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烽火关山月 > 第3章 孟 后 垂 帘 听 证

第3章 孟 后 垂 帘 听 证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正当元祐太后进宫复位垂帘听政的时候,康王赵构却正在京东(山东)、济州(巨野)拥兵观望。

    四月初的一天,济州帅府门前忽然一骑探报飞奔而至。片刻之后,黄潜善兴冲冲地从前院来到后厅,忽又换了一副忧戚的面容,匆匆踏进康王书房,说道:

    “殿下,金兵已退,两宫被掳北上了!”

    “什么时候掳走了多少人”康王据案而起,急忙问道,虽然一切都在黄潜善的猜度之中,然而康王骨肉之亲,还是感到吃惊。

    “上皇和郑太后三月底从滑州一路过河,少帝和皇后、太子是四月初一由郑州一路出发。京中被掳的皇族听说共有三千多人,凡有名号的一个也没有逃得了。”

    “惨啊!”康王流泪叹息了。不言而喻,他的生母韦贤妃和王妃邢夫人一定也在被掳之中。他心中感到内疚,握紧拳头,喃喃地说道:“迟了,来不及了!”

    “是的,殿下,现在要救已经迟了,还是考虑下一步吧。”黄潜善阴冷地说道。

    康王把拳头松开了又握紧,深深地沉思着。他想起了黄潜善在大名府给他谋划的下一步棋是去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登基为帝,现在父皇和大哥靖康皇帝都被掳走了,给他扫清了继承帝位的道路,天下无主,人心思宋,亲王留下的只有他了,登基嗣位是顺理成章的事。可是也带来了一个问题,没有父兄的旨意,凭什么自己称帝呢名不正,言不顺,史书上所载“即皇帝位”是褒词,是顺天应人,承继大统;“称皇帝”却是个贬词,带有篡夺的味道,他不能那么干。他不能被后世国史写上:“某月某日康王构称皇帝于某地。”

    “殿下,赶快登基吧。”黄潜善看到康王在犹豫,又撺掇道:“君王蒙尘,张邦昌已被金人立为楚帝,殿下若再迁延,称王称帝的人多了,人心思乱,就不可收拾了。”

    “你的话不错,可是没有父皇的旨意,不好办啊。”

    “啊,不不不,大王,您放心,只要是正统,非常情况,百官劝进也就行了,三劝三让的笺表,潜善都可以一挥而就,前代某些创业的帝王,不也就是这样登基的吗”

    康王还是摇头,迟疑地说道:

    “这个不同,我朝已享国一百多年,历来都是在大行皇帝驾崩之后,太子在灵前嗣位,如无太子,则秉太后之命,指定嗣君登基。现在上皇和大哥都还健在,我若贸然称帝,他们知道了,会不乐意的,天下臣民也会议论。说不定哪一天父兄又回来了,我将无地自容。我怎么能自称皇帝呢要是能有上皇和大哥一纸手敕那该多好!”

    “殿下说得也是。可是两宫北迁,哪儿能得到他们的手敕呢按理说,他们走的时候,应该留下密旨,让殿下嗣位。遗憾的是竟然没有这样办。”黄潜善不满地摇了摇头,摸着几根稀稀的髭须沉吟道:“办法还是有一条,京师不是还有元祐太后在,能不能请她出面”

    “唔,”康王恍然大悟道:“我也想起来了,离京前,上皇和大哥已经决定让元祐太后复位,诏书也拟妥了,但等金人退师便下诏。要是能得到她的手书,用太后的懿旨昭告天下,由本藩嗣位为天子,那就再好没有了,无论父兄或是百官士民都不会有议论了。”

    “那就赶快派人悄悄进京,向太后进言,讨一份手诏,否则张邦昌那厮捷足先得,把太后请进宫去,就不好办了。”

    于是选派了能言善辩的信德州知州梁杨祖去东京见太后,可是扬祖怕被“大楚帝”张邦昌留住,逼他就任伪职,婉言推辞了。康王只得另派济州衙门一名干练的吏目,赍了他的笺奏去京师,谁知五六天后却空手回来,沮丧地说道:

    “元祐太后已被朝中大臣迎进宫去垂帘听政了,没法面奏。据说张邦昌已退居臣位,但等太后复辟了。”

    “坏了,我们迟了一步。”黄潜善连连懊悔道:“孟太后是殿下的伯母,她若临朝称制,效法唐代则天皇后不立嗣君,那就谁也奈何不得了。”

    “我想不致于吧。”康王吃惊地说道。

    黄潜善又摇了摇头,冷峻地说道。

    “即使太后另选宗室子弟继位,赵氏远房子孙流落在外的还多,太后大有选择的余地。此事到今天还没有音信,恐怕是凶多吉少了。殿下,不必等太后了,就由百官劝进,赶快到南京去登基吧。”

    “不,没有太后的手书,本藩岂可嗣位登基。”康王断然说道。

    黄潜善无奈,又把另一位副元帅,原任相州知州的汪伯彦找来,一同开导康王,也没有成功。黄汪两人索性怂恿元帅府和济州百官纷纷上表劝进。谁知张邦昌也突然派人赍了玉玺来献给康王,劝他登基,康王都拒绝了。

    这样僵持了几日,忽然一天车声辘辘,蹄声踏踏,从京师来了两个要紧的人,一个是孟太后身边的昌国夫人,另一个是太后的胞侄孟忠厚。张夫人过去也曾是康王的课读师傅,教了他多年的书。门上禀报之后,康王赵构慌忙带了黄汪二人来到厅前迎接,引入书房,先叩请了太后圣安,然后象昔年在宫中受课时那样,向张夫人恭敬地行了礼只和孟忠厚相见了。赵构心中兀自惊疑不定,不知太后会让她们带来什么信息。张夫人却爽朗地笑道:

    “康王,你好啊,父兄蒙尘,你却躲在这个鬼地方按兵不动,害得我们好找!”

    赵构羞红了脸,嗫嚅着没法辩解。黄潜善急忙说道:

    “夫人,殿下朝夕忧念父兄,已派宗副元帅进兵京师,只是兵微将寡,实在力不从心。”

    张夫人盯了他一眼,冷冷地问康王道:

    “这位官员是谁”

    康王把黄汪两人引见了。张夫人见汪伯彦肥头肥脑,大白脸,淡眉细眼,一身商贾气息;黄潜善则猥琐矮小,全无大臣气魄;不觉暗暗叹息:“康王身边有了这两个人,难怪把父兄社稷都丢在脑后了。”她冷冷一笑,讽刺地说道:

    “康王年轻在外,需要贤才翼赞。如何以国家社稷为重,上副太后期望,下拯黎民百姓于水火,兢兢业业,以谋大宋的中兴,这就要仰仗两位副元帅的辅佐了。”

    “不敢,不敢。”黄汪两人悚然惶恐,如兜头浇了一瓢冷水。肚里嘀咕:“好厉害的女人!”于是装作十分恭顺的样子,垂手应道:“请夫人转告太后放心,下官等敢不鞠躬尽瘁,以辅贤王”。

    张夫人笑了笑,向康王道:

    京人“殿下、太后命东京群臣逼令伪楚帝张邦昌退居臣位,群臣奉太后进宫,垂帘听政。太后又命张邦昌打听殿下的下落,张邦昌却推说不知道,不然,我们早就来了。”

    ·“怪啊!”赵构诧异道;“张邦昌已派人来过了,还送来了御玺。”

    “这个我猜着了,他是在捣鬼。”张夫人朝孟忠厚微微一笑,说道:“他是想抢在我们前头,到殿下面前来劝进,将功赎罪。”

    “可是我没有睬他,御玺也没有收,只叫伯彦权且保管,一切听太后旨意。”

    张夫人忽然站了起来,从袖中取出一份黄绫诏旨,面南站定,厉声道:

    “元祐太后手诏,康王接旨!”

    康王吃了一惊,慌忙跪下。黄汪和孟忠厚也一溜儿跪在后面,张夫人琅琅读道:

    “太后懿旨:

    比以敌国兴师,都城失守,二帝蒙尘,中原无统。乃以衰癃之质,起于闲废之中,抚躬独在,流涕何从。乃眷贤王,越居近服,已徇群臣之请,俾膺神器之归,由康邸之旧藩,嗣我朝之大统。汉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兴。献公之子九人,惟重耳之尚在。兹为天意,夫岂人谋!尚期中外之协心,同定安危之至计。

    咨尔康王,可即皇帝位。毋谦毋让,毋负列祖列宗之荣光。”

    康王终于得到太后许他登基的手书,不禁暗暗欣喜,然而默念大宋皇朝只剩下太后和他两人,又不觉悲伤痛哭,伏地不起,张夫人读毕,复又朗声道:

    “康王谢恩!”

    赵构拭泪谦让道:

    “儿臣何德何能,敢膺天下重任。”

    张夫人忽然变色道:

    “如今江山沦落,黎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天命人心,皆在康王。卧薪尝胆,中兴宋室,义不容辞。如殿下畏缩不前,直是小女子耳,岂是大丈夫所应为!”

    赵构矍然失色,急忙叩首道:

    “谢太后隆恩,谨领旨!”

    孟忠厚扶起康王,笑道:

    “贺喜殿下,太后正等你回京登基告天哩。”

    康王愕然,不知怎么回答才好。他怕回了东京登基,树大招风,又吃金人掳去,只得用眼神向黄潜善求援,潜善不慌不忙地向忠厚一揖,说道:

    “请转奏太后,金兵刚退,还须防他杀回马枪,康王登基大典还是就近在南京应天府举办吧。”

    张夫人吃了一惊,不曾料到康王竟不肯回东京去克继柜业。她的兴奋心情忽然黯淡下来,手中的太后懿旨也几乎抖

    落到地上。她正在犹豫后悔,黄潜善却已伸手过来把黄绫诏旨接过去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