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第一个头衔
古往今来,都不缺摸鱼者。
就算杨柳大队的人淳朴,最多少摸鱼,摸小鱼,但绝对不可能不摸鱼。
这是集体生产的通病,而包产到户,土地下放就是解决的良药。
不过,包产到户的试行政策还要一年多才会发下来。
而最早实行包产到户的小岗村,也要明年年底才会签包产到户的协议。
小岗村是成功的案例,不仅因为他们的大胆,也因为时机已经成熟。
而现在,77年5月,显然时机还不够成熟。
但文瑶有别的办法。
“石队长,我们只需要女同志参与。一开始人数也不需要太多,有15人就足够了。”
“每天下午提前1个半小时下工,一直做到晚上,人均能做5个。”
文瑶想设计成流水线,每人只做其中一步,这样的话速度更快。
“我打算先做2000只投入市场,试试水。”
15个人,加上培训的时间,一个月就能做出来。
大队干部听了都觉得还行,一个月时间,每天让女同志提前下工1个半小时而已,能接受。
“另外,投入的成本我也算了,前期第一批大概只需要500块,我给你们列了个单子,你们看一下。”
文瑶将提前准备好的成本清单拿出来,上面清晰的记录着原料和成本。
原料主要有三种:防水布、普通棉布、暗扣。
防水布单价495元每米,普通棉布15元每米,暗扣1分钱一对。
仔细算下来,一只日用卫生棉的成本是2毛5,夜用的成本是3毛1。
“!!!……这么贵?”
石有福和谢书记惊呆了,这么贵的东西能卖出去吗?
虽然他们不太懂,可各家各户的卫生带都是自己做的吧。
有些还是上一辈传下来的……
文瑶接着说,“销量方面你们不用担心,我来解决。”
虽然广大农村是很苦,可改革的春风很快就要吹来了。
再有一年半,因为运动带来的不确定的生活即将结束,国家和人民都将“触底反弹”,踏入生机勃勃的80年代。
“那你打算卖多少钱?”石队长问。
“日用4毛,夜用5毛。”
石队长:!!!
谢书记:!!!
“太贵了,太贵了!”两人都摇头,一尺布才多少钱,这东西真有人买吗?
文瑶保证道,“你们放心,要是卖不出,我一个人全买了。”
82年,第一条卫生巾生产线进入国内。生产的卫生巾7毛一片,一包8片,一包就得5块多,一样供不应求。
80年代,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女性的购买力开始彰显实力。
能花钱让自己舒服的,都要买!买!买!
所以,文瑶很有信心。
但石队长和谢书记的担心就挂在了脸上,拒绝的话没有说出口,就看顾奶奶清了清嗓子。
她什么都有没说,又像是什么都说了。
石有福抹了抹不存在的冷汗,苦着脸问,“做倒是可以做,可是我们现在没钱啊。”
不是不想干,没钱啊,姑奶奶。
谢书记让大队的会计把账目拿出来。
文瑶看了一眼余额:10元7毛3分。
好家伙,这是真穷啊。
石队长尴尬地收好账本,收起来还故意拿到顾奶奶面前晃一下。
“小顾媳妇,大队才买完肥料,只剩下这点钱了。要不,你再等等,等麦子收了或许能凑点?”
他哪里是不想办厂啊,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大队穷,为了不让人饿肚子,他是绞尽脑汁,一分钱掰成两掰花。
“石队长,我明白了。要不,开头这500块我来出吧。”
文瑶说,“我无偿提供500的布料,您只需给我安排人手就行。”
谢书记好意提醒,“小顾媳妇,咱这不能搞个体经营。”
“不是个体,这个卫生棉工坊是在咱们大队的,是集体工坊。做好了,卖出去,收入算大队的钱。”
石有福好像有点明白,“可是万一亏了,你那500块?”
“我说了,无偿提供,就当我捐给大队了。不管盈亏,这钱都是大队的。”
好家伙,大队干部们直呼好家伙。
500块啊,直接捐给大队?
石有福搓搓手,吞了吞口水,不敢置信,“真的?就算亏了也无所谓?”
“当然。东西要是卖不出去,砸手里了,就当是我的损失。”
文瑶又补充道,“如果您不信,我可以和大队签协议。无偿捐赠卫生棉工坊需要的第一批布料。”
石有福摆摆手,“那倒不用,我们不是不信你,只是你可千万考虑清楚,这样做,对你没好处呀!”
500块,那是这姑娘的所有的家底吧,她说捐就捐,怎么这么大胆呢!
不过瞟了一眼旁边的顾奶奶,他又觉得很合理。
不大胆,好像也不是顾家女人的风格。
当然,改嫁那个除外。
大队干部思虑再三,终于同意了文瑶的方案。
于是,文瑶有了重生回来的一个头衔:杨柳大队卫生工坊主任。
听说大队里办工坊,全村的妇女都赶着来报名。
进了工坊就是工人,那身份是完全不一样的。
因此人人都很积极。
“排队,排队,我们只选15个人,都有机会不要乱。”
春花婶子和女儿马小慧在维持秩序,她们是熟手,文瑶还需要她们教会其他人,因此优先入选。
人群最初的兴奋过后,文瑶开始选人。
因为是第一批,因此选了针线活好的、眼神也好的年轻妇女。
杨柳大队的妇女都吃苦耐劳,没有偷奸耍滑的人。
周英红着脸站在入选的妇女中间,不敢抬头看文瑶,生怕被文瑶一句话刷下去。
自从上次过后,她再也没到顾家露过脸。
倒是个识趣的人。
文瑶没有刻意看她,选人是春花婶子把关,既然选上了就说明对方在针线方面能力出众。
等人都选好了,没选上的妇女同志难免失落。
文瑶安慰道,“各位大嫂、婶子们,这次工坊为期一个月,但还只是开始。”
“只要运转良好,会长期经营,到时候需要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