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有趣的成语 > 第91章里应外合

第91章里应外合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91里应外合

    内部接应与外部配合,夹击敌人。形容双方合作默契或互相串通做坏事。

    在《三国演义》中,周瑜设计,让蒋干传递假情报给曹操,说东吴的将领蔡瑁、张允等人,帮助东吴训练水军,实际上是准备投降曹操。曹操听信蒋干,把两位忠诚的水军将领杀死,等到发现真相时已经太迟了,于是曹操只好带着80万人马去东吴决战。

    另一方面,周瑜率领10万人马经过三次战役,折损了一万多人,在退兵到湖口的时候,被张辽追击,在经过苦战后,只剩下3万多人回到江东。虽然双方在人数上略有差距,但孙权与周瑜的军队紧密配合,成功地抵抗了曹操的进攻。

    形容双方配合默契或互相串通做坏事的情况。例如:&34;这些罪犯和警察里应外合,让整个行动得以顺利进行。&34; 或者 &34;在这个项目里,我们需要和另一个团队里应外合,共同完成任务。&34;

    92合理合法

    符合道德、法律和伦理准则。它强调的是按照正当的、合理的方式来做事,不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

    有一个关于合理合法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因为遵循道德和法律而获得了好报。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老实的农民,他发现村里的河流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于是他向当地的环保部门报告了这个问题。环保部门进行了调查,发现这条河流的污染源是一家大型企业的排放口。这家企业最后被处以重罚,并被迫整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合理合法是社会公德的表现,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维护社会的良好秩序和公共利益。

    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例如,一个人在做一项工作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自己的利益,还要考虑到是否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这样才能做到合理合法。

    93法其遗志

    法:效法;遗志:未实现的志愿。指效法先人的未竟之志

    作谓语、宾语、定语。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自谓“述而不作”,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多有创新和突破。孔子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并非简单地照搬,而是按照自己的观点,对浩繁的古代文献进行筛选、诠释、整理、删修,使之合乎当时的社会政治和道德规范,其中不少内容加以注释、发挥,使之适应时代的需要。

    94志大才疏

    志向很大,但是才能不够。形容一个人的野心很大,但是实现野心的能力却不足。这个成语有时带有贬义,暗示一个人有野心却没有相应的能力去实现。

    明朝的一位官员杨慎。杨慎是明朝著名的才子,从小聪明过人,自视甚高。他年纪轻轻就中了状元,仕途看似一片光明。然而,他在处理政事上却显得能力不足,常常因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而遭到贬谪。有人评价他“志大才疏”,他因此得名。

    通常用作贬义,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能力不足以实现野心。比如,“他虽然有很大的志向,但是志大才疏,一直没有做出什么成绩。”

    95疏忽职守”

    粗心大意,不负责任地对待自己的工作或职务。

    在明朝时期,有一位名叫李卫的官员,他担任户部尚书,负责国家的财政和税收。然而,由于他的粗心大意和不负责任的态度,他并没有认真管理国家的财政,导致国家财政出现了严重的漏洞,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很大的损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待工作或职务应该认真负责,不能有丝毫的疏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人或事情不负责任、粗心大意的情况。比如,某些服务人员在工作时心不在焉,或者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这些行为都可以用“疏忽职守”这个成语来形容。

    96守株待兔

    形容人希望不劳而获或者死守老办法不思进取。这个成语来源于《庄子》中的一则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个农夫在耕田时发现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便以为只要守在树桩旁边就可以再次得到兔子,结果当然是毫无所获。

    比喻那些不靠自己的努力,只寄希望于意外收获或者一劳永逸的人,最终往往会失败。在现实生活中,守株待兔的人往往是不愿意付出努力,想要不劳而获的人。

    他不愿意付出努力,只想着守株待兔,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

    我们要有创新精神,不能守株待兔,否则就会被时代淘汰。

    想要成功,必须努力奋斗,不能守株待兔。

    97兔死狐悲

    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人们因为同伴或朋友的死亡或不幸而感到的悲痛和同情。

    《宋史·李昌龄传》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一个名叫李昌龄的官员被任命为吏部尚书,但因为他的同僚们不喜欢他,所以他们计划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然而,李昌龄的一个朋友,名叫张同知,在皇帝面前为他辩护,说:“昌龄虽行峻而善类,今以罪斥,臣恐天下有为之士,皆以兔死狐悲,不敢复闻朝廷事矣。”意思是说,如果李昌龄因为罪行而被贬谪,那么其他有才能的人也会因为害怕同样的命运而不再关心朝廷的事情。

    这个故事中,“兔死狐悲”原本是指兔子看到同伴被猎人杀死而感到悲伤,但后来被用来比喻人们对于同伴的不幸或死亡所感到的悲痛和同情。

    在日常使用中,“兔死狐悲”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对于别人的不幸或失败感到同情或悲痛的人。例如:“看到他的失败,我兔死狐悲,感到非常难过。”或者“他的离去让我兔死狐悲,仿佛失去了一个好朋友。”

    98悲天悯人

    哀叹上天,怜悯众人。形容对别人的痛苦和不幸深表同情,同时也有对不合理社会现实的愤慨。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杜甫的诗人,他写了一首名为《登高》的诗,描述了自己在登高远望时,看到人民在战争、自然灾害等苦难中挣扎求生的情景。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人民痛苦的深深同情和对上天不公的愤慨。这个成语就源自这首诗。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悲天悯人,关注他人的痛苦和不幸。

    作为一个社会工作者,他的职责就是悲天悯人,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人人自危是指每个人都感到自己处于危险之中,形容局势动荡不安,人们感到恐慌和不安。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吴既赦越,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汝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了越王勾践,囚禁了他三年。越王勾践在大夫范蠡的帮助下逃回国,勾践刻苦自励、奋发图强,最终使越国强大起来。而吴王夫差盲目自大,没有认识到越国的实力,最终导致自己身死国灭。

    99人人自危

    用于描述在动荡不安的局势下,人们感到恐慌和不安的场景。例如:“在战乱时期,人人自危,人们都害怕被牵连进去。”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成语不能用来描述个体在某个具体场景中的恐惧感。

    100危急存亡

    国家或个人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

    源于《论语·卫灵公》:“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危急存亡的时刻。例如,在三国时期,蜀汉的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于东吴后,面临存亡的危机。此时,诸葛亮通过精心的策划和实施,成功地挽回了局面,使蜀汉得以继续存在。

    形容情况非常危急,需要立即采取行动来挽救。例如,&34;这个公司现在正处于危急存亡的关头,必须采取紧急措施来挽回局面。&34;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