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无归叶(三)
明武宗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秋,新都。
快要及冠礼年纪,杨慎再一次出京回到了自己的老家。
同上次给祖母守制不同,这次他回乡是打算考取功名,入朝为官的。
与他同行的还有他的弟弟杨惇,两人纵使是现在的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依旧要遵守朝廷的规矩。
先入县学准备乡试,等到八月秋闱考取举人功名。
“兄长当年就是在这里写下那句‘青楼断红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的吗?”杨悸开口说道。
他很敬佩自己的兄长,在他看来乡试对于对方来说只不过是小菜一碟。
那乡试卷首定然落入自己兄长之手。
他对于这件事有着绝对的自信,反观自己,中举是绝对的,要说和杨慎比那可就不太对了。
比不过也比不了。
杨慎远望,眼前的景色和几年前自己看到的大差不差。
“是,那年父亲和叔父同我说了许多事情,加上当时恰好翻到了先人所著文章,我便仿写了一篇。”
杨慎漫不经心的回答道,恰好此时微风渐起。现在刚好是春分时节,微风混合着空气中花草泥土的芬芳径直扑面而来,好不惬意。
两人立于城楼之上远眺,远山青黛尽收眼底。
“真是一副好风光。”
八月很快就到了。
此时秋天正缓缓步入神州大地。
乡试落幕,在考场里待了三天的学子在迈出考场的那一刻的心情都有所不同。
有些家中落魄,乡试一过若是桂榜无名,那他们的去路便无比困难。
若是家中富余那还好说,考中了自然皆大欢喜,考不中无非就是来年再战。
因此,出了考场的学子面部表情各有不同。
“兄长,你考的怎么样?”杨悸好不容易从人山人海中找到自己兄长的位置,现在的他内心无比兴奋。
这次乡试他势在必得!
当然,卷首除外。
杨慎停下脚步,伸手拦下了即将要和自己弟弟撞上的男子。
“小心些,为兄又不是不等你。”
杨悸闹了个大红脸说道:“知道了。”
“不过话说回来,兄长你这次考的如何?”杨悸再次问道。
考的如何?杨慎笑道:“自然是”
“是什么?”
“自然是毫无疑惑。”
杨慎说完就朝着一辆马车走去。
这辆马车算是他们父亲提前准备好的,为的就是第一时间把两人送回去。
阅卷处。
“刘大人,您那边的卷子如何?”
批阅试卷的人叫刘丙,四川提学。
只见刘丙摇了摇头说道:“刘某并未发现能让我心悦诚服的答卷。”说完这句话,刘丙放下手中朱笔,拿起下一张卷子。
第一眼,刘丙就发现自己刚刚拿到的卷子同之前的卷子有些不一般。
字迹!
先且不论文章策论好与坏,单凭这一手飘逸俊秀的字迹就能看得出来这张试卷的作答人不一般。
刘丙坐直了身子,他准备细细查看这张卷子。
看完后,刘丙眼神里闪烁着光亮。
大才!绝对的大才!此人不点四川省试卷首,乃是他四川提学的失职!
“都过来!”
“刘某不如宋之欧阳公,但却得了有东坡才学的人做弟子,此人不点本次秋闱卷首,刘某情愿罢了这乌纱不要!”
同年九月桂榜,诸位考生竞相奔走查看。
“卷首杨慎,杨慎是何人?”一些学子不明就里的问道。
“我看你是读书读傻了,连杨大学士之子都不认得了。”
正在自己祖屋中读书的杨慎听到屋外有人传唱,只是淡然一笑,他身旁的杨悸却是兴奋非凡。
“兄长果真是本次秋闱卷首!”
杨慎轻轻的摆了摆手说道:“卷首虽好,倒也不用如此。慎志不在此,在于金殿之上,传天下名!”
京城,正在处理草拟旨意的杨廷和听到自己儿子被点为四川省试秋闱卷首这个消息的时候淡然道:“秋闱卷首虽好,但仍不及修身齐家,读书不过其次,登科就更为次之。”
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春闱再开。岂不料春闱突生变故,烛火烧考场,杨慎所作之卷为烛火所毁,名落孙山。
为此,杨慎并未灰心丧气,只是慷慨笑道:“天意如此,慎不怨之。”
正德六年(1511年),殿试结束,正德帝钦点杨慎为天子门生第一,是为状元。
其父为当朝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杨廷和,但朝中无人对此次殿试有疑问。
杨慎才学,人皆尽知。
更有甚至说杨慎考不上才是有问题的。
总而言之,杨慎内心无比兴奋。
鸿胪传唱京都晓,金榜题名天下知。今日杨慎身骑红鬓金鞍马,旁边是榜眼和探花,一路走过太和门、午门、端门、承天门,大明门。
一时春风得意,便叫天下人看看状元是为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