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科幻小说 > 战争和平狂想曲 > 第19章 “完美”材料

第19章 “完美”材料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与其他两个研究组相比,早期的浮现研究组最大的特征就是年轻,换句话说就是资历浅,例如易允的的小组就由三个毫不专业的本科生组成。这种现象并非是特例,而是浮现研究组的普遍状态。

    其原因有很多,比如浮现是最简单且不需要现有理论积累的研究领域,比如联盟超前的通识教育让年轻的本科生们也有足够知识面进行自发科研。

    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面对这样一个完全陌生而又与已知科学理论相悖的全新领域,即便是此前学术造诣最深的专家在这里也是近乎小白状态。那么,选取大量科研新手在这个领域“埋头乱撞”也许要更容易取得进展,而那些资深的专家教授则能够在另外两个专业性更强的研究方向发挥其主心骨的作用。

    不过,在研究开始前,很少有人能预测到除了浮现之外的另外两个研究方向竟然会在几个月的时间中几乎一无所获,因此当可控浮现取得了开拓性的进展而有了准确的研究方向后,科研的“正规军”们便纷纷加入了这个领域,其结果就是原本的浮现组成员几乎没事干了。

    “卸~磨~杀~驴~啊!”李佳然无聊地趴在咖啡厅的桌子上,通过长吸管一口口地嘬着冰咖啡,拖着长音向坐在对面的易允与洪一生诉说着心中的烦闷。

    “知足吧,过去的两个月里你可没少到处科研走秀。”洪一生用食指敲着桌子:“你可是载入史册的第一个宏观浮现者,而我俩现在成了陪衬鲜花的小小野草,说不定以后的教科书都懒得提到我们的名字。”

    当然,前提是人类有未来。

    易允在心里默默地补充。

    快节奏的时代里,即便是可控浮现这样撼动世界的新闻热度也只保持了两个月不到,现在地球人的目光已经聚焦在了新的热点上,例如……

    第二次世界大战会由哪方掀起。

    行吧,这更是个重量级热点,已经不能说是撼动世界了,而是到达了颠覆世界的程度。

    最蹊跷的是,这一切都是由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可控浮现这一科技而衍生出的后续发展。

    一切都要从可控浮现说起。

    在李佳然实现第一次宏观浮现后,易允研究组在南大教授团队的远程指导下立刻运用已有的仪器对于浮生质的物理性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而这次研究发现了浮生质两种至关重要的性质。

    其一是其伪质量性,这一点实际上人类已经在超交流中得知了,但是直到真正地面对宏观浮现物,人类才真正理解其意义——最明显的就是由于并不具有真正的质量,引力对于浮生质是不会产生作用的,并且易允通过后续的万有引力测试试验也发现浮生质本身不会产生引力。

    此外在动能撞击试验中,易允团队发现浮生质在普通小型铅球撞击下发生了极其无规律的运动,而后在反复改变试验条件后,易允最终确认,浮生质本身不会因外部力量发生运动状态的改变,其无规律运动实际上是由于观察者产生了“浮现物体会因撞击而起飞”的预期所导致。之后易允进行了热辐射检测,发现如果浮生质在撞击下保持静止,则原铅球动能会全部转换为自身运动系统内的动能及内能,若浮生质在撞击后发生运动,则有部分铅球动能会转化为浮生质的动能,此外易允还进行了多种尝试,发现能量转换结果因浮生质运动状态而异。

    第二则是伪刚体性,或者说有选择的刚体性。与上述动能试验结果殊途同归,如果观察者不再预设浮生质的后续形态,则浮生质无论收到怎样的外部作用,其形态都不会发生改变。

    以上两种性质让浮生质几乎成为了完美的建筑材料,不过前提是观察者只有一个,或者所有观察者的观测预期相同。

    从动能试验中,易允及南大研究团队意识到,当复数观察者对于同一浮生体的观测预期不同时,浮生质的运动状态乃至其构造形状都会产生无规律变化。

    而地球仪支架之所以在易允组的三人手上时能保持原来状态,是因为易允等人也参与了地球仪的建模工作,因此对于地球仪的形态已经有了同样的预期,如果当时有其他乘客加入到了对地球仪支架的观察中,也许地球仪支架就会发生一些意料之外的改变。

    这样看来,完美材料并不完美。

    据此,南大团队猜想人类之所以无法对锚的结构进行观察,是因为补画匠使用未知的方式将人类的观测对锚的作用隔绝了,以防止锚发生不稳定转变而失去原本的保护作用。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