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王武阳的自罪书
一张羊皮纸,记录了王武阳自己的悔过。
因为用的是毛笔,有些地方,字体已变得模糊,但好在王武阳笔力苍劲,凭大概的轮廓,基本还能认清。
看到了上面的内容,李弘文可以确定的是,查到了现在,翻案的关键,就在那“路成九”身上!
王武阳的自罪书上,清楚记录了他发现路成九有与“不明人士”的来往,并收受不明贿赂,而对方贿赂路成九是要做什么,王武阳并不清楚。
路成九自以为在西郊的交银做的天衣无缝,孰不知西郊军营的最高掌控者乃是王武阳。
至于从何处知晓路成九收受了不明贿赂,已不可查,王武阳也并未写明。
这张羊皮纸,之所以被李弘文当作认罪书,是因为上面记录了王武阳对于路成九一事的心路历程。
起初,王武阳只知道路成九收受贿赂,却不知他到底收了多少银子,知道这件事的第一时间,王武阳想向朝廷禀报,但是路成九虽然不是一直跟随他的部下,却也已经有了三年多的袍泽之情,受贿本就大过,更何论京城营这样敏感的地方!
王武阳的认罪书上是这样写的:
"此事经我手送达天听,成九必遭重罚,轻则免职,重则殒命,收受贿赂,乃大过,然,袍泽三年,我不忍为之。"
明知路成九已违军纪,甚至朝廷法度,但是因为袍泽三载,王武阳不忍让路成九九这样丢了性命,因此,才暂时将此事按下不表。
王武阳不是不追究路成九,助他受贿,而是在不让消息走漏的情况下,单独找到了路成九,与他促膝长谈,因此也就有了之前王连明所说的“父亲将九叔叫来府里,且加以训斥”。
军营中人多口杂,为防止万一,王武阳还未在军营中与路成九谈论此事,而是将他叫来了府里,谈话的过程已不可查,最后的结果,王武阳在羊皮纸上所写是“成九已知罪重,痛哭流涕,诚心悔改,故决定向圣上隐瞒这一回”。
最终路成九承认了受贿,也在王武阳面前认错,所以,王武阳最后决定,将此事隐瞒下来。
王武阳确实犯了错,而他自己也知道自己犯了错,在自罪书的最后,王武阳留下一行字。
“我虽与成九为袍泽,但食之用之,皆为百姓税银,王某自感愧对百姓,愧对朝廷,若将来成九不知悔改,再犯此错,王某,愿以死谢罪。”
王武阳没有在军中安插人手,也没有收受贿赂,如果说想扶手下的兄弟上正道也算收买人心的话,那王武阳确实收买了人心。
但路成九的人心有没有被王武阳所收买呢?
在李弘文看来,没有。
不仅仅没有,或许,路成九,就是那个害了王武阳,害了王家一家的人。
正常情况下,或许是有人查到了路成九收受贿赂,而王武阳包庇部下,才使王家遭受了灭顶之灾。
但是,如果是那种情况的话,不仅是王武阳,路成九才该是承受最大罪责的人,可是当年的王家旧案中,从头到尾就没有出现“路成九”这个名字!
真正受贿的人,脱了身去,而想帮他的人,成了受贿的人。
李弘文略一思索,渐渐的,想明白了当年发生的事。
首先,路成九收受周成淼贿赂,共三十万两,自认天衣无缝,实则不久后便被王武阳发现。
接着,王武阳将路成九从军营叫出来,与他谈话,希望他能承认错误,并将贿赂退回。
在那时,路成九确实承认了,也确实认错了,王武阳自罪书上所说的“诚心悔改”,所指的,也可能正是路成九交出了那些贿赂!
三十万两的贿赂,其中有几万两已经被路成九所挥霍,只剩二十余万两!
李弘文猜测,路成九大概是选了一个王武阳来不及处理这些银子的时间,或许是深夜,又或许是王武阳身有要事的时候,将这些银子当错“悔过的证明”,交给了王武阳!
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搜查王家时,查出了不属于王家,甚至王连明都不知道的二十余万两银子!
因为这二十余万两银子,和路成九受贿的事情,王武阳根本瞒着所有人!
李弘文估计,路成九根本不是所谓的“诚心悔改”,三十万两银子,短短时间内,已经被他挥霍掉几万两,又或者路成九,舍不得用全部的贿银陷害王武阳,最后还自己偷偷藏下了几万两?
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此事只有王武阳和路成九两人知道,为何突然一夜之间,群臣弹劾王武阳受贿?是谁走漏了消息?
王武阳自己害自己?这绝对不可能,就算王武阳要自罪,也该说自己犯了包庇之罪,而不是连累整个王家。
周成淼?也不可能,周成淼根本不知道银子要交给谁,更不知道王武阳在此事中的作用。
那么,结果只剩下一个。
周氏商行背后的汪怀山,想要贿赂的,一开始就不是王武阳,而是副将路成九!
而路成九收下了这笔贿赂,在被王武阳发现之后,路成九假意悔改,之后,也许路成九害怕正直的王武阳会将此事上报朝廷,又或许在和汪怀山商议以后,在一个王武阳来不及处理的时间,将银子送到了王家府上,第二天,汪怀山安排群臣弹劾王武阳!
京城军受贿,引得先皇大怒,不由分说,下令将京城营大将军王武阳打入天牢候审!
王武阳被带走时,心中是有数的,但他或许不知道,群臣弹劾他的,是受贿、收买人心之罪,而非包庇下属之罪!
那一天,王武阳自以为包庇之罪事发,他自己也不知会受到怎样的惩罚,但是可以预见的是,他、乃至整个王家,都将背上污名。
因此,王武阳在被带走前,告诉王连明,如果他有事,就离开京城,或许王武阳,不想子女活在百姓的指责中吧。
最后,王武阳留下了这封自罪书的线索,他应该,也想让王连明找到这封自罪书,让王连明知道,他的父亲,不是因为什么贪欲、权欲,才犯了错,而是,为了袍泽兄弟。
在最后,王武阳还是希望守住,他这个父亲的伟岸形象,不希望,让儿女因为此事瞧不起他,记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