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章 冰河末日
随着托尔布津的一声令下,一万多骑兵纷纷催动战马,向着河面冲去。有荒草的河面令他们大为高兴,自以为攻克基廉斯克已经是必然的事实,然而情况却并非如此。
勒拿河上虽然也被顾敏行布置了冰陷坑,但他并没有做如基廉加河面那么多,大部分都只是布置在了靠近基廉斯克城一侧的岸边,但荒草却一样铺满了冰面。
当大队骑兵喊着乌拉,急速冲上了冰面的时候,顾敏行正躲在幕墙后面,用望远镜看着这一切。当他发现大队骑兵已经中计,他的嘴角露出了笑容:“听我的口令,准备开炮。”
用帆布蒙住的火炮纷纷被掀开,炮手们迅速做好了发射的准备。当大队哥萨克骑兵越过勒拿河三分之二的位置,立刻就有骑手落入了陷阱中。开始只是一两个,很快就变成了一大片,跌到了骑手顿时铺满冰面,阻挡着后面的骑兵无法前进了,冲锋的大军全都停滞在了宽大的冰面上。托尔布津连忙勒住缰绳,查看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其他骑兵也不得不停下,免得踩到了同伴。
就在这个时候,顾敏行大喝一声:“开炮,自由射击。”
早就绷紧了精神的炮手们听到命令,纷纷点燃了引线。轰轰的炮声传来,一枚枚事先计算好距离的实心弹落入了勒拿河。密集的弹雨落下,炸得哥萨克骑兵们有些混乱,但其中没有开花弹,造成的损失却不大。
不等托尔布津庆幸伤亡不大的问题,他忽然听到了脚下连片的咔嚓声。托尔布津脸色一变顿时惊呼出声:“不好,中计了。”
现在反应过来已经晚了,五月初的勒拿河虽然依旧被冰封,但冰层厚度已经大不如深冬时节。原本这些冰层还勉强能经得住铁蹄的踩踏,然而当冲击力巨大的实心炮弹砸落冰面,立刻破开了无数空洞。本已经薄弱的冰层被打破了平衡,纷纷断裂开来。因为马蹄陷阱而在冰面上止住脚步的哥萨克骑兵还没明白出了什么事情,就纷纷落入了寒冷刺骨的河水之中。
勒拿河的激流在冰层下奔流不息,一直冲向浩瀚的北冰洋。落入水中的哥萨克骑兵连惨叫也来不及,很快就被激流带着冲向了下游。他们在冰层下不断前进,却再也没有了爬出来的可能。很快托尔布津率领的一万多骑兵就有超过八千人掉了下去,连他本人也在河水冲刷下失去了踪影。
哥萨克骑兵大乱,对岸尚未下河的骑兵立刻纵马逃走,而被阻隔在城边的骑兵只好举手投降了。拜顿和古尔很快知道了情况,听说托尔布津的大军失败,多半已经被河水冲走,吓得他们再也不敢恋战,纷纷退出了战斗。
陆战队是步兵,失去了坚固的工事依托,难以与兵力占据优势的哥萨克骑兵对抗,顾敏行也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撤离。
拜顿和古尔很快集结到到一起,看着手下不足万人的哥萨克骑兵,两人都失去了再战的勇气。他们以失去指挥官为名全军迅速西撤,一直退向了叶尼塞河畔的叶尼塞斯克。
顾敏行的计谋再次发挥了大作用,提前逼退了强悍的哥萨克骑兵,然而新汉军却没有继续进攻的能力了。霍明也不贪多,在沿着勒拿河与贝加尔湖建立据点之后,大部分兵力被抽调出来,开始逐一拔除还在后方的俄军据点。
赤塔、扎希维尔斯克、下科雷马斯克、鄂霍茨克和阿纳德尔等城市纷纷易手,俄国人花费数十年时间,在勒拿河以东建立的所有据点都成了黄粱一梦。随后新的建设计划迅速展开,沿现有防御线的火车路线开始修建,此外霍明之前提到的屯垦兵团也着手组建,开始沿勒拿河与贝加尔湖布置,第一期就建立起了六个兵团,规模达到了百万人。
当刘磊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高兴得拍案而起。北方的大片领土失去,那是华夏人民心中永远的痛,而与俄国熊的第一次交锋显示,自己多年来的苦心经营并非毫无效果,至少对上哥萨克骑兵没有落入下风。
尽管如此,刘磊并未骄傲自满,他开始琢磨着与俄国人谈判,将这些土地彻底拿到手中。很快俘虏的几个俄国军官被放了回去,他们也带回了新汉帝国谈判解决边境争端的提议。至于该如何谈,最终结果如何,那就是闵济辰的责任了,刘磊这个时候早已经将精力放在了国内建设上。
在建立起农垦公司一年之后,各地收获的大批粮食物资进入了公司仓库,刘磊开始着手在各地建立物资储备仓储区,负责将物资囤积起来。他没打算利用农业赚钱,而是希望建立起自己的物资储备机制,让国家能更加稳定。
当然建立这么多物资储备仓库,若全都让刘氏财团花钱也不现实,所以刘磊开始琢磨着在证券交易所之外,建立期货市场,为日后控制世界物资流向做准备。
要建立期货市场,就必须拥有足够多的的物资,还要有充足的现金流。如今物资已经初步有了一些,但现金流却不多。虽然新汉帝国花费数年时间,不断以水压机制作冲压钱币,但这些毕竟是金属货币,其本身就有价值。也就是说刘磊要发行货币,首先要有制作货币所需的贵金属,这就大大限制了货币发行量。
随着新汉帝国的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商人们投资工业的热情持续高涨,以至于资金流越来越不敷使用了。尽管大宗物品交易的时候,大家已经习惯于使用大汉银行发行的支票,但这些也都需要有货币支撑,否则很容易出现挤兑现象造成金融动荡。
如今的刘磊已经将于欧洲贸易获取的全部白银,乃至从南宋遗宝中获得的白银全都投入了银币制作,才勉强让市场上的货币与物资达到平衡,避免了恶性通货紧缩,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