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古董茶碗盖
晚上,姜凝随便对付了点吃的,把那只茶碗盖拿出来,简单清洁去表面的泥污。
灯光下,眼见一层光滑釉质,边角虽有磕碰,还有一道小裂纹,但她凝神确定,这该是一只清乾隆的矾红盖碗。
由于磕碰过,品相不好,又不是一整套,只是单只碗盖而已,能卖个什么样的价钱,要看现在的市场行情。
当初拍戏,姜凝也接触过一些独属于这个年代的资料。
头几年,文物商店收东西的价不算很高,勉强能保个本。
不过现在古玩园和黑市上可是热火朝天,且有越炒越高的架势。
文物回收的大政策依旧是以前那套,但自由市场却早已生出它的判断。
也是因此,文玩古董玉器其中的道道可深了,什么真假混卖,制伪充好,做局抬价,像苏铲子他也偶尔掺和在其中。
毕竟相对来说,这行算是暴利的行当了,眼下缺的不是好货,稀缺的是真正识货的人。
姜凝也没想到,自己从小耳濡目染因好奇而学来的东西,居然还能有发挥作用被当成本事的一天,至少,能让她在这个陌生的年代混口饭吃了。
她找了块绒布,把茶碗盖小心地包起来放好,等后天去市里带上。
接下来是那几本书。
一看就是经历过早年的摧残与掩藏,书封皮都褪了色,有的还边角破烂,不过大体算是完整。
由于早已解禁好几年,当初的“禁书”大多都流通出来,算不上很值钱,苏铲子也没什么知识文化,他不把这些书放在眼里是有原因的。
平时收上来旧书什么的,值个五毛一块钱,算顶天了。
而姜凝收过来的这四本书,有两本像是之前的大学教材,上头写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另外两本则是苏联小说。
她先小心翻了翻教材,工科方面她看不懂,不过细翻一下,这书里还写了不少笔记,字迹十分清隽,扉页只写着一个姓氏,“梁”。
这书当年的主人兴许是个学生,又或者是老师。
另外两本小说,她没急着翻看。
而是从家里找出一把小刀,翻到后封皮那里轻轻一搓,居然搓开一道缝隙来,然后用刀锋轻轻挑进去划开。
没错,姜凝先前在苏铲子那里乱翻的时候,发现这本书的后封皮好像稍微不太对劲,她猜测书里有夹层,这才和着其他的书一起顺过来。
也是苏铲子吃了没文化的亏,懒得仔细翻捡那些书,只看它们不是什么孤本珍本,他就全堆在一边没管。
看到果然打开了夹层,姜凝忍着激动格外当心地打开。
只见从里面掉出一张薄薄的方形画纸,只有半页书纸那么大。
上头的画还保存得十分清晰。
竟是一张伟人像!
而且这画,不像是人随手描摹的,单单从画中人像的形态与神色就看出来,这人的画技手法十分高超。
画纸已然变得薄脆,但人像栩栩如生,尤其是面上与眼中的神态,好似写满了威严与悲悯。
姜凝看着这画好一会儿,十分感慨画家的技艺,又在右下角发现了一道很轻的字迹。
“宁山”。
这是画家的署名?
她并没有什么印象。
虽然书中夹层里藏着的并不是什么珍奇之画,但她觉得这副画像自己倒很喜欢,而且是顺来的,不吃亏,这些先放在家里也无妨。
她把伟人像重新放回书封夹层,那些书悉数整理平整,包起来放好。
等以后有机会,她可以跟人打听打听这位画家,毕竟是这幅画的主人想法子悉心保存下来的画。
收拾完东西,姜凝去洗了个澡。
屋里没有别人的感觉就是好,晚上姜凝在床上悠闲打滚,放着收音机,很快睡着。
第二天,她起得稍微早些。
因为想下楼去买包子,昨天早上那包子特别好吃,她心里惦记着。
昨天花销了大头,现在身上总共还剩三十来块钱,差不多能维持接下来一个月的开销。
等明天去市里文物商店,如果茶碗盖能出个合适的价钱,她就卖了,那笔钱就当成自己接下来的经营启动资金,专款专用。
现在也就八点不到,没想到一到筒子楼外的街边,有家包子铺都准备收摊了。
看来是生意特别好。
姜凝赶紧过去,好在人家还剩两个,准备留着自家孩子吃的,一个素的一个肉的,看她要买还是卖给她了。
姜凝付了钱,笑道:“谢谢姐!”
看来以后想吃包子,还得起更早!
包子拿在手里热乎乎又香喷喷的,一口咬下去,富有韧劲儿的薄皮瞬间滋滋流油。
啊,可太舒心了,人生不就是为了这一口嘛?
筒子楼里的人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都往外走,路边有人骑着二八大杠摇摇晃晃,姜凝独自边吃边往回走,四处看看,觉得这里平淡的小日子也很不错。
这个年代,莫名给人一种踏实又蓬勃的感觉。
她一路上楼,包子吃完了,才后知后觉地发现,这包子是好吃,可不是昨天那种煎过底面的。
可能找错了铺子,明天再换一家买好了。
姜凝回屋打开门,恰好正对面的门也打开一条缝,只听里头传出一阵争执声。
“妈,你就说我脸上弄成这样怎么见人啊?跟鬼画符似的,还参加什么考试?我干脆不跳了得了!”
一道中年妇女的嗓音安慰:“你急什么?我看这样不是挺精神的么?总比对门那个小姜要强得多吧?她那脸上才叫鬼画符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