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家父秦始皇 > 第三十九章 学宫的盛况

第三十九章 学宫的盛况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两个月后,叔孙通向我禀报,百家学宫已经是人才济济。

    纵然很多人依旧不肯为大秦效力,只是已经纳入学宫的人也已经达到了可观的数量。

    当然,其中有很多人是抱着怀疑的态度来试试,不乏滥竽充数者。但真正的人才并未被埋没,叔孙通在主掌学宫这件事上令我出奇地满意。

    经过两个月的筛选、考察,留下来的人基本都有些本事。众人也发现学宫的氛围比他们预想的要好得多。

    自从有人因为思想冲突引发了一场辩论,发现没有人阻止之后,便渐渐形成了定式,每隔几天就有人借口对方侮辱了自己的学派而进行一场诸子辩论。

    所以在学宫中常常见到这样的场景:

    某甲:“什么?你踩到我的脚不道歉也就罢了,还说我兵家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踩着不疼?那我可得跟你儒家好好说道说道了。走,敢不敢去论道台?”

    某乙:“你刚才斜我一眼什么意思?是不是看不起我医家?敢不敢去论道台,我给你讲讲怎么用银针一套治治你嘴歪眼斜的毛病?”

    于是乎一群人呼啸着走向论道台,然后正襟危坐,进行一场酣畅淋漓的辩论,让不知情的人以为是自己眼花了,眼前见到的不是刚刚如同地痞无赖吵架的那群人。

    思想的碰撞使学宫的治学水平突飞猛进,沉浸于治学的景象蔚然成风,原本还心存疑虑的人也开始卖力修书。

    听到叔孙通的汇报,我欣喜的同时,内心也不禁感叹道:‘你们这些人还真的以为没人管你们啊,要不是朕我顶住压力,借防火之名不允许无关人等进入学宫,就你们这种明显带有私学性质的辩论,早不知被朝中这些大臣杀了几百遍了。天天靠欺骗为百姓谋福利,朕很心累得好不好!’

    随后看着叔孙通递上来的表现优异者,我的目光着重看向了前三个人:

    兵家:尉迟;

    法家:孑吴;

    纵横家:司马砺。

    心中略一思索,我对叔孙通道:“随朕前往学宫,朕要亲自见见这三个人。”

    ————

    学宫紧邻渭河北岸,离咸阳宫不远。原是博士宫,嬴政下令禁止私学后就剩下叔孙通几个博士常在里面处理政务,稍加修缮便改为了百家学宫。

    到学宫之后,我没有惊动任何人,本来此时的学宫就要掩人耳目,文人又最爱恃宠而骄,还是不要让他们看到我为好,我让叔孙通直接将三人带到了学宫偏殿。

    三人到了之后,看到我坐着、叔孙通站着,连忙行礼道:“布衣尉迟(孑吴、司马砺)见过大人。”

    叔孙通连忙轻声喝道:“此乃我大秦二世皇帝,此来是看你三人在修书中表现优异,特来考察一番。”

    三人也没想到我就是皇帝,激动道:“见过陛下!”

    叔孙通歉意地对我拱手:“陛下让臣低调行事,臣担心外面耳目众多,便没有告诉他们陛下的身份。”

    我摆手道:“你做的对。你们三人也不得将见到朕的事情说出去,可明白?”

    三人自然称是。

    我转头看向第一人,此人年约三十,长得星眉剑目,英武不凡,乃是兵权谋家:尉迟。

    兵家有四大派别,分别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

    尉迟就是兵权谋家传人。

    我没有废话,直接询问道:“朕问你,你对匈奴之患可有应对之法?”

    尉迟答道:“回陛下。布衣以为我大秦筑长城、屯边兵,已对匈奴成远拒之势,辅以骑兵对抗,则可使边关安定。”

    听到这里,我略微有些失望,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

    却不料尉迟接着答道:“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用兵之道,前人已极之,养兵之道却鲜有名家。对匈奴之患,布衣以为当重养兵。

    “何为养兵?布衣曾听闻边军军粮皆由内史运往云中,其中损耗甚大。与其他军队不同,边军专职征战,不事生产。若使边军战时为卒、平时为农,则可以农养战,此为屯边。此前为何不能如此?长城未建也;”

    “兵卒因服役到期,常有更换,再行练兵,不及旧卒。且兵卒由各地征召,更换耗时甚久。可使屯边之兵常驻云中,亦可使其成家云中,令服役未满者不可与妻子相见即可。此为专兵。”

    ……

    听完尉迟的话,我露出满意的笑容:“不错,确实有些本事。”

    尉迟闻言连忙道谢。

    尉迟之策与屯田制如出一辙,是个人才,届时可以如章邯一样交给蒙恬调教。

    前不久蒙恬奏报中还提到了章邯,现在的章邯已经能够独立领军作战了,奏报中言章邯“兵行必身先士卒,兵止必怀德共食,其谋远虑,其战神速”。

    我没有过多夸奖,担心蒙恬因为我的安排而对章邯特殊照顾,我在回奏中告诉蒙恬:宜多磨砺。

    我又看向中间一人,恍惚间,我以为看到了年轻的李斯,两人眉宇之间颇有些神似。

    ‘长得这么像,又同是法家,不会是李斯的私生子吧?’我邪恶地想着。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我开口问道:“孑吴,你对《秦律》中官吏‘不直’之罪如何看待?”

    孑吴躬身答道:“回陛下,‘不直’乃指官吏在审案时重罪判轻或是轻罪判重。”

    “布衣以为,重在御史。御史行复核之职和监督之职,官吏不直之罪也只有御史能发现并惩处。但御史人数有限,不可能对每个案件事无巨细进行仔细校核。”

    “因此布衣以为,应当建立专门的监督官署,独立于御史和廷尉,直属陛下。对御史和廷尉都错判的案件要以失察之罪论处。不仅如此,该官署还可以四处探访,有冤必究,有案必查,如此可使官吏尽职断案。”

    我点点头,不置可否。办法是个好办法,只是若真的成立这样一个官署,势必会发展成锦衣卫一类的存在。

    我个人是极为讨厌这种见不得光的机构的。大秦已经有了一个净室,好在只作收集情报、保护皇帝之用,不管是嬴政还是我,从来没有赋予他们插手朝政的权力。之所以只有千石以上官员知道净室的存在,也是因为嬴政不想弄得人人自危。

    不过此人跟李斯倒还真是极为相像,想必有他的用处。李斯的特点其实我也总结了,两个字:务实。

    归根结底,不管是对权力的执着,还是严谨的做事风格,他们都只为自己的目的服务。可能这就是法家的特性吧。

    之后我看向第三人,也是我最为好奇的人。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