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鉴影度形
331鉴影度形
观察和分析事物的外形或影像,以了解其本质或内在特点。它有时也用来形容人们通过表面现象做出判断或得出结论。
传说有一位智者叫做孔子,他有一次去拜访老子。老子请孔子观看一些画像,并让他说出哪些画像更接近于真人。孔子根据画像的外观来判断它们是否逼真,但老子却告诉他,这些画像只是影子,不能反映出人的内在品质。因此,老子强调了通过观察外在的影子是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的内在品质的。
形容人们通过表面现象做出判断或得出结论的情况。例如:“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不能只看外表,要鉴影度形,深入了解他的内在品质。” 也可以用来形容通过观察和分析事物的外形或影像来了解其本质或内在特点的情况,例如:“我们要鉴影度形,仔细研究这个问题的各种因素,才能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332形单影只
形容孤独、无助,形象地表达了一个人只有形单影只,没有同伴或伴侣的孤独状态。比喻一个团体或国家因为缺乏支持和合作而显得孤立无援。
最初来自于古代诗词,常常被用来形容离别的凄凉和孤独。比如唐代杜甫的《江草》中就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形单影只间,更显孤独情。”的描述。这里的“形单影只”就是形容钓鱼的老翁孤独无助的形象。
形容人或事物在某种情况下显得孤独、无助的状态。比如,当一个人在异地生活,常常会感到形单影只,倍感思乡。或者在描述一个团队时,如果缺乏合作和沟通,就会显得形单影只,难以取得好的成果。
形象地表达了孤独、无助的状态,也比喻缺乏支持和合作的状态。它常常被用于日常生活中的描述和表达。
333只言片语
不多的话,简短的话语。有时候也可以写作“只字片言”。
源于古代一个故事。故事中,一位书生在赶路时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坐在路边,看上去很悲伤。书生好奇地上前询问,老人便向他诉说起了自己的伤心事。老人原本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但突如其来的天灾使得他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书生听了不禁落泪,想安慰老人。然而,他词不达意,只说了一两句安慰的话,便离开了。老人感谢书生的关心,也感慨道:“你的只言片语真是让人感动。”
形容话语简短、零碎,或者形容说话者表达能力不足。例如:“他的演讲很精彩,但我只记得只言片语。”或者:“虽然他只说了只言片语,但我们都明白他的意思。”
334语不惊人
语:言语,也指文句。言论或文章平淡无奇,缺少使人震惊的地方。
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宋·赵蕃《大雪》诗:“大围红炉对小眠,任他风雪落屏前。爱君语不惊人死,一榻高卧听袁毡。”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指言语平淡无奇,缺少使人震惊的地方。
335人以群分
人按照其品行、爱好而形成不同的群体。指志趣相投的人自然结合在一起。
在古代,有一个人非常喜欢结交朋友,他总是根据人们的品行和爱好来选择交往对象。他认为,只有志趣相投的人才能真正了解彼此,并成为好朋友。当他遇到一个新朋友时,他总是会仔细考察对方的品行和爱好,然后决定是否要与对方深交。由于他的这种选择标准很严格,所以他的朋友圈子虽然不大,但是每个朋友都是真诚可信、志趣相投的人。
描述人类社会中的群体现象,指人们因为品行、爱好、文化背景等因素而形成不同的群体,并且在这个群体内能够得到更多的认同和支持。同时,这个成语也提醒人们要谨慎选择交往对象,尽量与志趣相投的人在一起,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取得更好的成就。
336分道扬镳
人们分别走各自的道路,比喻人们按照不同的方向或目标去行动或奋斗。
源于《北史·魏诸宗室传》:“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这是南北朝时期的故事,当时北魏的元志和李彪是好朋友,他们一起在洛阳做官。但是他们的性格和志向都不同,元志喜欢读书,李彪则喜欢权力。后来李彪得到了皇帝的赏识,被提拔为中尉。元志就不再和李彪来往,他说:“现在我们分道扬镳,各走各的路吧。”
描述人们因为目标、兴趣、理念等方面的不同而选择各自的道路或行动方式。例如:“经过这次争吵,他们决定分道扬镳,各自追求自己的梦想。”
337彪炳千秋
彪炳:文采焕发。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
清代中叶,安徽休宁县有一位木商叫汪启茂,他到四川峨眉山贩运木材时,在悬崖峭壁的栈道上,不慎失足,坠死于万丈深渊。同行的木商们惊呼:“世间竟有如此忠厚之人,实为彪炳千秋!”便凑钱为他立碑纪念。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功劳等。
338秋毫无犯
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
在楚汉相争时期,韩信率领汉军经过项羽分封的梁国进军。一路上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当经过一个年老的人家时,听说老人一生都在研究《易经》,便邀请老人写一篇文章来叙述自己的经历和理想。老人写了一篇文章,韩信看了十分感动,便赏赐老人许多礼物。
形容军队纪律严明,或者表示对他人尊重、无丝毫侵犯。它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十分得体、有礼貌。
339犯颜直谏
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直言进谏。这个成语的出处是《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臣子冒着触犯君主威严的危险,直言进谏,指出君主的过失或错误。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那些敢于直言不讳、不怕权势的忠臣或忠心耿耿的人。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犯颜直谏的例子。其中最著名的是唐朝时期的魏征。他是一位贤明的宰相,曾经多次在朝廷上犯颜直谏,指出太宗李世民的过失或错误,并且多次劝诫太宗要勤政爱民、任用贤才。虽然有时候太宗会被他的直言冒犯,但是最终还是采纳了他的建议,成为一代明君。
形容那些不怕权势、敢于直言不讳的人。例如:“他不怕别人的威胁和压力,敢于犯颜直谏,指出公司的错误决策。”或者:“她在会议上敢于犯颜直谏,指出领导的错误想法。”
340谏争如流
谏争:争相劝谏。劝谏的话争先恐后,没有不说的。形容争着向君主进谏。
春秋时期,齐国相国晏婴为人机敏,办事果断,是齐国有名的贤相。有段时间晏婴身体日渐衰老,便向齐景公提出辞官回家休养。但齐景公不准,说晏子相位正是治理朝政得力之时,不能让他走。晏婴无奈只好勉强先干。过了些日子,晏婴认为自己的劝谏没有起到作用,就又对齐景公说:“我有个心愿,就是死后将墓地选在君王您的墓田中间,不知君王同意否?”齐景公默不作声。又过了一段时间,晏婴主动找到齐景公说:“我那个心愿您同意了,我就安心死而瞑目了。”齐景公被晏婴的谏言所打动,终于准许晏婴辞官归田养老。
比喻劝谏的话毫不犹豫,非常坦诚。通常用于形容臣子或下属对君主的忠诚和进谏的勇气。也可以用来形容非常坦诚、毫不隐瞒地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例如:“他作为一名忠诚的臣子,谏争如流,毫不保留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