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桓氏之光
千钧一发之际,桓谦拍马赶到,情急之下,他竟用手紧紧捂住桓振的长戈。
桓谦在得知侄子复克江陵大为欣喜,便第一时间驰援,可一入城便被手下告知,这混小子要宰了皇帝,这火急火燎的赶到此地,险些酿成大错。
此一时彼一时,如今桓氏孱弱,完全没有与晋廷对抗的资本。留下此二人性命,不说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必要时也可当个保命符用。
桓振不懂这些,看到这个许久未见的叔父竟然拦着自己,胳膊肘往外拐,气的便不打一处来。
只见他怒不可遏,牙呲欲裂,一副你要再敢拦着,我连你都宰了的架势。
桓谦看见这个二杆子的劲儿,吓得裤脚都湿了一片。
可他到底是老谋深算,虽然害怕但却没有半步退让。
几近哀求的好说歹劝,就差给自己的好侄子磕一个了。
桓振愤愤然放下长戈,他不是不敢杀皇帝司马德宗,只是对叔父桓谦还是有些于心不忍。
桓振余怒未消道:“公昔不早用我,用了你们这群虫豸,遂致此败。若使公在,我为前锋,天下不足定也!”
说罢气呼呼的走了,留下劫后余生的众人。
桓谦长吁一口气,神情有些落寞,桓振的话多少有些刺痛他老人家的自尊心。可如今这样的局势,他这样的老骨肉若不顾全大局、学会隐忍,族灭之日也就不远了。
桓振不想探究过于深刻的门门道道,他只知道他龙亢桓氏丢了面子,丢了面子以后就要找补回来。
于是乎在江陵城为立丧庭,大办已故皇帝桓玄的丧事,并为其谥号武悼皇帝。
侄子桓振可以不管不顾胡行乱闹,可叔叔桓谦却还要忍辱负重,做一些自己都不想做的事情。
事后,桓谦放下身段向司马家的这对兄弟赔笑脸,并带领一众手下亲自将皇帝玉玺归还给司马德宗,并违心的说道:“主上法尧禅舜,今楚祚不终,百姓之心复归于晋矣。”
桓振虽然鄙视桓谦的做法,但也明白这个老东西的做法是对的,这个节骨眼上,冒险称帝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情。
为了证明现在的江陵他说了算,他干脆自封都督八州诸军事、荆州刺史,让那个倒霉叔叔桓谦复任侍中、卫将军,加江、豫二州刺史,同时安左右心腹对司马德宗严加看管。
桓振与桓谦的出现,出人意料的稳住了江陵的局势。
然而,大局已定,一个江陵难以左右其余诸地一触即溃的窘境。
桓楚忠诚王稚徽虽然善于用计,但是武力值却差了那么点意思,刘毅很轻松的便攻克其驻守的巴陵,随后王稚徽“以身殉国”。
外姓家臣靠不住,桓氏自家子弟同样也不耐打,何无忌、刘道规二将分别在马头、龙泉两地击败桓谦与桓蔚。
桓振得知前方战报之后冷笑一声,这帮人只会玩脑子,真刀真枪上的时候一个比一个拉胯。
他也没指望这帮废柴能打出什么花来,击败刘裕的军队还要靠自己,于是在江陵厉兵秣马,整兵备战。
刘裕军团自从知道江陵失陷之后,大伙的内心都憋着一股火,所以对前来迎战的王稚徽、桓谦、桓蔚等人痛下毒手,这几人也最先成为了泄火的工具人。
经过一波连胜之后,江陵的周围的据点基本被清理的差不多了,刘裕大军对江陵也形成了半包围之势。
不断的胜利令何无忌轻视了桓氏族人的水平,毕竟桓玄都败在了他们手下,更何况桓振这个黄毛小儿。
他当即提议,一鼓作气乘胜直取江陵。
刘道规性子沉稳,见到己方大将有了轻敌之心,遂既提醒道:“兵法屈申有时,不能冒进进。桓氏世居西楚,树大根深,群下皆为竭力;桓振勇冠三军,难与争锋。对付这样的莽夫,我们且可息兵养锐,使用计谋慢慢来,不忧不克。”
何无忌虽然知道刘道规讲的有道理,可眼见江陵就在眼前,立功心切,坚持要战。
众将执拗不过他,只得同意。
何无忌遂领兵直奔江陵而去。
桓振得知大将何无忌前来,嘴角微微翘起,当即率领城中军士出城逆战。
何无忌本以为桓振会龟缩在江陵城中等自己攻城,没想到行军至江陵城西的灵溪处便与桓振军遭遇。
敌军有胆量出来应战,让他既意外又激动,赶忙下令全军出击。
也许是看对方人少,也许是这段时间打的舒服仗太多,何无忌甚至认为不出一个时辰便能全歼敌军,让桓振夹着尾巴逃跑。
但是令何无忌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桓振不但没有跑的意思,反而带头往前冲杀。
何无忌与楚军的许多将领交过手,此战还是第一次见到有楚军将领带头冲锋的。
桓振在万军丛中,轻挑猿臂大杀四方,其矫捷绝伦的身姿颇让他有一种观看刘裕打仗的错觉。
不仅如此,这支楚军的兵士同样敢打、敢杀、敢玩命,虽然人数少,却打出了血性,让何无忌率领的军队未能前进半步。
何无忌此刻忽然想起刘敬宣的话,有些悔意,但是让他撤兵又感觉丢不起那人,于是双方就在一番恶战中僵持着。
然而就在何无忌这一念之间,却断送了千余名士兵的性命。
战势焦灼,势均力敌,最出来一个搅局的。
冯该就很好的扮演了这样的一个角色,他的率领一支楚军犹如神兵天降一般诡异出现在了战场之上。
结局不难想象,就像本来保持平衡的天平,突然有一方猛的踹了一脚,另一方顿时崩盘。
桓振到底是将门之后,虽然是个莽夫,可却极有打仗的天赋,提前埋伏了伏兵,就等着何无忌上钩呢。
何无忌见到冯该出现的那一刻就知道大事不妙,现有的楚军都不一定能打过,不曾想又来一拨人。
大军溃散,只得狼狈而逃。
灵溪一战对于楚军的影响是重大的,这一战彻底洗刷了逢刘必败的耻辱,使桓氏一族再一次看到了光亮,凭借此战的余威,桓振而后又挫败了益州军东进的阴谋,斩杀益州将领柳约之。
桓振以一己之力再次稳固住了荆州的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