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春风得意
351春风得意
在春风中悠然自得、心情舒畅的状态。形容人事业顺利,精神饱满,充满信心和勇气,就像春天的阳光和微风一样舒适自在。
源于唐代诗人孟郊的《登科记》。孟郊年轻时聪明过人,才华横溢,但由于生活贫困,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成功。直到他46岁时才考中进士,这时他感到自己的才华得到了认可,心中充满喜悦和自信。他在《登科记》中写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表达了他当时的愉悦心情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形容人的心情和精神状态,也可以形容事业或学业上的成功。例如:“他最近春风得意,接连在几个项目中取得了成功。”或者“她在职场上春风得意,短短几年就晋升到了高管职位。”这个成语通常带有褒义,但有时也可以用于讽刺或调侃。
352意犹未尽
还没有尽兴。来形容一些小型活动的感想,比如旅行、读书、吃饭等,形容该活动给人的感觉很好,结束之后还没有尽兴。
宋·王迈《岁晚三更之事》。 原文是:“二鼓绝,不安枕,思欲就睡不着,辗转反侧,意犹未尽。”
在南宋时期,有一个叫王迈的文人,他在一次旅途中感到十分惬意,但夜已经深了,他无法入眠。他在床上辗转反侧,感叹自己的感受还没有尽兴,于是用“意犹未尽”来形容自己的心情。
看完电影之后,他的心里依然意犹未尽。
353尽力而为
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做好某件事,指尽心尽力,不辞辛劳地去做。
古时候,有一个人名叫朱平,他有一个好友叫王明。一天,朱平家的牛丢了,他十分着急,这时王明走过来,对朱平说:“你不要急,我会尽力而为帮你找到牛。”王明先来到朱平经常放牛的地方,发现牛没有在那里,他又到附近的山上找,也没有找到。这时,他想起村里的人们常去河边喝水,于是他来到河边,果然发现朱平家的牛正在河里喝水。王明赶紧跳进河里,把牛牵上岸,然后把它带回家。朱平看到失而复得的牛,十分感激王明,称赞他是一个尽力而为的好朋友。
形容人们在做事时应该尽心尽力,不辞辛劳。例如:在学习上,我们应该尽力而为,才能取得好成绩。
354为人师表
在德行和学问方面成为他人的榜样,以自己的行为和言语作为他人的榜样。
在《论语》中,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自身的行为端正,那么即使没有下令,他也会自动行动;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端正,那么即使下了命令,他也不会听从。这句话表达了为人师表的理念,即通过自身的行为和言语来影响和教导他人。
形容那些在道德和行为方面成为榜样的人,也可以用于形容那些在教育和引导他人方面做出贡献的人。例如,一位优秀的老师可以用为人师表来形容他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行为。
355表里如一
言行一致,所说与所行完全一样,毫无虚假。形容人的品行、言行高度一致,没有丝毫的虚假。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季布的侠士,他以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著称。人们常说“季布一诺,价值千金”,意思是季布的承诺非常珍贵,他的信誉度极高。这位侠士在生活和战斗中都表现出了高度的表里如一,受到了人们的尊重和敬仰。
形容人的品行和言行的一致性,也可以用来比喻事物表面和实质相同。例如:“他的表现真是表里如一,完全符合他的承诺。”或者“这个产品的质量真是表里如一,非常值得购买。”
356一字之师
即使是一个字,也可以成为你的老师。指从一个小小的启示中获得重要的教益。
唐朝有个和尚叫齐己,他有一首诗《早梅》,其中有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元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鲜于必仁称,“一”字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齐己听了他的点评后非常高兴,称鲜于必仁为“一字之师”。
形容在某些方面得到小小的启示或教益,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个人在某些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或贡献。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看似平凡的小事,但这些小事却能够带给我们重要的启示和教益。就像唐朝和尚齐己的《早梅》诗中的“一”字一样,虽然只是一个字,但却让整首诗有了更深刻的内涵和意义。同样,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人可能只是一次简单的交往或交谈,但他们的言行却能够成为我们成长的“一字之师”。比如一个普通的同事或朋友,在工作中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却能够启发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让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得心应手。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谦虚和学习的态度,珍惜每一个“一字之师”,从他们身上汲取经验和智慧。
357师出有名
出兵必有正当的理由。后也比喻做某事有充足的理由。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秦王子婴投降。刘邦进咸阳后,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偿命,伤人者处罪,盗窃者论罪。赢得秦民的欢迎。项羽却烧杀抢掠,引起秦民的极大不满。刘邦得知后,召集军士,向他们公开宣布拿起武器反抗的道理,使众士卒明白出兵的意图和理由。得到人民的拥护,为取得关中地区和楚汉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这个计划虽然大胆,但师出有名,因此可行性很大。
358名列前茅
名次列在前面。古代行军时,前哨部队的士兵在前面排列整齐,以防止敌人的突然袭击。现在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在考试、比赛等活动中成绩优异,名次排在前面。
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前茅虑无。” 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交战,晋国大将荀林父率领军队行进到敖山一带时,前哨士兵忽然报告说,楚国军队已经逼近了。荀林父立即命令军队排成三列前进,可是当他看到最前面的队伍中缺了一个人时,又命令后面的队伍填补上这个空缺。没过多久,楚国军队发起了猛烈进攻,荀林父只好率领军队仓皇逃跑。后来,人们用“名列前茅”来形容成绩优异、名次排在前面。
形容在考试、比赛等活动中成绩优异的人或事物。例如:“他在这次比赛中名列前茅,真是太厉害了!”也可以说:“这家公司的业绩一直在行业内名列前茅。”
359茅塞顿开
比喻人忽然明白了或明白了某个道理,思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或开阔。
源于古代中国的历史故事。据《孟子》记载,有一次,孟子的学生端木赐(子贡)问孟子:“如果有人天天偷鸡摸狗,不务正业,但是突然有一天良心发现,开始改正错误,这算不算‘茅塞顿开’呢?”孟子回答说:“可以这么说。但是,如果这个人是因为别人的劝说或者受到某种启发而改正错误,那么就不能算是‘茅塞顿开’,而只能说是‘受到启发’。”
形容人思想上的转变和进步,可以是受到某种启发或者醒悟而产生的转变。这个成语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用在句子中,如:“经过老师的指点,我茅塞顿开,明白了这道题的做法。”或者“他经历了种种挫折,终于茅塞顿开,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360开宗明义
说话写文章一开始就明确主题,直截了当。开,阐发;明,明白。
源于中国古代的文献记载。《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有一段话:“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这段话很好地体现了孔子和曾子对孝道的开宗明义。
常用于说话或写作的开头,用来表明主题或观点。例如,在一篇论述道德的文章中,作者可以在开头使用“开宗明义”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