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三缄其口
131三缄其口
形容说话谨慎,不轻易开口说话。这个成语源自《太公金匮》中的&34;三缄其口,三日不言&34;。
据说,周武王在伐纣之前,为了确保伐纣能够成功,他找到了姜太公,向他请教。姜太公告诉他:&34;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将欲败之,必先与玩。将欲诛之,必先予仁。&34; 并且建议周武王用&34;三缄其口&34;的办法,不轻易发表言论,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成熟再行动。周武王听从了姜太公的建议,最后成功地伐纣。
形容某个人说话谨慎,不轻易透露秘密或者发表意见。也可以用来警告别人不要轻易开口说话。
例句:在商讨公司机密的时候,经理一再强调要大家三缄其口,不可泄露出去。
132口不择言”
说话不拘小节,随便说出口。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说话没有经过仔细考虑,往往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或者说出一些不合适、不适当的话。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有一次,曹操和刘备一起喝酒聊天,曹操突然问刘备:“你觉得当今天下谁可以称得上英雄?”刘备列举了几个人,但曹操都一一否认。这时,曹操自己说出了一个人名:“唯有我才是真正的英雄!”刘备听了这句话,竟然吓得手中的筷子都掉在了地上。这就是因为曹操口不择言,暴露了自己的野心。
口不择言这个成语在中文中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说话不经大脑,往往表达出不当的意思。这个成语的使用要注意场合和语境,不能随意使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注意言行举止,不要轻易口出狂言或发表不当言论。
133言而无信
言:说;信:信用。说话没有信用。
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崔杼杀了齐庄公,而他自己当上了国君。臣子们发现庄公的侍妾东郭姜和谋臣季偃住在崔杼家,就进去捉拿。两人为自保,顺势把侍妾东郭姜推给前来搜捕的官兵。齐国的太史便把“崔杼弑君”写在简册上。晋国的史官过来访问齐国,欲探得实情,齐国的史官把事实告诉了他。这位晋史回到晋国后,在简册上写下了“崔杼弑君”。
多用于揭露、指责、批评的场合。
134信口雌黄
说话没有根据,随口胡说。通常用来形容说话不负责任,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或者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
来源于《晋书·王衍传》。王衍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名士,他善于言谈,但是有时候说话随意,不负责任。据说他曾经在口中含着黄色,随意解释《老子》中的一句话“正言若反”,结果被人称为“口中雌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不能随意,不能没有根据,更不能故意歪曲事实。如果我们经常信口雌黄,不仅会被人看不起,还会影响到自己的信誉和形象。
信口雌黄形容一个人的言辞没有根据,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说话轻率、不负责任。例如:“他刚才说的话完全是信口雌黄,根本没有任何证据支持。”或者“这篇文章的内容很多都是信口雌黄,根本不值得相信。”
信口雌黄是一个很有用的成语,可以帮助我们形容一个人的言辞没有根据、不负责任或者说话轻率。同时也可以提醒我们说话要负责任、有根据,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信口雌黄之言。
135黄粱一梦:
比喻虚幻不真实的短暂的幻境,或者梦中做某件事,醒来后却发现是一场空。这个成语来源于唐代传奇小说《枕中记》。故事中,卢生在梦中享尽了荣华富贵,醒来后却发现自己仍然躺在旅店里,店主人在煮黄粱米饭。他感悟到人生虚幻短暂,遂抛弃名利,决心修道。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卢生的人,他生活贫困,但是他一直渴望荣华富贵。一天,他遇到了一个名叫吕翁的道士,吕翁给了他一个神奇的枕头。卢生枕着这个枕头入睡后,梦见自己成为了一名官员,享受了无尽的荣耀和财富。然而,当他醒来时,却发现自己仍然在旅店里,吕翁正在煮黄粱米饭。
形容虚幻短暂的梦境或者一场空洞的追求。例如,“他的梦想只是一场黄粱一梦,没有实现的可能。”
136梦寐以求
形容迫切地期望着某种事情的实现,或者形容渴望得到某样东西。
源于古代的一个传说。相传在古代,有一个人名叫季路,他每天晚上都会梦见一个神仙赠给他一颗仙桃,而他自己总是无法得到它。于是他终于有一天决定自己离开家门去寻找这颗仙桃。经过长时间的艰苦旅行和遭遇了许多困难,他终于找到了神仙,但却被告神仙告知:“你既然已经有了这样的梦,那么你已经在心里得到了这颗仙桃,你就不需要再实际得到它了。”
形容人们对某样东西或某种情况的渴望和追求,也可以用于形容对某种美好未来的期望。例如:“他一直梦寐以求能够成为一名律师。”
137求之不得
内心非常希望得到某物,却又无法得到,表达的是一种渴望和期待的心情。
源于《诗经》中的一则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男子对美丽的女子黄莺的渴望和追求。他用尽一切方法去追求她,但她始终不接受他的爱。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放弃,而是更加努力地去追求她,直到最后,他得到了她的爱。这个故事中的男子就是“求之不得”这个成语的原型。
用于表达一种强烈的愿望或渴望,但目前尚未实现的情况。例如,“我非常希望能去旅行,但目前还没有时间和金钱,真是求之不得啊。” 或者 “他一直梦想成为一名画家,但他的家人并不支持他,这让他求之不得。”
138得寸进尺
逐步贪得无厌,比喻贪心不足,越要越多。寸和尺都是计量单位,但在这里它们并不代表实际长度,而是表示程度和量的逐步升级。这个成语的近义词有“得陇望蜀”、“得寸入尺”、“贪心不足”等。
相传在古代,有一个老农民到地主家做工,地主待他很苛刻。老农民忍无可忍,便在年底领工资时抱怨说:“今年你对我的工作要求太高了,我做不到。”地主听后不以为然地说:“这不过是小事一桩,怎么难得到了你?”老农民叹了口气,说:“你如果只想用我这一点,我就该给你多做一点工,可你总是想多占一点便宜。”地主听后非常生气,便威胁要将他赶出去。老农民不慌不忙地说:“这是你自己说的,如果只想用我这一点,你就应该让我多做一点工。现在你自己反悔了,那就应该给我多做工的钱。”地主自知理亏,只好作罢。
形容人的贪心和过分追求,也可以形容某些事情的发展和变化。例如:
我们不能太过得寸进尺,应该适可而止。(形容贪心不足)
这个项目本来已经完成得很好,但领导们还是得寸进尺,要求继续改进。(形容对已经完成的工作不满意)
他们在比赛中一直得寸进尺,最终赢得了胜利。(形容在比赛中表现越来越好)
139尺蠖之屈
尺蠖是一种身体细长、行动缓慢的昆虫,每当它伸展身体时,总是先弯曲身体,然后才伸展开来。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人为了达到目的,而暂时做出一些委屈、退让或者妥协。
尺蠖因为力量太小,无法抵抗天敌,为了保护自己,总是藏身于树叶之间。但它并不满足于此,每当树叶枯萎落地时,尺蠖就会爬到树叶下面,用尽全力将树叶往回拉,让树叶重新长回到树上。这样,尺蠖就能够借助枯叶的力量,成功地逃过敌人的追捕。
形容一个人为了实现更大的目标,而暂时做出一些委屈和妥协。例如:“他为了公司的发展,甘愿尺蠖之屈,暂时放下个人的利益。”同时,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采取适当的策略,以小牺牲换取大收获。
140屈指可数
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
《唐书·刘晏传》记载,唐初有一个名叫刘晏的小孩子,聪明过人,八岁就考上了进士。他的父亲很惊讶,就问他:“你是怎么做到的呢?”刘晏回答说:“我们家里有二百多个考生,我屈指一算,就知道只有我一个人能考上进士。”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屈指可数这个成语是用来形容数目很少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到这个成语,比如“班里只有几个同学会游泳,可以说是屈指可数。”
使用这个成语时要注意,不能用于形容数目很多的成语。比如,“班里有几十个同学都会游泳,可以说是屈指可数。”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