯边拥,这种浅显的诗句虽然看似不符合赵佶的文学水平,但既然是与情人在一起,也符合语境。
根据项德新与周方明的研究探讨,之所以并非北宋瓷器形制,或许是赵佶与李师师想打造独属于二人的物件儿,这形制也算得上朴拙。
汝窑的天青色确实珍贵,但当时也很多,所以故意没有烧制成天青色,而是烧成了紫青色。
徽宗与李师师的传说故事不重要,哪件古董没有传说?别说古董,现在连赝品都有故事的。
这瓷杯最珍贵的地方根本不在于釉面、形制,而在于杯底的苍龙和杯子内部的龙凤图案,倘若证实是出自宋徽宗赵佶手笔,那便是无价之宝。
到那时,赵佶与李师师的故事才能为瓷杯锦上添花。
项德新这几年一直在找相关证据,考证也是收藏家的乐趣之一。
从项德新那里离开后,周方明也来了兴致,研究了一番,但相关实物根本找不到,花多少钱也买不到。
不想今天意外遇到了,眼前瓷杯的釉色、形制,和项德新的那件酒杯,根本就是一套。
听杨桐报价两千万,周方明苦笑道,“老弟,这瓷杯其实目前只具有研究价值,所谓李师师的出处,那只是清人传说形式的记载而已,可不是历史,两千万太贵了!”
杨桐摇头,坦然道,“周老师,或许它跟赵佶李师师毫无关联,但万一有呢?万一将来找到证据证实了,这可就是无价之宝,卖几个亿、十几个亿也可能的。”
周方明还价一千二百万,但杨桐咬死两千万。
周方明沉吟半晌,答应了。
对周方明来说,这瓷杯可遇不可求,两千万并不贵。
他以往买物件儿追求物超所值,追求确定性,而这件瓷杯充满了不确定性,更像是赌博。
但不确定性在未来,也可能带来极其丰厚的回报,至少项德新便会更加尊重自己。
假如他愿意,这瓷杯转手三千万便可以卖给项德新。
杨桐找来合同,是那种古玩行通用的合同,买卖物件写的工艺品。
周方明给银行打电话,预约授权大额转账,十几分钟后,转账得到许可,他要了杨桐银行账户,用网银转账。
十几分钟后,两千万到账,两人交割物件儿。
这半个小时,几个人聊天,周方明很赏识杨桐,邀请他本周六参加市收藏家协会的活动,算是提携晚辈了。
杨桐感谢,说一定过去涨涨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